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法務部小姐姐的個性簽名在網上爆火。
她的簽名都是這種畫風的:
簽名一:
再催就不幹了,誰行誰來;
簽名二:
按程序辦事,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也不配被尊重,請知悉。
簽名三:
脾氣不好,別惹。
當別的職場人還在唯唯諾諾,寧願受委屈也不敢撕破臉的時候。
到了小姐姐這裡,主打的就是:
有火當場就發。
絕不慣著別人,從不內耗自己。
有一種「只顧自己舒服,不顧別人死活」的瘋勁和美感。
你別說:換上這種簽名之後,找事的人少了,麻煩也消失了,工作變得順心多了。
網友紛紛評論:這精神狀態,直接領先別人幾十年。
很多人自嘆不如。
在中國的語境中,很多人從小被教育:
「讓別人舒服,是一種教養」;
「即使不高興,也不要跟人翻臉」。
這樣的行事規則之下,教養是有了。
可有事沒事都得憋著,最後憋成了乳腺增生,憋成了抑鬱症,憋成了各種結節。
直到活了一把年紀才明白,最好的精神狀態莫過於:
與其忍氣吞聲,不如直接發瘋;
與其自我指責,不如讓別人當場發懵。
優先發瘋的人,優先實現情緒自由。
這樣的人生,簡直不要太爽。
看過一則視頻。
#吵架給女生帶來多少身體上的傷害#
視頻中女孩的男友經常惹她生氣,以致她被氣出了一身的毛病。
有一次,她給男友發信息,男友居然一天之後才回復。
問他到底幹什麼去了,男友理直氣壯地回答:
「我在家裡打遊戲,沒有功夫看手機。」
並且對「忽視女友信息」這件事,毫無任何歉意。
甚至覺得她在無理取鬧。
好嘛,他失去聯繫的那晚,女友急火攻心,擔心男友發生意外;聽完男友的解釋,女孩又是一肚子火,一整夜沒睡。
還有一次,她跟男友因為過節吵架。
情人節到了,女友瞞著男友,為他精心準備了禮物,送了他心儀已久的遊戲機。
但是男友那邊,非但什麼都沒有準備,還指責女友「想要一束鮮花」是浪費錢。
最後,勉為其難地給女友送了一箱零食。
還「順便」埋怨地說了一嘴:「你這樣也太不會過日子了。」
女孩當場就黑臉了,剛想跟他理論一番,男友卻一言不發地回家了,還自顧自地拿走了遊戲機。
他們就這樣冷戰了一晚。
第二天,女孩發現自己臉色黢黑,一摸胸部還有個硬塊,嚇得趕緊去醫院做了個體檢。
結果居然好幾項異常指標:
乳腺增生、卵巢囊腫、甲狀腺結節。
明明戀愛前,自己的身體還好好的,各項指標都很正常。
這才短短一年不到。
女孩意識到:
如果再跟男友相處下去,可能不僅僅是生病的問題了。
於是果斷分手。
總惹你生氣的人,身體都在告訴你「他不合適」,千萬要遠離。
前段時間,看見一個調研問題:
為什麼現在的女性得乳腺增生的越來越多了?
一個高贊答案是:
愛生氣。
一生氣肝就罷工,肝一罷工氣就鬱結,肝氣鬱結就會患上乳腺增生。
所以才會說:
乳腺是情緒的靶向器官。
《2023年中國女性健康粉紅報告》顯示,近年來,乳腺癌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且發病人群逐步年輕化。
雖然生氣不會直接導致乳腺癌,但是如果平時經常愛生悶氣或者情緒不穩定,很容易增加患乳腺癌的幾率。
這是因為你每生一次氣,都會鬱積在胸部,成為傷害乳房的「刺」,導致乳腺疼痛的加重。
其實不僅是生氣。
你每一次糟糕的情緒,都會不同程度地顯現在你的身體里。
「暴躁會留在子宮,鬱悶會留在乳房,委屈會留在腸胃,生氣容易卵巢囊腫,傷脾胃會抑鬱。」
所以,真的要少點內耗,不要生氣。
氣出病痛,難受的只有自己。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育要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
受委屈了不能放聲大哭,要大度包容;
難過了也不能表現出來,要體面好看。
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
舒服了別人,憋壞了自己。
聽說過一個很無奈的事情。
身邊一個做心理諮詢的朋友。
有一天,突然在朋友圈發文:
自己也已經接受了很久的心理治療。
在日常工作里,他必不可少地要接收很多來自外界的情緒。
但是醫者不能自醫。
為了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作為心理醫生的他,不得不持續地進行心理治療。
想起一句話:
「那些表面上情緒穩定的人,實際上都在看心理醫生。」
所有被壓抑的情緒,是不會憑空消失的,它們會以另外一種更醜惡的方式顯現出來。
電影《隱秘的角落》里,朱朝陽的憤怒,便是長期隱忍、壓抑的結果。
劇中有一個細節,媽媽要求他喝牛奶。
他明確表示,想一會兒再喝,但媽媽仍堅持要他現在喝。
於是,他只能深吸一口氣,小口喝著。
可媽媽還是不滿意,反問道:「有那麼燙嗎?」
隨即搶過牛奶,喝了一大口,說道:
「這不正好嗎?喝涼的對胃不好。」
連喝牛奶這件小事都得不到自由,可以想像他的成長過程該有多壓抑。
也正是在如此高壓管控之下,朱朝陽的情緒長久得不到釋放。
這才有了之後在與妹妹的搶奪中,無意間投射出了對父愛的渴望和爭奪。
再到後面一步步踏入深淵。
所以,與其壓抑積累,不如學會釋放。
前公司有一個男同事,沒事總喜歡評價女同事的身材。
大家都很煩他,但是礙於教養,表面上都沒有戳破。
直到公司來了一位00後實習生,這種局面才被打破。
有一次,這個男同事嘴欠,盯著實習生說:
「你最近有點發福了,是不是吃太好了。」
實習生看都沒看他一眼說:
「我是吃飽吃胖的,你是吃飽吃撐的。」
噎住了的男同事,臉通紅地補了一句:
「說實話,你這腿也太粗了。」
實習生繼續回嘴:
「特意練的,好能一下子踢飛說我腿粗的人。」
男同事被懟得無話可說,只能訕訕閉嘴。
當時在場的其他同事,別提有多爽了。
總有人說,做人要善意,以和為貴。
是,做人可以善良。
但是要分人。
善意對你的人,我們當然也要釋放善意;
可對那些不懷好意的人,善意就成了妥協,甚至是「鼓勵」。
相比之下,漠視和反擊,都要更有效。
「做人沒必要太正常,反正讓你內耗的人和事,都不是什麼好人好事。」
與其被爛人憋出內傷,不如通通發泄出來。
沒有素質的爛人被人整頓,那都是他們應得的。
做人做事,都是如此。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你若蹬鼻子上臉,就不要怪我使出雷霆手段。
最近,網上有篇文章特別火。
《女到中年,我終於不想忍耐任何人了》。
文章中的媽媽,結婚、生育之後,經過十幾年的馴化,漸漸成為了「他人的僕人,而不是自己的主人」。
作為一名女性,她早已習慣了「凡事都要忍耐」的生活。
於是發出這樣的感慨:
「有時看見地上撒潑打滾的小孩,難免有點羨慕。」
就是這樣一位習慣老實過日子的中年女性,有一天突然想過另外一種生活:
不再壓抑自己,勇敢說出自己的需求,學會直截了當地拒絕。
學會關注此刻自己需要什麼,什麼能讓自己感到快樂和滿足。
於是,她開啟了另外一種生活。
每天叫孩子起床,叫了幾遍孩子不起。
那就不叫了。
等她在一聲哀嚎中跳起來,迅速穿衣飛出家門,仍然趕不上上課的鈴聲,下一次就長記性了。
以前,每晚睡覺之前,孩子總喊她滴眼藥水。
其實不只是滴藥水,家裡的所有大小事務,總是一刻也離不開媽媽。
這一次,她終於決定罷工,躺在床上,假裝胸口痛。
沒過一會兒,就聽見爸爸走進了孩子的房間。
你看,這個家裡也並不是所有的活都非她不可,其他人只要起身,也都可以做到。
自那之後,她將自己從媽媽的角色中「解放」出來。
「不該管的絕對不管,讓老公孩子自己動手;
抓緊時間做自己的事,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心情。」
於是,42歲的某一天,一位中年婦女開始覺醒。
她終於決定放棄做別人眼中的完美角色,而是選擇過自己的人生。
當決定不再忍耐、照顧周圍人的情緒開始,當她學會將自己的感受排在首位開始,她的人生終於獲得了自由。
人活到一定年紀才會明白,父母、伴侶、子女終有一天會離開自己,陪伴自己到最後的只有自己而已。
讓別人開心,不是目的,讓自己開心,才是此生的最大意義。
中年人的情緒自由,是很難的。
他們要負擔的太多。
上要照顧父母的心情,下要顧及孩子的情緒,還要在工作中應付各路人馬。
結果總是:
我們對周圍人越是忍耐,他們越是肆無忌憚。
反而是當我們明確底線,甚至發起反擊時,他們才不敢無限僭越。
當我們不再執著別人眼裡「完美」的包袱,或許才能明白:
所謂的枷鎖,都是自己套上的。
你不必做一個百分百的兒女,也不必做從不出錯的父母。
社會角色之外,請給自己留一些空間。
羅翔老師說:
「人最有魅力的時候,就是對周圍的一切和事物都不在乎的時候。
不在乎他人的評價和眼光,不在乎自己是否有存在感,永遠有自己的節奏和步調,這也是鬆弛感構成來源。」
不高興就直接表達出來,感到不舒服就學會拒絕。
當你不再委屈自己,學會讓自己開心,才算找到此生的意義。
點個【在看】,誰先情緒自由,誰先享受世界。
你是「內耗型人格」嗎,還是已經「優先發瘋」了?歡迎來留言區寫下自己的故事,要記得,你從來不是一座孤島~
作者 | 蘇善書,不會講道理只會說故事。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帳到老。
主播 | 亞楠,電台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