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這些細節問題處理好,天天做飯都不會嫌累嫌煩!

2023-11-16     家居翠

原標題:廚房這些細節問題處理好,天天做飯都不會嫌累嫌煩!

#裝修日記##知識點:廚房細節#

19樓網友ID:兔子男爵

樓盤:東港嘉苑

面積:139方

費用:40萬

風格:現代簡約宜家

廚衛空間設計

正趕上家裡最近在安裝廚衛櫃體,所以著重整理下我們從一開始設計,到現在安裝的過程中的些許體會,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參考。

遇到問題:

家裡廚房最開始是3m*2m,比較中規中矩,在139方的房子裡感覺略小,只占到4.3%,如果冰箱一放,還不能放雙門的。我的夢想都變成奢望了,幾個柜子、水槽通通堆進去,那真是轉個身都嫌小。

我又一定要裝蒸烤箱,這一般都會安排一組高櫃安放,另外還要洗碗機、吸油煙機、凈水器等家電,額外的還有管道、下水道等都要包進柜子里,算起來柜子的存放率也很極低啊。可是廚房裡大大小小的東西真的不要太多,洗、切、烹、煮,各個環節工具都不少,假如柜子少了,都堆在面上,看著都嫌亂。

中間插曲:

中途還一度考慮過開放和半開放廚房,開放廚房主要是油煙問題的解決,於是不出意外的,我們也考慮過集成器,看了很多文章,lg最後認為集成器可能有安全隱患,因為它的出風口是在下面,和電源比較近,怕會有火花,不過這是幾萬分之一的機率啦。另一個,向下的出風口拐過幾個彎,通出去後,效果也會打折扣,油煙問題可能還是存在。所以最後放棄了開放式廚房。(關於集成器,以上只是我們的拙見,像我父母家的廚房還是用集成器,二老並表示堅決擁護集成器不動搖。)

半開放式廚房,就是在開放式的基礎上,用玻璃隔斷,這個方案本來我挺喜歡,一個視野顯得特大,另一個,也不用擔心油煙問題。但是呢,這樣廚房只能裝開門,沒有移門方便。最後也夭折了。

解決方法:

我比較喜歡烹飪,所以挺看重廚房的使用效果和利用率,為了拓寬廚房面積,我們走訪鄰居後,不外乎兩種辦法,一個是把冰箱挪到餐廳,一個是借衛生間的一部分面積。綜合考慮後,我們選擇了第二種。

可以看到上圖黃色區域,先把廚房1位置的窗戶打通,將外面一小塊平台包進廚房,再把2位置打穿,借了衛生間的面積。最後算下來廚房從原來的6平拓展到7.7平,占到整個房子面積的5.5%。當然所有敲牆都是基於非承重牆的基礎上。

冰箱的定位,從一開始設計,就選好了款式和尺寸,只能選多門,最寬不能超過710mm,全程核對了三次,一次是設計圖出來後,現場測量,第二次是敲牆時,第三次是買冰箱時。其實7平多的廚房還是不算太大,但是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

不管怎麼樣,最後出來效果我還是比較滿意的,第一,面積擴大了;第二,儲物空間變多,有4塊地方;第三,動線比較合理。

廚房基本布局

廚房布局一般有三種:一字型、L字型、U字型。

相對來說U字型利用面積最高,動線也頗為流暢。但是要求也比較高,比如廚房最好是規則的矩形。單邊開門,門不能開在角落裡,走路通道不能太窄。

我們家廚房,我定義為變相U字型。門口進來先在冰箱拿放,再到C水槽區洗,再到B或D的備餐區切、再到灶台烹煮,最後在A去裝盤,上菜咯~整個環節下來,動作比較流暢,也適合2個人待在廚房,不會相互阻礙打架的。

估計有小夥伴要問:有ABC看著也夠用了,為什麼要增加D區。走路通道變窄不說,櫥櫃造價也不低啊。

其實這也是因為BD這裡,正好兩塊承重牆沒有敲,B處還有管道,導致B面積很小,最寬只有0.5m。我喜歡用大砧板切菜,至少得放的下一塊砧板、一個籃子、一個盤子的大小吧,所以初步估計至少得0.6m,且越大越好,萬一哪天心血來潮想擀個面呢。所以開闢了D區,有1.5m,簡直不要太寬敞,哈哈,做了組插座,還能放放電飯煲、燒水壺。A區備餐,因為旁邊有蒸烤箱的一組高櫃,所以A只有0.4m,不過能放得下2個盤子也夠用了。

綜上:我理解的比較合適的工作區域規劃如下:

廚衛櫥櫃安排

前面詳細聊聊了廚房布局,今天來說說櫥櫃安排:

我們主要以電器來考慮,先確定裝廚房五件套:油煙機、蒸箱、烤箱、冰箱、洗碗機(灶台),另外還有凈水器,燒水壺、榨汁機、豆漿機等等雜七雜八的。

蒸箱、烤箱用一組高櫃搞定,下面多出的位置,安置了碗櫃。冰箱位置也定了(也只能是這個旮沓),冰箱上方沒安置柜子,也是考慮到拿東西不方便,改為開了一面玻璃窗,增加衛生間透光。洗碗機位置也只能在灶台下方,其他位置都不適合。A、B、D區域做了隔板和抽屜,放放燒水壺、榨汁機、豆漿機等其他廚房小東西。水槽下面安置凈水器等。上方櫥櫃因位置不方便拿取東西,做一組柜子純粹為了視覺美觀。

對了,油煙機我們是包進柜子里的,也是覺得視覺上一體。要說放東西也放不了多少。選擇油煙機時也分為可包進款和不可包進款。大家選購時提前想好款式就行。

所以櫃體基本就確定下來了,現在有個很關鍵的問題來了,台面高度如何定。

太高麼,兩隻手老是端著,幹活一會兒就累得不行啊,太低麼,人得彎腰駝背,也是不舒適的。所以千萬不要不管這個關鍵尺寸,而讓設計師給個大眾款,那不一定適合你們家大廚。

幸好這個高度自己計算也是很方便的,身高以最常使用廚房的人的來計算。

公式是:身高/2+50(mm)

比如我是168cm,那就是1680/2+50=890mm。如果按一般櫃高的800mm對我來說,就偏矮了。

PS:灶台上燒飯,一般會比台面還高,有些設計會把灶台設計成凹字型,這樣放上鍋後,高度就剛剛好了。不過我們考慮到以後搞衛生麻煩,會形成死角麼,台面切割也不方便。所以就捨棄了這個設計。

台盆知識點

還有一個我犯傻的地方,和大家分享下。

水槽的台上盆和台下盆:

受到衛生間台上、台下盆的影響,我開始很傻乎乎地以為廚房水槽,整個盆在檯面上方的叫台上盆。所以公公問我們安裝台上盆還是台下盆時,我們想當然說當然是台下盆啦。但其實理解的意思完全不一樣,也是誤打誤撞了。先來看兩張

這兩張圖盆的部分其實都在台面下方,但是左圖是台上盆,右圖是台下盆。主要區別就是安裝方式。

台上盆是櫥櫃安裝師傅最喜歡的安裝方式,因為安排和方便啊,盆的口直徑大於櫥櫃檯面開口,安裝時直接擱在檯面上玻璃膠固定即可,如果壞了,把玻璃膠去除,從檯面上面直接拿起來就可以了。

台下盆安裝就很麻煩了,不能直接擱在檯面上,需涉及夾板及台下盆支架安裝等問題。安裝費用也更貴些。但台下盆的好處也很明顯,水槽上的水珠、菜葉等用抹布一抹就到水槽里了,搞起衛生來可以說是很方便了。反觀台上盆,與台面接縫處高出水槽那麼幾毫米,衛生不好打理,邊緣處的玻璃膠長期使用,容易發霉、變黑,影響美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c8bad2dd8ef10298c5877f6f01c4d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