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傳聞中的「低價車型」,特斯拉新戰略依然充滿「火藥味」

2023-03-02   懂懂筆記

「 馬斯克又來畫餅了。」

美東時間3月1日下午4時,即北京時間3月2日凌晨5時,特斯拉在得州奧斯汀超級工廠,舉行了公司史上首次投資者日活動。儘管活動面向的是公司投資者,但無論科技領域,還是汽車圈,對活動關注度都很高。

先前有不少傳聞預測,此次特斯拉的投資者日活動,或許會公開定位低於、銷售價格也更加便宜的全新車型;馬斯克也預告了自己將在活動上再畫一個新的大餅,即「秘密宏圖」第三篇章(Master Plan 3)。

然而,盼著特斯拉發布低價車型的觀眾,可能要失望了。整場活動下來,網傳的Model 2/Q並沒有出現。而「秘密宏圖」第三篇章——地球如何走向完全可持續能源之路,與炫酷的機器人秀,則成為了活動的最大看點。

那麼,除了馬斯克畫的大餅之外,整場投資者日活動所釋放的關鍵信息會是什麼?

活動未如坊間預測一般發布低價車型,其它新能源汽車品牌是否也能就此鬆一口氣了?

2023 年現款車型還有無進一步降價的可能?

01 」

第二篇章「爛尾」,第三篇章先行?

儘管坊間對於特斯拉推出低價車型的呼聲很高,但需要明確的是,公司首次投資者日活動,主旨還是面向投資者群體,公布特斯拉新一階段的戰略目標,並不是普通消費用戶的「提車大會」。

馬斯克登場不久,便拋出了他的「秘密宏圖」第三篇章,他先是對可持續能源的未來,進行了一番描述,以及實現目標的具體內容:打造240TWh儲能電池、可再生電力30TW,建設投資達10萬億美元。

同時,特斯拉也將發布一份白皮書,為地球使用可持續能源,勾勒出一條清晰的道路,除了汽車電動化之外,也將為飛機、船隻提供可持續的能源。在家庭、商業、工業中運用熱泵系統、在工業領域應用氫能,用再生能源重新為現有電網供電。

馬斯克甚至表示,即便是火箭,也可以是電動的。

有觀看活動直播的網友發表彈幕稱,馬斯克的「秘密宏圖」第三篇章,簡直是「將科幻搬進現實」。 但也有觀眾並不買帳,認為馬斯克畫的大餅,唯一的作用只是拉升股價,短期內很難實現。

其實,也怪不得「吃瓜群眾」不看好馬斯克的「秘密宏圖」第三篇章。畢竟,他的「秘密宏圖」第一篇章雖已達成,但第二篇章目前仍處於「爛尾」的狀態。此時,再拋出如此科幻的第三篇章,未免讓人覺得有些操之過急了。

早在2006年,特斯拉便發布了「秘密宏圖」第一篇章:生產跑車,再用掙到的錢生產價格實惠的車,用掙到的錢生產更實惠的車,同時提供零排放發電的選項。從Roadster、Model S、Model Y再到Model 3, 第一篇章可謂圓滿達標。

儘管目前尚未知道,特斯拉將在何時推出定價更低的車型,但在全球範圍內經歷大刀闊斧降價的Model 3,也可以看作是特斯拉旗最實惠的車了,並在全球為特斯拉打開新的銷量局面。

2016年,在「第一篇章」發布10年後,特斯拉發布了「秘密宏圖」的第二篇章:

創造驚人高效的、配備集成儲能功能的、美觀的太陽能板;擴充汽車產品線,滿足各細分市場的需求;通過大量的車隊學習功能,開發出比人類手動駕駛安全10倍的自動駕駛技術;通過分享閒置車輛,並產生收益。

很顯然,就目前而言,特斯拉「秘密宏圖」第二篇章的目標,也只達成了前兩項。車輛的租賃業務暫時尚未完全實現,至於「比人類手動駕駛安全10倍」的自動駕駛,目標實現上更是舉步維艱。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自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全美共發生涉及輔助駕駛事故392起,其中特斯拉品牌占比近七成。值得一提的是,汽車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落地,仍面臨著諸多挑戰。

而在首次投資者日活動上,一直「向前看」的馬斯克,通過「機器人造機器人」的視頻秀足了公司研發實力之餘,並沒有回顧「秘密宏圖」第二篇章目標的達成情況。

至於戰略目標更宏大的「第三篇章」,是否會跳票、能否符合資本市場預期,還有待觀察。

「 02 」

降本增效才是「殺手鐧」

既然在特斯拉的投資者日活動上,傳聞價格在20萬以內、足以捲動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低端車型並沒有發布,那麼,其它汽車大廠懸著的心,是否可以暫時放一放了呢?

「雖然低價車型沒有發布,但活動透露出特斯拉的新戰略,更讓友商膽戰心驚。」在看完整場投資者日活動之後,資深汽車行業人士肖凱感慨道,除了宏大的第三篇章,其它內容均可以概括為四個字:降本增效。

特斯拉提出,下一代汽車,可以由更多人同時組裝,組裝成本將降低50%。並繼續減少車身零件,從時空角度,將生產的效率提高30%。在汽車設計的環節上,會將電機以及供電系統等進行整合。其中電驅系統減重 20%,減少25%稀有金屬的使用。

Model 3上市至今,特斯拉通過產品改進,生產成本已經降低了30%,。活動上,特斯拉全球副總裁朱曉彤更是透露稱:特斯拉上海工廠有超過95%的供應鏈是本地的。而在全球的其它區域,也將陸續複製「上海工廠」本土化生產的模式。

可以說,特斯拉將繼續在降本增效的路上,一路狂奔。但對於其它新能源汽車廠商尤其是自主傳統車企而言,並不是一個好消息。肖凱坦言,特斯拉降本增效意味著單車成本將更低,有更大的價格空間讓利給消費者,降價換量。

要知道,2022年第四季度,特斯拉幾度下調車型售價,已將一眾同行打得措手不及。在投資者日活動上,馬斯克甚至難掩降價在華引發銷量增長的喜悅。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特斯拉在華汽車銷量為66051輛,環比增長了18%。

「儘管今年鋰價趨勢是向下走,但怎奈經營成本高,自主品牌很難像特斯拉一樣,快速降價搶市場。畢竟,特斯拉作為新勢力品牌的一哥,工廠自動化程度、效率極高,銷售網絡扁平化,營銷成本比較低。」

肖凱透露說,相比部分自主傳統車企,工廠流水線仍靠大量工人「打螺絲」造車,特斯拉在自動化、生產成本、生產效率上,優勢很大,隨著造車、營銷成本越來越低,車型降價的幅度也越來越大。

儘管有不少自主品牌也強調降本增效,可受困於傳統的生產模式、冗雜的經銷商網絡,需要權衡各方的利益,落地阻力不小。面對特斯拉三番五次降價,自主品牌很難及時調整指導價,予以回擊。

「要麼就只能先降價,暫時壓縮車企不多的利潤空間,甚至虧本跟特斯拉拼了。」肖凱強調說,商場如戰場,在競爭激烈的新能源汽車領域,更是如此。車企稍不留神,應對不及時,市場份額很快就會被友商蠶食。

而在降本增效上快人一步、做到極致的特斯拉,可以很輕鬆根據市場需求、原材料價格,隨時調整在售車型價格,傳統車企又能微利、甚至賠本換量到什麼時候?況且特斯拉作為全球品牌、外來和尚,對部分下沉市場消費者的吸引力,也不容小覷。

經過去年第四季度的幾次降價之後,特斯拉Model 3已經衝擊到20萬級別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了,如果繼續下調價格的話,難免攪動15萬區間車型的銷量,而Model Y已然「降維打擊」30萬內新能源車市場。

暫時可以高枕無憂的,或許只有10萬元以內的純電動微車市場。只是,純電動微車市場本身就很「卷」了。

由此可見,特斯拉在投資者日活動上,再度圍繞著降本增效做文章,對全球友商、尤其是自主傳統品牌的衝擊,不可謂不大,同時也為在降本增效上猶豫不決的主機廠,敲響最後警鐘。

「 03 」

不「合群」的特斯拉

如果說,特斯拉宏大的「秘密宏圖」第三篇章,為的是給資本市場畫餅,在降本增效上做文章,是為提振銷量,完成既定的盈利目標,那麼普通消費者關心的,或許只會是2023年,能不能買到20萬以下的Model 3了。

說實話,20萬以下的Model 3目標並非遙不可及。隨著特斯拉在降本增效上進一步做到極致,疊加鋰價下行,旗下車型很有可能在2023年再度下調價格。畢竟,馬斯克自己都說,在成為「很費錢的笑話」之後,特斯拉開始進入了收穫時期。

要知道,作為品牌旗下最走量的車型,Model 3很久沒有換代了,隨著早期車型研發投入成本陸續收回,特斯拉也更有底氣,下調車型售價讓利消費者,但特斯拉看似順應市場規律幾度降價,也招致老車主不滿。

這可不是馬斯克「向前看」就能繞開的問題。

「早上的活動沒有發布更便宜的新車,應該會有很多消費者選擇買Model 3了。」深圳一位特斯拉銷售人員透露,目前Model 3 、Model Y銷量雖好,看車顧客很多,但時不時還有老車主到店維權,至於維權原因,無非是買貴了。

該人員稱,儘管企業降本增效,加上原材料價格下跌,產品降價,看似都是市場規律,但國內的消費者明顯並不認可「買定離手」這一規則,他很擔心,如果今年在售款車型再度降價,很有可能引發更多「買早了」的顧客維權。

一旦降價形成慣性,維權的車主越來越多,難免會讓更多准客戶,產生觀望情緒:再等幾天還有可能降價。市場觀念固然要引導,但如何充分平息維權車主心中的怨氣,將成為特斯拉的新課題。

由於更低價的Model 2/Q尚未發布,目前網絡上已有不少「節奏」稱,Model 3跌著跌著,就會成Model 2/Q了,用不著盼著低價新車發布。而特斯拉幾番「官降」也開始讓其與同行品牌徹底割裂了。

「經歷了高鋰價的一年,新能源車都在漲價,而你率先降價,是不是壞了行情?」在一家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從事市場工作的薛瑩(化名)透露說,由於特斯拉的降價,不少自主品牌都不得不「捨命陪君子」一同降價,壓縮利潤空間。

於是,越來越多車企,尤其是傳統品牌,都將特斯拉這條「鲶魚」當成是眼中釘。不少車企開始在營銷層面,抱團阻擊特斯拉,以至於有一丁點「黑料」都會無限放大,在輿論場上拼了命圍剿它。

薛瑩舉了一個例子:新能源汽車作為普通的消費類產品,出廠自然會有不良率,使用中也肯定會出現故障,可一旦特斯拉的產品自燃、失控了,負面消息會快速發酵,「因此才會有網友調侃說,在國內出事的新能源汽車,只有特斯拉和其它品牌。」

可以說,作為外資且經常攪動市場的「鲶魚」,特斯拉更像是被置於聚光燈下的品牌,而盯著它的除了有普通的消費者之外,還有大量與之價值觀相左的同行友商。只不過,如今的特斯拉,似乎不在乎自己是否「合群」。

畢竟,馬斯克對於特斯拉的定義,除了是一家汽車公司之外,更是一家軟體公司、硬體公司,人工智慧公司。換句話說,未來,新能源車或許只是特斯拉其中一項業務,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