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正月,左丞相胡惟庸奏報府中井裡湧出溫泉,邀請明太祖朱元璋前來觀賞這祥瑞之景。朱元璋欣然應允,行至西華門時,卻遭遇一名太監雲奇阻攔。這名太監奮不顧身,指向胡惟庸家方向,拒絕讓朱元璋繼續前行。近衛以為遭遇刺客,差點將雲奇打死。然而,雲奇堅韌不拔,疼痛難當卻仍然不退。朱元璋心生警兆,迅速命令返回皇宮,登上城樓一望,只見胡惟庸家的甬道內聚集了數百兵士。這時朱元璋方明白雲奇的攔駕並非無緣無故,隨即下令逮捕胡惟庸,並立即行刑。這便是胡惟庸案,經過十餘年的追緝,方才肅清了餘孽,株連同黨、牽涉人數高達三萬餘人,成為了明朝建立初期的一樁大案。
胡惟庸,漢族,定遠人,是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的同鄉,與張昶為友。在朱元璋登基初期,李善長擔任左丞相,徐達為右丞相,形成了淮西集團。然而,淮西集團的威脅使得朱元璋感到不安。為此,朱元璋在洪武四年以李善長年事已高為由,請求其告老還鄉,由此逐漸削弱了淮西集團的勢力。李善長退位後,朱元璋讓其舉薦可用之人,於是推薦了胡惟庸。胡惟庸上任後,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而李善長的舊部也全力支持了他。胡惟庸很快就升至左丞相之職,權勢迅速攀升,成為朝野之間的一位重要人物。
然而,胡惟庸在左丞相之位上變得越發飄揚,對國家大事獨攬專權。他甚至要求先過目呈給皇上的帖子,對不利於自己的即時扣下。他通過個人喜好提拔官員,權傾朝野,對不屬於自己勢力範圍的進行打擊和報復。他先後通過各種手段處死了開國功臣劉基、徐達等人,讓明朝開國初期的政局變得混亂不堪。
胡惟庸任左丞相後,逐漸將權力牢牢握在手中,對國家大事獨攬專權。然而,他的專權引起了朱元璋的不安,最終在爭鬥中落敗。洪武十三年正月,雲奇的一次阻撓,成為了揭開胡惟庸罪行的關鍵。這場案件持續十餘年,波及數萬人,被視為明朝建立初期的一大案。此案的發生,也導致了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對權力的集中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