2021「中國好書」續篇《古典植物園2》| 新書速遞

2023-10-28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2021「中國好書」續篇《古典植物園2》| 新書速遞

《古典植物園1》

在經史子集、東西文化間,發現尋常草木背後的文化意蘊。

詩學、民俗學、博物學、本草學皆為所用,歲時、吃食、風物、文學、歷史、藝術融於一體。

那些有趣的、美味的、好看的、動人的,共同呈現出一個妙趣橫生、古典詩意的草木世界。

《古典植物園2》

40餘種古典文學藝術中的植物

150餘幅花卉、博物和本草插畫

160餘首歷代經典古詩詞

480餘則歷史、本草文獻

跨越自然人文,爬梳經史子集,博採東西文化,續寫傳統文化中的草木之美,再現古典詩意的草木天地。

傳統文化與博物相融合,以嚴謹的科學態度、文學的寫作筆法,融入作者個人的生命體驗,書寫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

如同探險

——寫在《古典植物園2》之後

湯 歡

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在牛津時,每天早飯後、晚飯前都要出門散步,兩人將其視作一種「探險」,因為「總挑不認識的地方走,隨處有所發現」。我很喜歡「探險」這個詞。只有童心未泯的人,才會將尋常的散步說成是「探險」。只要孩童般的好奇心還在,探險的旅程就可以隨時開始。

《古典植物園》從第一本到第二本,八十篇文章中,絕大部分也都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寫成的:龍貓住的那棵樹是樟樹還是橡樹?王維詩中的「紅豆」是哪種紅豆?「虞美人」與虞姬有關係嗎,與罌粟有何區別?《東風吹遍百花開》這幅畫,為何位居C位的是黃葵?或者,只是覺得秋天的銀杏和烏桕太美,古代花鳥畫、西方博物畫、日本本草圖譜和浮世繪中的植物太美,想要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然後與大家分享。而尋找答案、了解歷史、挖掘故事的過程,也未嘗不是一種探險。

而在出發探險之前,並不知道會遇到怎樣的困難。這本書里有很多我國傳統的園藝花木,例如海棠、石榴、牡丹、木芙蓉、山茶,它們背後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在眾多的文獻中找到可供利用的資料,是探險路上遇到的第一道關卡。如果涉及的植物年代久遠,還需仔細辨析其名實之別:《詩經·鄭風》里的「勺藥」究竟是不是芍藥?「蜀葵」是四川的葵嗎?木蘭就是玉蘭嗎?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也正是文章寫作的過程。

當然,探險路上不只有艱難險阻,還有令人心神蕩漾的意外發現。例如,從杏花寫到巴旦杏,才知道梵·高那幅著名的《杏花》是巴旦杏花,與我們江南春雨中的杏花並非一物;冬天荸薺上市時,決定重讀汪曾祺的小說《受戒》,而在了解荸薺的外形、生境和文化特質之後,對這篇小說的理解又多了一個視角。再如,寫冰雪中盛開的款冬,經由「僧房逢著款冬花」這首詩,對中唐詩人賈島有了顛覆性的認識;由蜀葵寫到向日葵,得知它在傳入我國之初被嫌棄形如蜂房、醜惡特甚;而探索鳳仙花、散沫花這兩種可供染色的指甲花,就像在古印度、波斯以及中原文化之間暢意神遊……

這些意外之喜,便是我在探險的過程中發現的寶藏。這時候,你會打心底認同馬爾克斯的這番話:「有時候,一切障礙會一掃而光,一切矛盾會迎刃而解,會發生過去夢想不到的許多事情。這時候,你才會感到,寫作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番石榴飄香》)

希望這本書也能同樣帶給你探險般的樂趣,能讓你遇見很多夢想不到的美好的事情。

本書特色

1.重讀文學經典,解讀經典文學作品中植物的寓意

知道荸薺在地面以上的部分長什麼樣,就能更好地想像汪曾祺在《受戒》中的這段描寫:「秋天過去了,地凈場光,荸薺的葉子枯了,——荸薺的筆直的小蔥一樣的圓葉子裡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嗶嗶地響,小英子最愛捋著玩——荸薺藏在爛泥里。赤了腳,在涼浸浸滑滑溜的泥里踩著——哎,一個硬疙瘩!伸手下去,一個紅紫紅紫的荸薺。她自己愛干這生活,還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腳去踩明子的腳。」

文中「筆直的小蔥一樣的圓葉子」,就是那管狀的細稈。細稈裡面有橫隔膜,乾枯的稈表面有節,所以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這格子就爆裂作響。挖荸薺也確實是等到霜後葉子枯了最合適,據說那時候的荸薺更甜。小英子挖荸薺,先用腳去那又涼又滑的泥里踩,等踩到了,再用手去掏。這個方法與挖藕類似。此處踩荸薺、挖荸薺的描寫特別重要,小和尚就是這個時候動了心。

《受戒》這篇小說,為何會以荸薺作為重要的元素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汪曾祺家鄉江蘇高郵盛產荸薺,他所寫的是兒時所見、再熟悉不過的風景。在《關於〈受戒〉》一文中,汪曾祺交代,這篇小說正是源於他十七八歲時的記憶,他曾在鄉下的小庵住過幾個月,小英子一家也是真實世界裡存在的。小英子愛吃荸薺、愛挖荸薺的喜好或許也是實際存在的。我想,如果把與荸薺有關的場景換成採蓮、采菱、採桑,都會落入俗套,會打破整篇小說的意境,但是踩荸薺、挖荸薺來得正好。汪曾祺說《受戒》有點像《邊城》,小英子就是他筆下的翠翠,是「很美,很健康,很詩意的」。荸薺這種質樸的、鄉野的、清新的,「自有特殊的質樸新鮮的味道,與濃厚的珍果是別一路」的鮮果,與整個故事的情景氛圍、與人物的精神氣質,正好契合。

—— 荸薺|《受戒》里的小英子和荸薺

2.認識藝術世界中的植物,講述世界名畫背後的動人故事

在梵·高眾多知名的畫作中,有一幅以藍天為背景的Almond Blossoms。almond通常譯為「杏仁」,所以這幅畫也多被翻譯為「杏花」或「開花的杏樹」。其實,畫中所繪並非我國江南春雨中的杏花,因為almond的準確翻譯應當是扁桃,俗稱巴旦杏,其種仁就是大名鼎鼎的堅果——巴旦木扁桃原產於亞洲西部,它是波斯王的「每日堅果」。除了向東傳入亞洲東部和南部,巴旦杏也向西傳到歐洲,抵達法國南部的中央高原一帶,所以我們才能在梵·高的作品中看到它。

··· ···

—— 扁桃|梵·高與《杏花》

3.品味舌尖上的美食,感受古時的人間煙火與雅致清歡

作為北宋皇室享用的貢品,白果的味道想必一定很好。但是吃過的人都知道,它並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那種美味,不夠甜,甚至還有點苦,例如梅堯臣《鴨腳子》所言「非甘復非酸,淡苦眾所狎」。「狎」即親昵、喜愛,不甜不酸還有一絲淡淡的苦味,為何眾人都愛吃呢?楊萬里《銀杏》給出了他的答案:「深灰淺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韻最高。未必雞頭如鴨腳,不妨銀杏伴金桃。」

「小苦微甘」,反而是「韻最高」。由此我想到了慈姑,慈姑同樣甜中帶苦,沈從文說它「格比土豆高」。「韻」和「格」,即韻味或格調,原本用於評價文藝作品,這裡卻用於吃食。甜中帶苦,則韻味、格調更高,這其中大概含有食客對人於生的感悟。記得楊絳先生在《我們仨》里寫道:「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快樂和憂愁並存,就像甜中有苦、苦中又甜,這才是人生的常態。前人品嘗白果或慈姑,就如同咀嚼人生一樣吧。

—— 銀杏|小苦微甘韻最高

4.追隨植物的腳步,理解人類文明的交流與融合

向日葵原本只生長在北美洲,當西班牙殖民者踏上這片土地,見到那高大挺拔、花大如盤、隨日轉動的向日葵時,一定曾感慨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奇特的植物於是,16世紀上半葉,向日葵被殖民者作為觀賞植物帶回歐洲大陸,「自17世紀早期起,向日葵金光燦燦的花盤就已經成為當時風靡歐洲的群芳譜中的當家花旦」。

很快,西方傳教士將向日葵帶入中國,一位宦官見到後高價買下,然後獻給了萬曆皇帝。但這名宦官並沒有記下這種植物的中文名,或許他想將這個命名的機會留給當朝之君。在向萬曆皇帝進獻之時,他可能轉述了傳教士告訴他有關這種植物的神奇之處:雖然它與萬壽菊同屬一類,但它的花盤始終朝向太陽,能夠跟隨日升日落而轉動。於是,萬曆皇帝賜其名為「向日菊」

慢慢地,「向日菊」的種子散布到民間。萬曆年間,它曾在關中地區廣為種植,由於極易成活,很快就遍布籬落之間。

—— 向日葵|向日葵的傳入

5. 名實考辨、溯本清源,探尋植物的前世今生

蜀葵是錦葵科蜀葵屬二年生草本,原產我國,別名戎葵、胡葵、吳葵。對於名中的「蜀」和「戎」,歷來多解釋為產地。例如《本草綱目》卷十六引唐陳藏器《本草拾遺》:「戎、蜀,其所自來,因以名之。」南宋學者羅願也持此種觀點,他說草木名中凡是帶有「戎」字的,都是從遙遠的異國傳入清代一些學者持有不同觀點,他們認為蜀葵、戎葵中的「蜀」和「戎」應該解釋為「大」,蜀葵是比木槿花還大的一種葵,故俗稱「丈紅花」。

蜀、戎、吳、胡,作為「大」來解釋,在先秦兩漢時已經出現。「蜀」可釋為族名、國名、朝代名,怎麼會有「大」的含義呢?據岑仲勉先生考證,一開始,「蜀」乃古時川西民族對其首領的稱呼,「蜀」之義即「王」,「古代因彼此語言隔閡,把人家首長的通名,傳為人家的族稱或國號,是很常見之事」。釋「蜀」為「大」,可能是從「王」引申而來。

—— 蜀葵|蜀葵非巴蜀之葵

6.賞鑒植物插畫,感受藝術世界中的植物之美

----中國花鳥畫----

----東方本草圖譜和《詩經》圖鑑----

----西方博物畫----

----中國當代博物畫----

以上整理自《古典植物園2》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5e55d1ce8c8a27b1530ab41d175e492.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