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留下八部半電影的楊德昌,憑什麼被稱作大師?

2022-08-02     閒人電影

原標題:只留下八部半電影的楊德昌,憑什麼被稱作大師?

楊德昌,一個用平靜的視角看待社會變遷、人情人性的大師。

他的電影總能觸碰到每個人生階段最敏感的話題,並讓流水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

《海灘的一天》是婚姻的取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少年的迷茫,《麻將》是年輕的自主,《一一》是一生的再現。

《青梅竹馬》是為什麼白月光到最後大都成了蚊子血?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處屬於他的白月光,只是都很難等到天長地久。

所謂的愛情都會在故事裡被慢慢陳舊,直至遺忘,因為青梅竹馬不是萬靈丹。

在《青梅竹馬》中,阿隆和阿貞互為對方的硃砂痣,他們的開始很美好。

那時的他們只操心兩件事,學業和彼此,在沒有其他煩惱的情況下,他們有很多共同話題,都視另一人為終生選擇。

可是,人總要長大,總會遠離對方一段時間接觸到不同的圈子。

這時差異便會慢慢出現,三觀也會漸漸不合,對彼此的了解也會模糊,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阿隆是個熱心腸,不善言語表達自己感情的要強、含蓄之人。

他樂意幫助受苦的好友,也願意替阿貞的父親還債,對這些付出,阿隆並不會過多考慮,只是看到了就伸出援手。

阿貞從小缺愛,受盡冷落,長大後不會應付度日,做什麼都要做到最好。

她的占有欲很強,並渴望安穩富足的生活,絕不想重蹈母親的覆轍,嫁給一個一事無成又不懂愛的父親式的丈夫。

兩個人互相不知道對方想要的。

阿貞不明白阿隆為什麼總要幫一些不值得同情的人,阿隆不理解阿貞的朋友圈為什麼老是有一些不三不四的人。

圈層不同讓他們無所適從,思想不一令他們不知所措。

阿隆融不進阿貞的圈子,阿貞不想去換位思考,兩個人互不讓步,曾經再美的煙火也會熄滅為塵埃,風一吹就散了。

不同的成長環境,長大後不同的際遇,都讓無煩惱時期的兩小無猜不復存在,青梅成熟後採摘者不止一人,竹馬過時後擔不起成人的世界。

有了花花世界燈紅酒綠的誘惑,有了人間煉獄水深火熱的苦難,有了大千世界萬般精彩的繁華。

人是會變的,熬不過現實的考驗,回憶再美好又有什麼用,到最後以前所有的確定都會變成大概。

海誓山盟填不飽飢腸轆轆,天造地設敵不過猜疑妒忌,山不向你來,你不走向山,彼此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

生活、階級、思維,哪怕任意一環有了差距,看對方也不再是完美無瑕,而是討厭,不耐煩,這種潛意識的偏差逐漸變成下意識的行為後,白月光也就成了蚊子血。

《恐怖分子》是生活,為什麼不能擁有退一步的積極?

婚姻有三道防線,結婚證、利益捆綁、小孩,李立中的婚姻看似幸福,實則全面失守。

他娶了在別人眼中不可能嫁給他的文藝女孩,找到了一份體面的工作,未來應該會像歌里寫的那樣,和她一起到老,坐著搖椅慢慢搖。

可是,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別猜,猜來猜去還是搞不明白。

尤其是文藝女孩的心思,普通青年又怎麼能猜得透,文藝女孩想要的浪漫,普通青年又怎麼會懂。

她們追求將生活過成詩,總是忽略轉身就會撞到的現實,以及平淡日子裡一定會有的刺。

而李立中作為普通人,他能看到這些不堪,對生活沒那麼多理想主義,這些恰恰是文藝女孩所不能接受的。

她與李立中的結合也許只是一時激情的衝動,也許只是情傷後的不安寂寞,所以他們的結婚證並不能保證婚姻,李立中的第一道防線名存實亡。

李立中以為只要支持文藝女孩的夢想,給她空間好好地寫小說,就是對她最大的愛。

但是文藝女孩既要李立中專一又要甜蜜的愛情,所以陌生女子的一通電話便讓她心裡彆扭。

她開始質疑李立中的真情實感,與他漸行漸遠,忘記自己出軌的事實,將婚姻的罪責全部拋給李立中,自己摘得一乾二淨。

李立中不明白,自己到底哪裡做的不好,事業蒸蒸日上,文藝女孩小說獲獎,他們的生活應該會回到原來的軌道吧。

然而文藝女孩的想法不可能用常人的觀念去理解。

李立中的一廂情願換來的是文藝女孩的一句「你怎麼不懂?我不跟你回去。」

李立中確實不懂,他以為解釋了自己沒有婚外情就可以挽迴文藝女孩,其實文藝女孩早就不愛沒有波瀾的生活了。

文藝女孩想要的精神上的交流,李立中沒有,因為他不怎麼看小說;文藝女孩想要的理想家庭的樣子,李立中沒給到,因為他們沒有小孩。

這一點的失衡,讓李立中的第三道防線土崩瓦解,連挽救的餘地都沒有。

可是,李立中並沒有徹底絕望,女人走了就走了,又不會跑,男人最重要的是事業,有了事業才是最好的生活。

只是到最後,李立中連事業都丟了,落了個人財兩空的結局,第二道防線也沒有守住,他的強顏歡笑掩蓋不住內心的絕望。

在電影結尾,楊德昌給李立中安排了兩種選擇。

一種是拿槍報復,制裁讓他婚姻破裂的陌生女孩,殺掉誆他的主任,打死與他老婆有私情的老朋友,讓文藝女孩永遠生活在陰影中。

另一種是舉槍自盡,結束自己平庸的一生,再也不面對沒有希望的生活,再也不幻想假裝愛自己的戲碼。

可現實卻只有一種選擇,報復的爽文情節是楊德昌留給觀眾的興奮劑,電影真實的自盡結局才是李立中最終的歸宿。

他是普通人,當一切苦難來臨後,他的方法是逃避所有,而不是面對生活或重新來過。

這種選擇不該被譴責,生活中哪有那麼多勇敢,有的大多是《海邊的曼徹斯特》式的無法克服心魔的軟弱,但這種軟弱往往是一種被歧視的心態。

我們的傳統觀念總是認為往前走才是積極生活。

可退一步又何嘗不是一種積極,人非聖賢,為什麼不能逃避現實?

楊德昌的這個發問發人深省,正視退一步的積極,可能就是海闊天空的新開始,即使這種開始是死亡,但這也是一種解脫,逃避不可恥,可恥的是歧視逃避。

《獨立時代》是為什麼我們越活越不懂真情?越長大越沒有朋友?

我們都看過很多大道理,可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我們記住了許多雞湯,還是搞不懂人情世故。

活在世俗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慢慢變得疏遠,看似酒桌上談笑風生,稱兄道弟,其實現實中點頭之交,身無長處。

小時候會將自己的真心話講給好朋友聽。

不指望他感同身受,只希望他能一直聽著,可長大後,敞開心扉留給了陌生人或社交網絡,再也遇不到一個真心朋友。

因為你的心裡話,也許會成為第二天酒桌上的談資或笑料,可你又不能撕破臉皮,否則就是你玩不起,長大後的世界就是這樣,沒有對錯。

與朋友的交往漸漸接近虛情假意。

說每一句話,辦每一件事,靠近每一個人,都會考慮日後會不會用的上他,長大後的社會就是這樣,沒有真情實意,只看利弊。

特立獨行被人情世故抹殺,三兩知己被趨炎附勢拉遠,你以為憑你們的交情可以講點感情,但最後還是一筆買賣。

以前我們是朋友,無話不談,現在我們有階級,門不當戶不對。

以前我們想的少,不看背景,只談感情,現在我們想的多,只看背景,狗屁感情。

人都是庸俗的,每個人都想獨立,都想賺大錢、有人愛,左右逢源、稱心如意,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擁有屬於自己的烏托邦,那個被稱作天堂的獨立時代。

可每個人都在尋找的路上什麼也得不到。

有錢人想要感情卻被有心人利用,窮人想要力爭上遊拚命耍手段巴結有錢人,卻被有錢人一腳踢開,因為他們不是傻子。

人人都在時代里妄想創造獨立,但他們都需要一個依賴的人。

這個人也許有錢、有情、有才,但當我們一旦需要這個人出現的時候,我們便會離獨立時代越來越遠。

楊德昌將片名取為《獨立時代》是一種反諷。

嘲笑那些既要這又要那的虛偽之人,每天帶著面具生活,自己活得很累,回到家又把壞脾氣帶給最親近之人,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長此以往,生活不幸福,事業不順利,而這種惡果都是自己造成的,怨不得他人。

因為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連聖人都放不下七情六慾,擺不平人情世故,又何況我們區區凡人。

天下哪有那麼多兩全其美。

有的只是熙熙攘攘為利往來,卻臆想真誠交友,孔孟之道。

有的只是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卻以為前路有知己,天下皆識君。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金銀、情慾忘不了。

人設立的再好,也成不了君子,見每個人都擠出酒窩,也成不了人見人愛。

因為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因為無事不登三寶殿,誰又能放得下功名、金銀和情慾,所以不會有獨立時代。

這就是楊德昌。

也許有人會覺得他的電影過於說教,也許有人會認為他的電影過於囉嗦。

但這些喜歡和不喜歡都不妨礙楊德昌看透人性與社會,並可以觸動到你的內心,並讓流水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兩個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f5831a5b3cf557c234fc63ce169dd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