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之水》是公務員必讀書嗎?

2023-12-12     灼見

原標題:《滄浪之水》是公務員必讀書嗎?

Dec.

12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生活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體驗、不斷加深認識的過程,對於沒見過的,不妨先了解了解,了解之後再做判斷也不遲。

來源 | 懷左(hztongxue)

最近一周,我重讀了閻真的《滄浪之水》,其實之前讀大學時已經看過一遍,隔了這麼久再讀,又有了全新的感悟。

有人說這本書是公務員必讀的書,讀完可以讓人少走很多彎路,甚至還能讓新人掌握在體制內往上走的秘訣。

我個人覺得這樣的推薦言過其實,不能因為書中主人公從小科員最後成了衛生廳廳長,就得出結論說讀過這本書的公務員都能和書中人物一樣往上走。

如果這樣的話,讀了四大名著之後,豈不是要成僧、成佛、占山、成王?有點搞笑了。

從我個人的閱讀感受看,《滄浪之水》前半部分寫得好,作者應該融入了自己的許多真實經歷和感受;後半部分的升遷經歷有點一般,速度太快,刻意設計痕跡比較明顯,應該是參考他人經歷之後打造的。

最精彩的地方,在於前期池大為的內心描寫。

他從山村考到北京,碩士畢業後進入了省衛生廳,堅守做一個好人的信念,在單位里看不慣很多人的行為,還在會議上直接懟了領導。

那個階段,各種細碎、深入、真實的心理描寫,深入到讓年輕人感覺到壓抑和害怕,讓中年人感到切膚之痛。我上學時讀那部分,真的是被嚇到了,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社會太複雜。

後面轉變有點快,大為三十多歲還是小科員,四十多就成了廳長,不具有太多參考價值。

另外,轉變也太突然,大為準備改變,然後機會立馬就來了,像老天爺追著給喂飯一樣。沒幾年時間,大為陸續從科長,升到了副處、處長,廳長助理、副廳長、廳長。每升一次,都會給一個任務,大為完成,繼續升。

客觀來講,小說寫得很精彩,但大家一定要摒棄「讀完這個小說就一定能怎麼樣」的想法,小說畢竟只是小說,裡面的人物是塑造出來的典型人物,和現實是完全不一樣的。

即便故事為真,可一般人有那樣的命運嗎?

說兩個判斷——

1. 時代不同

池大為參加工作時是80年代,而且他是高考恢復後的第一批碩士生。他的學歷有多吃香呢?本來他進的不是省衛生廳,但因為學歷高,被廳長留下,想當成重點人才去培養。單這一點,現在就沒法比。

學歷貶值的事實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你讀個研究生,然後就能進入正廳級幹部的法眼,專門要培養你,這樣的事情,你敢想嗎?

另外,大為在單位「蹉跎」了幾年,想法轉變,想往上走後,學歷還是比較高的。從某種角度看,他也是吃了時代的紅利。

2. 機會的設計性

大為轉變,除了想法之外,還源於兩個機會。

第一個是廳長的孫女生病,整個省人民醫院,沒有一個人可以給小孩順利扎針,後來請來了大為的媳婦,成功辦成了事情,於是他們兩口子也就有了和廳長以及廳長夫人搭線的機會。

第二個是有人帶頭想扳倒馬廳長,人家也想帶大為,大為選擇了告密,後來和馬廳長站在了一條戰線上,成了老馬身邊的紅人。

再然後,大為就扶搖直上了。

如果把這本書就當一本小說,讀書的過程中,聯繫自己、反躬自身,確實可以想到並學到一些東西。但如果把這本書當什麼通關秘籍,覺得讀了以後就能變成職場達人,一路扶搖直上,那真的是想多了。

你確實也看了《西遊記》,但問題是,誰來教你七十二變和筋斗雲呀,你能找到菩提老祖那樣的老師嗎?

市面上之前還有一些類似的書,比如像什麼《二號首長》《侯衛東官場筆記》等,我以前上學時也都看過,就圖一樂吧。

就說侯衛東那一套書,也就第一本書好看點,裡面對於基層的描述,基本的打交道場景寫得很好,但是裡面的設計又不足信。

侯衛東一個基層公務員,結果機緣巧合有了石場,靠著源源不斷的收入,給他提供了交際成本。類似這種,都是小說設計的爽點。

回到《滄浪之水》,我剛講了,不要把它當通關秘籍,那麼讀這個小說,可以想到些什麼呢?接下來,我拋磚引玉一下,說說我的思考點。

1. 人社會化的過程

人長大的過程,其實就是社會化的過程,講得通俗一些,即壓制自己的本性,去了解和熟悉社會的規則,然後逐漸融入社會的過程。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為了正常運轉,千百年來,積累出來了各種秩序、明暗規則。最關鍵的,很多規則與人的本性其實是相反的。

比如我們都比較關注自己的感受,沒出社會的孩子更是如此,但到了社會之後,發現沒人會特別關注你,也沒人會刻意照顧你。如果你只關注自己,又不容易合群,受挫是常有的事。

家庭是我們接受初級社會化的過程,而社會給我們提供了進一步社會化的場景。我們小時候大多數時間都和家人在一起,而且那時候我們是白紙一張,所以家庭就奠定了每個人的底色。

小說中,大為的基本原則,都是受他父親影響的,比如:要做一個好人。

可回到看,做一個好人,是一個比較虛的概念,到底什麼是好人,包括哪些要素,具體如何執行?其實大為也說不上來,他只是憑藉自己的本能去貫徹。

到了單位之後,和單位很多人格格不入,處處碰壁。後來內憂外患,實在過不下去,才開始有了一些現實的思考。

聯繫我們自己,會發現在學校學的很多東西,到了社會上並不適用。可能小時候學到的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看待社會的觀念,也不是那麼適用。

所以,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還得不斷調試,有的人調得快,有的人調得慢。

2. 體制化

體制化,說起來可大可小。

大方面講,剛聊到的社會化也算體制化的一種,往小了說,就拿書中的衛生廳來講,在體制內的人,基本都會被體制化。

什麼叫體制化呢,其實就是環境會影響人的思維和做事方式,即便採取不合作的態度,也會被影響。

大為剛開始採取的是對抗的姿態,基本就是看不上,不合作、對抗。所以結果也很明顯,他被調離了核心崗位,被扔到了一個鳥不拉屎的部門。

本來他覺得也挺好,難得休閒,但結婚生子之後,家裡需要錢和關係的地方特別多,他什麼也沒有,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

困境一次次刺激了他,所以他下決心要改變,調整思路和做法,去爭取實際的名利。從大為身上,就可以明顯地看到一個人體制化的全過程。

你不需要的時候,可以對抗,但你真想要一些東西的時候,就得去依賴。依賴,人和系統就會發生相互的作用、被影響。體制化,就變成了肯定的結果。

從書中也可以看到,後面的大為,思考問題的時候,和前面有了明顯的不同,站位和角度,完全不一樣。

起先不喜歡,後來依靠,接著融入,最後成為一體。

3. 與人交往,謹言慎行

有個成語,童言無忌,意思就是小孩,說啥都行,大人基本都會原諒。但大人隨意亂說就容易得罪人,有時候你明明沒有那麼個意思,就是隨口開個玩笑,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一不小心就會得罪人。

尤其在人多嘴雜的單位當中,一個人管不住自己的嘴,隨意評價,肯定會得罪很多人。

在生活中,也一樣。我現在也過了三十歲,最大的一個經驗,也是謹言慎行,該說的話就說,不該說的話,壓制住自己想說的衝動。

生活不易,儘量減少解釋成本,另外,又不是所有人都能準確無誤地理解我們,所以儘量不要亂說。

這也讓我明白了小時候的一個困惑,為什麼大人都顯得那麼嚴肅?而且經常警告我們,哪些話不能說。其實他們教我們的,就是他們的人生經驗。

後期的大為,說話養成了一個習慣,說前先思考,邊說邊思考,說完再思考。復盤關鍵對話,如果哪些說得不好,下次一定要注意。

當然,他身份特殊,我們一般人不需要像他那么小心,但管住自己的嘴,確實很有用。

降低生活功耗,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4. 審視觀念

觀念是什麼?

是認識,也是工具,會隨著經歷閱歷的不同而變化,同時也會隨著社會大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所以,我們要認識到觀念的變化性,不要一根筋,認為一些觀念是真理,其他的都是錯的。認為自己理解的或者書本上學到的都是對的,其實就犯了本本主義的錯誤,是一種思維僵化的表現。

很多人剛步入社會,對於理解不了的現象,直接就說是錯誤的,我不屑一顧,貌似把自己抬得很高,其實是封住了門路。

生活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體驗、不斷加深認識的過程,對於沒見過的,不妨先了解了解,了解之後再做判斷也不遲。

我這些年養成的一個習慣,就是時常審視自己的觀念,哪些是偏見,哪些已經不符合時代的發展,儘量再開放、寬容一些。

當然,只能儘量,肯定做不到完全客觀。但保持了思考的習慣,讓我時常有思想進化的感覺,看一些事物,偶爾也會有比之前通透之感。

這個習慣分享給大家,很好用,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看到的東西會越來越多,包括去讀一些以前讀過的書,也能讀到更多點。

— THE END —

作者:懷左,文學碩士,資深寫作課老師,暢銷書作家,個人圖書《我這麼自律,就是為了不平庸至死》18年噹噹單榜全國第一,個人微信:dapang112506。本文選自懷左(hztongxue),灼見經授權發布。

MORE

灼見熱文

一個你沒聽過名字的小縣城卻出了大人物!

如何成為1%的人(深遠意義)

比勤奮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為什麼我們現在這麼容易得病?

容易焦慮的人都有一個不太健康的習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2dc1c7449d6c8f9407e45c7b522a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