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開發國家沒辦法跟你拼成本,人力成本低的國家沒法跟你拼技術,這樣的產業恐怕很難被別人「搶」走了。
正解局出品
中國產業鏈向東南亞轉移,現在成了一個熱門話題。
這種說辭認為,東南亞國家憑藉著低成本優勢,正在「搶奪」中國的低端產業。
然而,中國製造的1塊錢一個的打火機,不僅沒有被東南亞國家取代,反而還能賺到錢。
這似乎違反常識,卻真實存在於湖南的一個小縣城。
一次性打火機,中國每年生產百億個以上,占據全球95%的市場。
如今,我們對中國製造「壟斷」某個產業,已經沒有什麼新鮮感。
不過,一次性打火機行業,確實值得說一說。
2022年,湖南省邵陽市下轄的縣級市邵東,出口了35.2億個打火機,占全國出口量的50.1%,妥妥的全國第一。
中國每年出口數十億隻打火機 圖源:華經情報網
邵東不僅是打火機行業牛,隱形冠軍企業也夠強大。
當地最大的一家生產一次性打火機的企業,年產量能達到20億個,占全球總產能的六分之一左右。
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邵東打火機行業實現總產值超過120億元。
這是什麼概念?
2022年全國製造業百強縣(市)榜單中,邵東以GDP總量是721.53億元位列第92名,這相當於打火機行業就為邵東成為百強縣貢獻了約七分之一的力量。
邵東雖然早在10年前就成了全球打火機生產的中心,但更早一些,這個位置並不屬於它。
一次性打火機這個產業,其實是被「搶」到中國的。
1961年,日本人發明了一次性打火機,因為皮實耐用、安全性高,迅速風靡全球。
1973年,法國的比克(BIC)公司開始在美國生產打火機。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靠「薄利多銷」的BIC,就已經搶占了美國市場的50%。
法國BIC公司曾經推動CR法案和反傾銷調查,以此阻擊中國打火機出口
雖然是一次性打火機,但是當時日本生產的一個要200多塊錢,正在日本打火機企業絞盡腦汁想降低成本,卻沒有什麼實質性進展的時候,溫州人瞄上了這個小東西。
溫州人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逆向工程」。
他們把從國外買回來的打火機拆解,把每一個零件的作用搞清楚,然後,把沒必要的零件全部去掉,把能換成最便宜材料的零件統統換掉。
順著這個思路重新設計,溫州人搞出了現在我們看到的一次性打火機的原型。
上世紀80年代末,一些在海外的溫州人回國,發現溫州生產的打火機比國外生產的價格要低得多,一個電子打火機,國外的要賣4塊錢一個,國產的批發價格只要3毛錢。
由此開始,溫州的打火機藉助價格優勢開始陸續「出海」。
中國打火機出口全球100多個國家,東南亞和歐美是主要市場 圖源:華經情報網
1992年到1994年,中國生產的打火機從每年出口5000萬個,猛增到了差不多將近3億個,幾乎把美國的低端市場全部占領,從比克公司手裡搶到了七成的市場份額。
到了2001年時,中國的打火機年產量已經超過5.5億隻,在國際上的市場份額也超過了80%。
「夠用就好」的原則,讓一次性打火機的成本迅速降低。
溫州人把一次性打火機這個產業「搶」了過來。
就這樣,從零開始,中國逐漸開始壟斷全世界的一次性打火機製造。
在經過了1994年美國CR法案和2001年歐盟的反傾銷調查後,中國生產的1塊錢打火機經歷波折,溫州大批的打火機廠倒閉,再加上沿海地區的人力成本逐漸攀升,這個產業也開始從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向內地轉移。
邵東接棒溫州一次性打火機產業,最早的火種,其實也是從在溫州、寧波做生意的人回鄉創業開始。
不過那時邵東打火機的生產方式還是手工作坊式,質量比溫州貨還「山寨」。
現在來看,其實邵東承接產業轉移,也有自己更多的主動性。
在邵東打火機產業剛開始發展的幾年,也跟溫州起步階段一樣,靠著家庭作坊的「純手工」式製造,以低價競爭市場。
但是他們顯然不想重蹈溫州的覆轍。
邵東市接棒溫州、寧波和廣東沿海地區的打火機製造產業,成為全國最大的打火機產地
2007年,邵東13家打火機出口企業,一起成立了出口監管委員會,統一定價、配額、運輸、保險等,而且一起出資,整合分散的資源,研發設計模具。
也正是這樣,邵東才敢有特別的政策:一家工廠註冊「執照」,就可以在下面建分廠,分廠又能在下面建加工點。
一次性打火機產業在邵東迅速擴張。
兩年後,10家邵東的打火機出口企業和4家配套企業,又組成了一家集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的企業,一下成了當地最大的龍頭企業。
僅僅3年後的2012年,邵東生產的注塑打火機年產量就突破100億個,而且出口量首次超過浙江,成了國內打火機出口最多的地區。
那麼,接棒溫州一次性打火機產業的邵東,會不會也面臨產業轉移到內地更不發達的地區,甚至到東南亞等人力資源更廉價的地方?
邵東以前曾有過這樣的困擾。在2015年左右,一些當地打火機企業也確實搬去了勞動力成本更低的貴州等地。
邵東擁有完備的打火機產業鏈,300多種產品價格從1元到幾十元不等
不過,邵東卻沒有輕易放任產業轉移出去,反而因為這次「危機」,打出了幾張自己的王牌,讓一次性打火機這個產業,既能給當地帶來效益,又不太可能被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搶」走。
這一切,都是圍繞成本展開的。
簡單來說,類似於可口可樂的價格戰略一樣,就是邵東能有辦法讓一次性打火機的成本,降到別人無法競爭的低價。
邵東擁有的第一張王牌,是全產業鏈配套。
一次性打火機看似沒多少技術含量,其實卻並不簡單。
就算是最普通的那種一塊錢的塑料打火機,也有20多個零件,經過十幾道工藝,需要用的設備多達幾十種。
一家打火機企業的背後,往往需要有上百家配套商。
比如,打火機最常見的引流芯、芯套、海綿三件套,需要一系列配套工廠進行供貨。
而打火機的電子裝置、出氣閥乃至印刷、包裝材料、電鍍噴漆,背後也都各自拖著長長的供應鏈。
邵東生產一次性打火機工廠的車間,已經藉助自己研製的自動化設備
當然,這些配套的產業鏈,在邵東根本就不是問題。
只要涉及打火機行業所需的東西,除了危化氣體和塑料粒子之外,在邵東當地,最多半個小時就能全部能搞定。
完備產業鏈帶來的集群效應,首先體現在成本的降低。
以前一個電子打火器,從國外進口要1塊多錢,現在這裡能做到5分錢一個。
曾經日本企業試圖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的出火口密封圈,過去成本2角錢,現在只要1分錢。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之前溫州也有自己完備的產業鏈,不一樣因為人力成本的增加,產業才轉移到了邵東嗎?
邵東的第二張王牌,就是「用機器換人」。
邵東打火機產業當年出現「危機」的時刻,也是他們最忙碌的時間段。
2014年,邵東企業出口訂單大增,那時的景象是:工人一排排拿著鑷子、鉗子低頭操作,廠房裡坐滿了人。
但是,有1.4萬工人夜以繼日生產的工廠,每天卻只能生產100萬個打火機,還沒辦法完全保證質量。
當地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實現打火機生產12道工藝的自動化 截圖來源:了不起的小鎮
當地打火機企業的負責人算過一筆帳,一個打火機的利潤是2-4分錢,要想讓打火機賣1塊錢而企業的利潤不減少,人工成本必須控制在7%以內。
兩條路,要麼搬走到工資成本更低的地方,要麼進行自動化的升級改造。
搬走當然是捨不得,自動化升級更是困難重重。
一次性打火機外形各異,很多零件都是非標準件,自動化可不是有錢就能搞定的事。
這時,「民間高手」開始出現在廠房裡,和工廠一起設計改造設備,用一些土方法自己研製設備,按工廠需求提高效率,再根據實際使用情況改進升級,邵東的企業開始探索一次性打火機自動化生產的路。
邵東當地十幾家龍頭企業已經基本完成自動化生產改造
企業倒逼自己轉型雖然痛苦,但是帶來的卻是成本控制的奇蹟。
從2016年開始,邵東一家龍頭企業每年投入2000萬用來研發,2000萬用來更新自動化設備。
如今,他們把每個打火機的人力成本從1毛錢降到了1分多錢,人員減少80%的同時,產能增加了40%。
幫助打火機企業研發升級自動設備的廠家,隨著政府的引導,和十幾家龍頭企業相繼轉型,也都賺到了錢。
更重要的是,他們發明了適應打火機生產的非標準化自動配套設備。
如今,邵東除了注塑機之外,其他的自動化設備幾乎都是本地的配套廠商自己開發的非標設備。
單個工序的自動化已經完成,邵東下一步要開始挑戰全生產線自動化。
邵東智能製造研究院,當地的打火機模具在這裡研發生產
就這樣,邵東硬是把一個「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自創升級成了自動化生產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用技術+成本控制這「一高一低」,擴寬了產業的「護城河」。
已開發國家沒辦法跟你拼成本,人力成本低的國家沒法跟你拼技術,這樣的產業,恐怕很難被別人「搶」走了。
人們在談論中國製造轉型升級時,通常會更多地關注高大上的行業,卻往往忽略了所謂的「低端」產業。
但由一次性打火機在邵東從傳統製造業進化成「智造業」的轉變過程,更能看出中國製造業的韌性與能力。
1塊錢的打火機,和高鐵、大飛機一樣,都是了不起的中國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