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愛與觀念差異並不是敵人」

2024-10-24     環球網

美國《紐約時報》10月16日文章,原題:為什麼「我們」和「他們」對抗並不是錯誤看待世界的方式 就思維方式而言,人們有很多共同之處,但這些共同點非但沒有讓我們團結在一起,反而讓我們分裂開,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兩本新書的主旨。《善良理智的人:美國危險分裂背後的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家基思·佩恩著)和《部落》(文化心理學家麥可·莫里斯著),這兩本書的出版時間恰逢即將來臨的、紛爭不斷的選舉季,從心理學角度探討了政治兩極分化與群體認同的聯繫。

人們很容易將微不足道的差異變成「我們」和「他們」之間的心理鴻溝。佩恩引用了社會心理學先驅亨利·塔伊費爾的一項著名實驗結論,即學生們會過分強調一些毫無意義的差異,偏袒「群體內」的成員,貶低「群體外」的成員。

莫里斯則使用「知識部落主義」一詞來描述人們容易受到同伴影響。他舉了一個例子,學生們看到報紙上一篇關於國會投票的文章,對於提及的政策,如果他們支持的政黨投票支持,他們就會喜歡這個政策;如果競選對手支持,他們就不喜歡。但他們否認黨派忠誠與他們的觀點有關係。

莫里斯認為,正是我們的「部落本能」使早期人類能夠合作,產生了讓人類物種繁榮昌盛的「協調活動」和「共同知識」。如果我們能找到一種方法來駕馭「部落歧視」,就能「治癒一個國家」。部落歧視之所以持續存在,是因為「道德部落主義」。這種主義雖「不涉及對他人憤怒、惡意或不尊重」,卻會為了自己「部落」的利益而扭曲規則。對己方友善的固執信念可能會引起很多殘忍的事情發生。

佩恩寫道,「真正的說服需要信任和溝通,可是這兩樣東西在減少,尤其是多年來在社交媒體平台上,互相譴責和羞辱越來越多」。佩恩將這本書獻給家人,他寫道:「家人們讓我明白了愛與觀念差異並不是敵人。」(作者詹妮弗·莎萊,高文偉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3f2bfbcc14473b63be80fd02dcc3e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