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罕見墨跡,寫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2023-12-13     吳忠強

原標題:文天祥罕見墨跡,寫出了中國人的「骨氣」!

文天祥,作為南宋末年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以其忠貞不屈的精神,被譽為「宋末三傑」之一。

他的一生充滿傳奇,用自己的骨氣詮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壯志。

文天祥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自幼深受儒家傳統教育,廣泛涉獵四書五經。

他對鄉賢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崇敬可見一斑,羨慕其諡號中蘊含的「忠」字,心靈深處埋下了對忠臣之道的嚮往。這份嚮往,成就了他後來的忠臣形象。

年輕的文天祥高中進士,他的殿試文章《法天不息》以直言不諱的政治見解震動當時,獲得了宋理宗的賞識,被一舉成為狀元。然而,他並沒有因此一展宏圖,而是因為堅持正直言辭,多次得罪權貴,最終在三十七歲時被迫致仕。

他不畏權勢,秉持「君為輕,社稷為重」的信念,為正直廉明的政治家。

1275年,蒙古大軍南下,南宋陷入空前的危機。朝廷徵兵卻無人響應,文天祥挺身而出,動員民眾,聚集了萬餘名士兵,準備抗敵。

面對國家危亡,他毫不猶豫,甘願以身殉國,懷著「上可保國家社稷,下可護黎民百姓」的崇高理想,挺身而出,成為抵禦元軍的重要力量。

然而,南宋的命運註定坎坷。1276年,宋恭帝投降,南宋滅亡在即。文天祥率軍抵抗,但面對元軍的強大壓力,只能四處轉移,艱難地維持抗爭。由於曾經得罪過權臣,他的行蹤遭到泄露,最終被元軍生擒。

在被抓捕的過程中,文天祥表現出堅定的意志,寧死不屈。

文天祥被俘後,元世祖忽必烈多次勸降,甚至承諾宰相之位,但文天祥義憤填膺,堅持以身殉國。最終,他在刑場上從容就義,年僅四十七歲。

他的死,不僅是個人的悲壯,更是一個時代的沉痛告別。

文天祥的骨氣不僅體現在他的行為上,還表現在他的書法中。他廣泛涉獵歷代書法名碑帖,為他的書法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他的書法遒勁有力,字裡行間透露著一種堅毅和豪情。在他的墨寶中,我們看到了一種大氣磅礴的氣質,這既是中國人千萬年來骨子裡的骨氣,也是他個人的精神象徵。

文天祥的書法作品《謝昌元座右自警辭》堪稱經典之作。

這幅草書作品,縱36.7厘米,橫335.7厘米,共71行596字。在這件作品中,他的字體纖細靈動,如行雲流水,洒脫不羈。清安岐評價說:「筆法清勁縱任,不苟其辭。

」這體現了他書法的高超技藝和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

這件作品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章法布局上。字距很小,而行距很大,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這種布局既顯示了文天祥對法度的尊崇,又表達了他個性鮮明的骨氣。

這種獨特的章法,使整個作品既有傳統的莊重感,又透露出一種豁達豪放的氣息,與他的忠臣形象相得益彰。

文天祥在書法中追求精熟的技法,他的點畫之間相互連帶,體現出一種很高的藝術境界。

他的作品給人以清勁豪放之感,讀者「懷其忠義而更愛之」,不禁讓人對這位忠臣英雄心生敬意。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骨氣」是一種崇高的品質,是對正直勇敢、忠誠堅韌的肯定。

文天祥,正是用他的一生和他的書法,為「骨氣」注入了更為深厚的內涵。他的堅毅不屈、寧死不屈的精神,激勵著後人,成為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財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af438dd543e6059b8be8d0dee400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