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院士到企業家,盤點14位躬身入局的農業院士

2022-04-19     35斗

原標題:從院士到企業家,盤點14位躬身入局的農業院士

本文來自35斗公眾號,作者陳欣雨。

院士是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一提到院士,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學術研究或者技術攻關形象,窮經皓首在科技前沿作出重大突破,推動社會發展或歷史進程。

近年來,隨著「雙創」的熱情高漲,院士們也開始創辦企業或深度參與企業發展。尤其是在農業行業,中央有「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鼓勵,更加推動了農業院士們躬身入局。

院士們憑藉自身過人的實力以及為國家做出的突出貢獻受到了人們的愛戴和尊敬,企業+院士的組合也受到了市場的青睞,35斗統計了14家農業相關的院士創立的企業或院士參與其中的企業,並得出了以下結論:

1.院士創立或合作的企業,企業發展方向與院士從事的研究、主攻方向高度一致。就目前統計的這14家企業來看,院士們所專精的細分領域也是企業的主營業務之一,利用院士的專業和技能和影響力或是企業提升自身綜合實力水平的方式和手段。

2.超過75%的院士是在被評為院士後創立的企業。影響力的擴大,會增強下游市場和終端的吸引力。據35斗統計,由院士本人擔任法人或參與創始的企業裡面,4家企業中有3家都是在被評為院士之後成立的,企業的表現力不俗,能夠在市場上擁有強大的競爭力,個人的影響力能為企業帶來不菲的增益。

3.院士創立的企業都注重研發。35斗所統計的這院士創立的4家企業中,儘管各院士所從事的專業方向和深耕的細分賽道不同,但企業主營業務都包含了研發;除此之外,與院士有合作關係的企業,也基本都包含了研發業務。在當前這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背景下,以創新引領企業發展是順應當前趨勢的必由之路,原始創新時代正悄然來臨。

4.技術為王,院士創立或合作的企業85.7%為科技型企業。就目前統計的數據來看,14家企業中,有12家企業為高新技術企業,其中不乏專精特新企業與國家級的科技企業,這也想我們昭示了一個信息——以技術帶動農業產業的發展已是當前不可逆的時代趨勢。

註:35斗所統計的院士合作企業或創辦的企業之中,已有部分院士與企業解除了建立的合作關係,故部分數據為歷史數據,特此說明。

一、14位院士創立或參與企業合作盤點

圖:院士創立或與企業合作相關信息一覽(按院士姓氏筆畫排序) 數據來源:據公開資料收集

二、為什麼院士愛創業?

創新創業創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動力,也是推動農業行業「向前進」的必由之路。為何院士會選擇創業或是與企業進行合作呢?我們梳理了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科技型高新技術農業企業的出現既是目前的政策方向,也是農業產生與發展的歷史必然。生產力是各行各業的必須因素,科技型農業企業帶來的先進技術能夠將廣大勞動者從繁重冗雜的農業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提高生產效率。同時,作為科技成果的有效載體,農業企業在科技應用的過程中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宣傳推廣到真正讓科技惠民,企業起到了連結技術與農業從業者之間的橋樑和紐帶的作用。

據35斗統計,14家院士創立或與企業進行合作的企業中,科技型企業就有12家,其比例高達85.7%,超過統計總量的4/5。

農雖舊業,其命維新。科技具有先導性作用,共同推動農業科技化進程也迫在眉睫。農業科技型企業的出現能為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助力,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和提檔升級,深度賦能農業。同時,以企業為主體的現代農業技術創新體系,還能為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為農業發展注入「活水」。這類企業的發展更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器」和「加速器」,能為農業行業發展貢獻科技力量。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由陳煥春院士擔任法人的武漢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前生物)就是農業科技型企業的代表,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省級隱形冠軍企業、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都是科前生物耕耘在農業科技領域取得的「獎牌」。成立於2001年的科前生物以「人才立企、科技強企、產業興企」為理念,全力踐行「科技創造價值,科前回報社會」的使命。截至目前,企業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5項、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廣獎一等獎1項,和國家發明專利47項,已經成為我國萬億級規模生豬產業生物安全防疫產品和技術服務的重要服務商。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也正在發生,智能化技術、生物技術等先進技術向農業領域加速滲透,使得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型企業的陸續面世,也為補齊、補強農業產業鏈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陳劍平院士發起並擔任專家顧問的杭州睿坤科技有限公司就為我國目前相對缺少的農業病蟲草害交互式圖像識別、即時診斷提供了助力。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與經濟的發展,「綠色植保」方興未艾,生產種植過程中植物病蟲害的有效識別,能夠為農民減輕盲目施藥帶來的負擔,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更是提升農業科學防控能力的一大步。以科技賦能產業,農業的蓬勃發展就是科技型農業企業的使命和目的。

其二,政策為農業科技型企業的誕生帶來了「風口」。在政策的推動和無數農業人的努力之下,農業領域原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國不斷取得關鍵技術突破,許多院士、高學歷人才不斷切入農業,藉助經驗和技術幫助廣大農業從業者解決「卡脖子」難題,將農業滲透得更深、更透,讓科技成果「飛入尋常百姓家」,提升農業從業者作業水平,真正發揮出了農業科技型企業的價值。

表:有關部門制定的與農業科技相關的文件/政策 數據來源:據公開資料整理

其三,當前我國的農業市場急需創新作為「燃料」,推動農業行業蹄疾步穩前行

就35斗統計的這14家企業來看,不難看出,幾乎所有院士創立或是建立了合作關係的企業,企業身旁都環繞著研發和創新的「影子」。

農業的發展必將走向現代化的道路,而農業現代化則離不開創新與變革。總書記也多次強調,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因此,農業創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既是實現我國農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擺脫「看他人臉色」的必然選擇,也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需求。

朱健康院士團隊創辦的山東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注重研發創新企業的代表之一。企業通過聯合各方優勢資源,形成科研合力,並系統研究了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該領域的關鍵技術與共性技術進行開發與改進,成功將此技術服務於作物遺傳育種,推動植物基因編輯技術在種業的快速產業化應用和實施。

院士+企業的結合,既能推動研發成果的落地轉化,也是推動研究成果產業化、市場化的重要途徑,還能夠大面積、多方位地造福成千上萬的農業從業者。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再到如今的農業信息化的趨勢和方向,其間不斷出現的各類新興技術和發明推動著農業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向前走,也讓技術和創新一同擔起了壓在農業人身上的擔子。

最後則是目前的農業創業熱潮,從國家政策再到企業院校,都已經紛紛布局農業。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文指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各大院校也陸續開設、新增了與農業相關的專業和院系,為農業輸入新鮮血液提供了人才保證。資本和企業也逐漸下場,想要在農業領域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例如阿里、拼多多等網際網路企業集體下地,網易的智能化養豬也是通過數位技術投身農業的策略之一。在農業這一片廣袤的大地上,還蘊含著大把的機會,吸引著人們進入。

三、院士創業,如何才能更簡單?

現如今,大量的城市、企業對人才求賢若渴,「引智」背後,是各方對於吸引人才近悅遠來的渴求,以及出台的各類政策支持和優惠。對於院士這類特殊人才,各地也紛紛拋出了橄欖枝。以下是35斗整理的部分地區對於院士創業的相關政策。

圖:部分地區與院士創業的相關優惠/扶持政策 數據來源:據公開資料整理

除政策支持外,院士們在沉下心於鄉野間做產品的同時需要用餘光關注市場和產業信息。產品是一個企業的立身之本,而市場則決定了產品發展的廣度與深度。從對農業整個上下游產業鏈成熟程度的了解,再到產品在其間的定位,以及整個商業化環節的打通,信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對市場多一分了解,才能讓產品更進一步、更有效地打開市場。

建立高效的科研成果轉換機制也是讓創業更簡單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這也是從院士身份到企業家身份過渡的必經之路。在我國,大量的科研成果被置諸高閣,無法惠及廣大農業從業者,商品規模化和產業化則是應對上述問題的破局之道,只有真正打通科技成果轉換的「最後一公里」 ,才能真正做到惠國利民。

細分賽道的選擇也需要仔細斟酌,需要全方位、多層面地考量產品的目標受眾、國家扶持產業以及政策支持等因素。例如今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就指出2022年的工作任務是之一就是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提高農機裝備水平,這或許能為今後的農業創業領域的選擇提供參考。

四、寫在最後

院士創業或是與企業的合作固然可喜,但農業仍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如今的農業,像一個嬰孩一般,急需人才和技術的大量「投喂」,相信待它長大,定會為我們繪就一幅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美好藍圖……

參考資料:

1.《農業科技企業的產生與發展》

2.《90%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如何順利實現轉化「三要素」?》

3.《未來五年,中國農村將迎來一波大的創業熱潮,政策、資本、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266cd98b6c3576953f811292476b6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