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一輩子的讀書、思考
一輩子的智慧追尋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文:孫隆基 編:先知書店
我們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一級一級的制馭著,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
——魯迅
國人的「身」
與西方人或是拉丁人不同,中國人把個人看作是一個「身」,也就是一個身體,對於中國人來說,身體比心靈或是靈魂都更加重要,所以中國人特別注重養身。
中國人的語言當中對個人的描述也充滿了這樣的概念,例如,描述自我,便可稱為「自身」、「本身」,講一個人的所有,叫「身家」,講一個人的來歷,叫做「出身」,講一個人改變了命運,是「翻身」,講一個人的感覺,叫「體會」,「身體力行」,對一個人的攻擊,叫做「人身攻擊」,等等。古代中國士人也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可見,對於中國人來說,對一個人的描述,完全是身體性的,一個中國人,就是一個「body」,而他的心靈與靈魂,就不那麼重要了。而對中國人來說生活最大的主題,就是保存這個身,就是「明哲保身」。
養生即「養身」:國人把身體理解為生命的全部,有些人的「養身」甚至到了遭天譴的地步
國人的「 心 」
中國人也有心理活動,但是中國人的心不是用在自己身上的,而是用於關照他人。上一輩的中國人總會教導年輕人「先人後己」,「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漢語詞典中,「人」的部分意思就是等同於「他人」。
中國人講與「心」有關的詞,總與他人有關,如「關心」、「傷心」、「寒心」、「操心」等。 中國人講究人與人之間的「合和」性,認為只有自己先關心了他人,他人才會關心自己,於是在不太熟悉的人相見的時候,先要將自己的「心」作用於他人身體之上,然後別人才會將他的「心」交給你,作用於你的「身」之上,雙方「交心」之後,於是都「安心」,這樣就變成了自己人。
「人脈」,「關係」等詞彙沒有對應的英文翻譯,只有拼音
人性設定
西方人的人性是以獲得圓滿的「靈魂」為中心的,「靈魂」這個東西是超自然的,是超越物質與精神,乃至是超越今生今世的。
西方人把肉體和精神看作是一個整體,認為肉體就是一部機器,許多時候,他們只是粗茶淡飯,把肉體填飽了去實現自己的精神需要和「靈魂」需要。這就是為什麼許多西方人義無反顧地去挑戰自我,游海峽的,坐熱氣球環球旅行的,到中國農村來支教的。很多是出於「靈魂」的完善,覺得自己這樣做是「靈魂」的驅使,有時候在這種問題上的有意無知和有意迷信,往往會讓人覺得更加快樂。
總之西方人對待肉體是最粗略的,對待精神要好一些,而最重要的,個人都是統一於「靈魂」的。社交中不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中國人就不一樣,中國人生活的中心是「肉體」,凡事皆以照應肉體為主,要求「吃飽穿暖」,注重飲食文化,講究安身靜養。在社交中,對於世俗的在意是最多的,對於精神的關心則很少,對於「靈魂」更是聞所未聞,中國不存在超越現世的宗教,一切都是要求現世就有報償的。
相親價目表的爭議:人是不是商品?婚姻是不是買賣?
二人結構
中國人最常見的二人結構,就是中國人常說的「五常」,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儒家說:「仁者,人也」,就是這個意思,「仁」這個字拆開就是「二人」,也就是說,一個成功的為人,就要講究「二人」的相對性。所以中國人都講究「相對」,兩個人當中的另一方稱為「對方」,相適合的事情稱之為「對」,否則就是「不對」,有什麼錯誤就是「對不起」。
中國人的這種相對性的「二人結構」,是檢驗一個中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中國人在社交場合喜歡問: 「在哪裡高就?」「你結婚沒有?」「你生孩子沒有?」都是在確認對方是否已經具備了君臣、夫妻、父子這樣的二人關係。
特別地,在中國,一個人哪怕已經三十幾歲,只要是沒有結婚,就會被當作不成熟的個體,被當作沒有長大的半成人來對待,而結了婚又沒有小孩的,則又會被有小孩的當作未成熟的個體來對待。
相對的,在中國沒有具備「二人關係」的個人,都被認為是一種可憐、失敗、不能自理的狀態,大凡是描述「一人」的詞,多是貶義的,如:「孤獨」、「孤單」、「寡人」、「孤立」、「形單影隻」等。
離開「社會」的認可,很多人就無法定義自己的價值
「圈子」
中國人通過不斷重複的二人關係,聯結出一個又一個「圈子」,在「圈子」內部,人們形成了一種奇特的關係,個人要在某一個圈子裡面成為中心,則必須壓抑自我,「多吃虧」,關心他人無微不至,往往這樣做了的人,會被大家認為是圈子裡的「仁義」之人,獲得尊重。在這樣的文法規則之下,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權謀之術。
在圈子內部,既然大家都已經「交心」,於是便可以在圈子裡面「安身」,也可以通過關心他人來使自己「安心」。所以中國人多不習慣西方的環境,因為西方沒有中國這樣的圈子,中國人到了美國,大多數是先來到唐人街之類的地方,進入中國人的圈子以求「安身」。
中國人在國外的事情,也是致力於安身下來,而不是更廣闊地接觸社會,開放自己,發展自己的心靈與靈魂。國內的中國人,終身致力之事,也是車子房子妻子孩子之事,「安身」而已。至於海外華僑,只做兩件事,一是如何在海外安身,二是通過「關心祖國建設」之類的事務來使自己「安心」而已。
所以中國人的圈子的文法規則與二人結構是一致的。
被「圈子」套牢的人生
「他制他律」
中國人深諳對於與他人相處之道,然而對於自己的一個人的世界,就不那麼在行了。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人最早懂得對自己的控制,就是對於自己排泄的控制,西方小孩很小就被要求形成自己的排泄習慣,這便是對自己的控制,而中國的孩子基於父母的「關心」,小的時候要「司尿」,父母通過吹口哨等方式來控制小孩的排泄。最早的對自己的身體器官的控制都在二人結構中失去了,更不論其它。
中國人的不成熟傾向是嚴重的,然而在有「二人結構」存在的環境下,中國人卻可以顯示出讓人感動的大度、有禮貌。例如,圈子內的人可以相互欠錢,並且在對方相歸還的時候大手一揮說:「算了」;或是自己無意間提及需要什麼東西,再次相見的時候,對方已經為自己準備好了;抑或是對方寧肯不去玩樂,也要陪自己去買必需的東西等。然而這樣的禮貌往往與中國人在圈子之外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
例如坐公交車時,彼此之間不認識的中國人,相互推搡,似乎要把別人擠下車方才甘心,而如果突然遇到一個熟人,則又會將熟人讓到前面,還會替對方買票。 中國人就是通過「二人結構」中的另一方來約束自己的,直接地說,就是「做給別人看的」。可見,中國人的「真誠」與「面子」背後,是荒蕪的個性和「他制他律」的人格。
他制他律,互相恭維,互相奴役
剷平主義
中國人對於自己在群體中的利益有一個預想,即我能得到什麼,當自己得不到時,也不要他人得到,如果他人要在群體中出頭,則必定要去阻撓,要實現群體的平均性。
當一個人太出色時,群體中的他人就以為你擁有特權所以區別對待,不再把你當作圈子內的人。而一個人如果有任何區別於他人的行為,人家就會認為你「自外於國人」,打壓你而把你當作外人對待。
所以中國人做事情總是不敢以自己的原則為準,往往要看他人的表現行事。
及至今日,中國仍然有「仇富」的情結,有「共同富裕」的情結,還是「剷平主義」的殘留。不能承認自己的局限,不能承認他人的長處,害怕的是自己無法與他人再結成可以「相對」的「二人結構」,無法使自己「安身」,這也是中國人的「兒童化」使然。
槍打出頭鳥,剷平一切「不和諧」因素
兒童化與老年化的並存
很多時候,對於中國人來說,在壓縮自己的存在,一方面,相對父母,自己永遠是長不大的小孩,常有三十多歲的女兒還向父親撒嬌;另一方面,相對於下一代人,自己又必須與他們相對,成為他們的父母,所以,小小年紀就要有向下一代人「交心」的責任感,於是自己又顯示出老年化的傾向。
所以中國人在來到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人的時候,要麼就是像一個小孩子一樣手足無措,誠惶誠恐,要麼就像一個老頭子一樣故作深沉,遠離他人。中國人不懂得如何通過合適的方式去展示自己,不懂得如何用浪漫、幽默、從容的態度與融入。
這種兒童化與老年化的並存,卻恰恰擠壓掉了中國人的青春時代,中國人於是沒有反叛,沒有與主流社會和前輩對抗的年齡段。要麼是兒童,要麼是老年,獨獨沒有青春。
青春的一代往往對社會充滿反叛,而這種反叛往往是社會前進的動力,中國人卻沒有這種反叛,所以社會的進步總是非常遲緩。縱觀二戰後的世界青年成長史,你會發現中國的青年反叛史要比西方的青年落後十年,西方在六十年代有所謂「垮掉的一代」,而中國的六十年代卻是由上至下的運動,及至八十年代,西方的青年走入社會主流,而中國才有了一些反叛的表現。
未來的中國能否走入新局,一要看中國社會的開放與變革,最主要的,要看新的一代年輕人如何發展。
- END -
聲明:本公眾號部分轉載圖文只為交流分享,感謝原創。如有涉及侵權等問題,請告知,我會及時更正。
讀書|思考|感悟
把時間交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