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絕恐龍的第二顆小行星?
研究人員使用地震波反射技術在大西洋底發現了一個異常構造,或與白堊紀晚期的天外來客有關。
這個構造經辨認酷似一個隕石撞擊坑。假如真的是這樣,那麼它與著名的希克蘇魯伯撞擊坑同齡。而希克蘇魯伯撞擊坑正是科學家懷疑在白堊紀晚期滅絕了恐龍的那顆小行星留下的。新發現可能表明6600萬年前有不止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
這個神秘海底構造直徑大約10千米,深度約為數百米,深埋在數百米厚的海底沉積物下。其形態在各方面都酷似一個撞擊坑。但是海底火山或鹽柱的坍塌,以及海底氣體的釋放也能形成類似的構造。
計算機模擬結果顯示,如果這是一個撞擊坑,那麼它應該是由一顆直徑約400米的小行星,撞擊在深度約800米的海中產生的。撞擊激起的水牆厚度可達800米,而小行星和大量的沉積物會在撞擊發生時瞬間汽化,幾百千米外都能看到撞擊產生的巨大火球。撞擊產生的衝擊波相當於6.5或7級地震,極有可能引發海底滑坡和海嘯。撞擊產生的音爆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可能會相當於最近湯加火山爆發的數千倍。而大氣中的壓力波還有可能增強海嘯的威力。 假如這個構造真的是一個隕石撞擊坑,那麼它的年齡和著名的希克蘇魯伯撞擊坑相同,都形成於距今約6600萬年的白堊紀-古近紀之交。而這兩者之間是否有聯繫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課題。
研究人員認為這兩個撞擊坑之間的關係有幾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形成這兩個撞擊坑的是一顆小行星的兩塊碎片。大的碎片形成了希克蘇魯伯撞擊坑,小的形成了內迪爾撞擊坑。如果是這樣,那麼內迪爾撞擊事件可能放大了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的惡果,使得生物滅絕雪上加霜。
小行星碎裂後其碎片在軌道上運行的時間可以是不同的,因此它們的撞擊也可以是先後發生的。
第二種可能是,當時有一群小行星進入了內太陽系。這群小行星中的一部分,在一百萬年或更長的一段時間內接連與地球相撞。這在地球歷史上是有先例的,大約4億年前的奧陶紀,就曾經在較短時間內發生過多起撞擊事件。
而第三種可能只是巧合。像內迪爾撞擊事件中那麼大的小行星平均大約每70萬年撞擊地球一次。當時它只是正巧和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中的小行星幾乎同時撞上了地球而已。 儘管周邊的地質條件和構造的幾何學特徵都指向內迪爾構造更可能是一個撞擊坑,但是研究人員目前還不能斷言它就是撞擊坑,原因在於他們目前還沒有進行過實地的考察和採樣。小行星撞擊坑中的礦物一般都帶有在極端高溫高壓環境中才能產生的特徵,只有找到了這樣的特徵,才能斷言那是一個小行星撞擊坑,並判斷不同的撞擊坑之間是否存在聯繫。
假如真的發生過內迪爾撞擊事件,那麼撞擊事件中的小行星和近年比較受關注的小行星「貝努」差不多大。而貝努已被列為太陽系中最危險的兩顆近地小行星之一,它在未來幾個世紀內,有1/1750的機率和地球相撞。
參考
The Nadir Crater offshore West Africa: A candidate Cretaceous-Paleogene impact structure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n3096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a0568be558c57b75d098160f4d4d6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