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滬160周年的徽墨「曹素功」舊址被納入舊改範圍,相關博物館計劃提出文保申請

2024-10-29     紅星新聞

曹素功,清代徽墨「四大家」之首,他的名字也成為了制墨家族名、墨名和商標名,是中國制墨史上延續時間最久、名氣最大的老字號之一。1864年,曹素功墨在上海開店銷售,而後設廠生產,「徽墨」有了海派的印記。2024年,恰好是「曹素功」入滬160周年。

曹素功,清代徽墨「四大家」之首,他的名字也成為了制墨家族名、墨名和商標名,是中國制墨史上延續時間最久、名氣最大的老字號之一。1864年,曹素功墨在上海開店銷售,而後設廠生產,「徽墨」有了海派的印記。2024年,恰好是「曹素功」入滬160周年。

據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筆墨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位於黃浦區天燈弄120號的「曹素功」墨廠舊址,便是曹素功墨在上海最早的自有工廠。20世紀上半葉,墨廠在該舊址運營,直至1958年搬至它處。目前,舊址內仍保留了彼時木製石庫門結構。

紅星新聞記者獲悉,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筆墨博物館計劃對上海市黃浦區天燈弄120號曹素功墨廠舊址提出文物保護相關申請。據黃浦區政府公開資料,該舊址所在地塊為舊區改造實施計劃項目之一。

天燈弄現狀

記者走訪看到,涉及區域已被圍欄遮擋,無法進入。當地居委會稱,涉及區域居民已搬走。黃浦區文物局答覆紅星新聞,已收到相關線索,具體文物價值及是否採取保護措施等,需專家評議後確認。

20世紀上半葉建成

天燈弄曹素功墨廠曾見證國貨運動

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筆墨博物館宣教部主任司徒文介紹,「曹素功」是上海開埠後遷入滬上的第一家制墨品牌。曹素功為清代徽墨「四大家」之首。清末,曹素功後人在上海小東門開設了上海首店;1890年,曾有官府文書提及該店。在上海開店後,約20世紀20年代,曹素功墨廠在今天的天燈弄120號開辦。

關於墨廠開辦的具體時間,暫時為推論。司徒文解釋,1907年,曹素功安徽煉煙廠來信寫到將煙料送至上海工廠,而1922年的一份契約顯示,曹素功後人已擁有位於天燈弄房屋的產權,「推測在1907至1922年間,墨廠在天燈弄建成。」一份1946年的產權證顯示,業主為曹素功後人,產權內容包括天燈街120號雙間樓房三幢、平房九間等。「這是抗戰勝利後重新統計了土地情況,重發了權證。」她介紹,1958年,「曹素功」合併了上海其他墨坊並轉公有,天燈弄工廠不再適應生產規模,工廠搬遷至它處。

該博物館研究部主任林仕亨提到,在天燈弄開辦工廠期間,曹素功品牌曾參與國貨運動。據光明日報報道,20世紀30年代,國貨運動升溫,1933年曾被定為「國貨年」。而一份1934年的聯名書信中,以「曹素功堯千氏介紹啟」開頭,提及彼時洋煙所制的墨「其膏如糊、其色如煤,不可以筆」,有商人牟利而使用,但曹素功品牌仍堅持古法煉煙制墨,書信由王一亭撰寫,聯名者包括馮玉祥、于右任、蔡元培等人。1946年,馮玉祥為曹素功筆墨莊題詞「藝林至寶」。

在博物館成立之初,2008年,籌建組成員等人就曾在曹素功後人、老員工陪同下重訪天燈弄120號。彼時,博物館曾考慮是否可以活化使用舊址,但由於產權問題而擱置。走訪時,舊址已多用於民居。據當時參與走訪的副館長汪凡介紹,「天燈弄120號,原本是包括了墨廠本身、員工宿舍。制墨主要是手工藝,所以並沒有大的儀器。有一些老員工依然住在那兒。走訪時發現,新增了一些建築,而一些老建築的結構保留了下來。」

保留木製石庫門

院內有棵大朴樹,或已上百年

司徒文提及,近期,該博物館舉辦了「曹素功與天燈弄」特展,一名天燈弄居民陸先生曾寫作回憶曹素功墨廠舊址。在這篇文章中,陸先生稱,童年時代,曹素功墨廠舊址東側已出現兩棟聯立住宅,不過,街坊們仍稱呼天燈弄120號為「曹素功」。

據陸先生和家人回憶,在墨廠尚未搬遷前,平房裡進行過和料、杵搗坯料。而後,坯料被搬到客堂間再捶打,壓入木模成形,放入廂房內晾乾,樓上則是給墨錠描金繪色和包裝成品的地方,後天井則有小升降機運送墨錠。陸先生的家人居住在墨廠周邊,「廚房的窗正對著工廠,墨工錘打坯料的聲音一日響到夜。」

陸先生稱,2007年,自己曾重回天燈弄120號,「看到的是一幢三開間、一幢二開間的聯立石庫門,簡單的條石門框,沒有後廂房和曬台,狹長的後天井後面有雙坡一層平房,典型的早期石庫門,可惜沒有拍攝。」2008年走訪拍攝的照片顯示,舊址民居仍為木製房梁結構。

今年6月,該博物館嘗試聯繫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司徒文回憶,「我們本身是研究曹素功歷史為主,而基金會有很多城市古建築保護的經驗,我們希望能得到專家的意見。」

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秘書長丁楓告訴紅星新聞,在收到相關信息後,她走訪過天燈弄120號,注意到建築風格,「比較早期的木製石庫門,可能是清末建造的。在上海開埠以後,西風東漸,直接影響建築,很多西式的花樣就在石庫門的門頭等裝飾上表現明顯。」

此外,丁楓注意到,在舊址內有一棵朴樹。據其觀測,樹木目前健康,「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朴樹。」司徒文稱,在2008年走訪時,彼時60多歲的一位老職工曾回憶,年幼時便已見到這棵樹,推斷可能有超過百年的歷史。

大朴樹 博物館供圖

位於歷史文化風貌區

目前居民已搬離,當地文旅局回應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天燈弄120號位於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內。據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開資料,這是上海中心城內整體性最好、規模最大的一處以上海傳統地域文化為風貌特色的歷史文化風貌區,集中體現了清末民初以後上海的傳統城市生活文化。

在丁楓看來,曹素功墨廠舊址與多個周邊建築都可能有所關聯。距離曹素功舊址約幾分鐘步行路程,是上海社會活動家王一亭曾居住的梓園,而王一亭也在國貨運動中為曹素功制墨書寫聯名信。在天燈弄另一側,則是建於乾隆年間的藏書樓書隱樓,「據考證,曹素功墨廠舊址和書隱樓,都在明代上海著名園林日涉園的遺址範圍。」

司徒文也提及,當時,「曹素功」是海派文化發展的歷史見證者和參與者,天燈弄所在的喬家路歷史風貌區也是上海古城文脈所在。而天燈弄「曹素功」又可以與周圍的歷史建築串聯起上海古城發展的脈絡,比較早可以追溯至明朝「眼看世界第一人」徐光啟(徐光啟故居)、抗倭名將喬一琦(喬家故居)、江南藏書樓書隱樓,再到開埠後眾多名人故居,這些歷史遺蹟串聯起來相當於還原了一個上海古城發展史。

據黃浦區政府公開文件,2019年,區政府發布喬家路東塊房屋徵收決定,天燈弄120號屬於該地塊。2020年公開資料顯示,其為舊區改造實施計劃之一。

2024年10月14日,小東門街道天燈居委會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天燈弄120號一帶居民已經搬離。10月17日,記者實地走訪,天燈弄入口已設置鐵門。工作人員告知,出於安全考慮,目前不允許進出。

天燈弄現狀

2021年,黃浦區政府曾印發《黃浦區歷史風貌保護和利用「十四五」規劃》,提及「保護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文化根脈,促進文化傳承與商貿活力相得益彰,彰顯老城廂『紅色、江南、海派』文化品牌」,「以福佑地塊、喬家路地塊等項目建設為重點,提升老城廂宜居品質;做好梓園、書隱樓、徐光啟故居、小南門火警鐘樓等老建築規劃方案,保護好一批歷史建築遺產。」

2023年,《國務院關於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發布,普查從2023年11月開始,到2026年6月結束。其中,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為普查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以縣域為基本單元,實地開展文物調查。丁楓告訴紅星新聞,本次文物普查期間,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筆墨博物館計劃對上海市黃浦區天燈弄120號曹素功墨廠舊址提出文物保護相關申請。

10月18日,上海市文旅局文物保護管理處一名工作人員答覆紅星新聞,已就此情況進行記錄,相關線索可以向區級文物相關單位報送,可以提供建築歷史材料、保護價值等說明。同日,黃浦區文旅局文物科工作人員表示,已收到相關線索,具體文物價值將由專家評定等,如確有保留價值,將予以保留。

紅星新聞記者 陳馨懿

編輯 張莉 責編 鄧旆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dce09be4eae25212694dacf74f87b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