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提到「海瑞」這個名字,大家不由自主就會萌生一種敬佩之情,因為海瑞可能是歷史上唯一可以和宋朝的包拯「包青天」相提並論的人,兩人的共同點實在太多,為官清正、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盡職盡忠……在封建制度的大前提下,他們顯然是朝堂廟官中的「另類」,也正因如此,他們才顯得彌足珍貴,也才能名垂青史。
包拯所處的宋仁宗時代,雖然算不上什麼盛世,但是,仁宗皇帝對於朝臣的奏章和建議還是能夠接受的,而海瑞所處的嘉靖時期,則是另外一番光景。嘉靖皇帝20餘年不上朝,潛心尋仙問道,以求長生不老。饒是如此,大臣們之中也罕有直言上諫的人,這也成了嚴嵩、嚴世蕃等奸臣的搖籃。為什麼沒人直言上諫?歸根到底,還是怕,怕好心沒好報,怕一不小心惹怒嘉靖皇帝引來殺身之禍。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有大量事實依據的
明武宗去世時,他膝下無子,也沒有兄弟,作為表弟的嘉靖才僥倖被擁為新皇。嘉靖皇帝繼位後,想追封自己的父親為皇帝,此舉遭到大臣們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嘉靖皇帝非但不該有這樣的想法,為了保證嫡系繼位的傳統不被打破,更應該過繼到明孝宗(明武宗的父親)的名下。雙方各不相讓,就這麼僵持著。嘉靖三年,當嘉靖皇帝再次提出自己的想法時,禮部侍郎何孟春、編修楊慎帶領百餘名官員長跪不起、冒死進諫。嘉靖皇帝不為所動,下令將群臣全部下獄、並施以廷杖之刑,先後有18死於棍棒之下。
從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嘉靖皇帝的「獨權」心態,在整個嘉靖朝,直言上諫之人不是被貶就是被殺,剩下的要麼為求自保委曲求全,要麼就像嚴嵩那樣欺上瞞下。在這樣的情況下,別說指責皇帝,就是據實上奏也得慎之又慎,偏偏遇到個海瑞,他不僅要上諫,還直言不諱地指出嘉靖皇帝的諸多不是,什麼「君道不正、臣職不明」、什麼「迷道教、興土木,耗盡民脂民膏」、什麼「久居深宮、不理朝政」等等,按照嘉靖皇帝的暴脾氣,這種官員絕對是「斬立決」,可面對海瑞的指責,嘉靖皇帝起初是暴怒,後來竟然猶豫起來,只是把海瑞下獄草草了事,沒有再繼續深究。
嘉靖皇帝面對海瑞的指責,態度為何出現這麼大的反轉呢?這應該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海瑞不怕死
海瑞在寫下那道《治安疏》之時,已經抱了必死的決心,他不但與家人做了訣別,還將府內人員全部遣散,另外,他還為自己定好了棺材。可以說,海瑞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一個人連死都不怕,嘉靖皇帝還能把他怎麼著?嘉靖皇帝本來是要處決海瑞,但在得知他已經安排了後事時,又改變了主意,他不想海瑞的「清官」之名建立在自己的「昏君」之上;
其二:海瑞的政績
海瑞從淳安知縣開始,一直到戶部尚書,他為官一方、造福一方,素有「海青天」的美譽;而且他所創新的種種舉措對百姓、對朝廷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被許多地區仿效和採納。這對安撫民生、維護社會穩定都起著不小的作用。無論是站在皇帝的角度、還是國家的層面,都需要有海瑞這樣的人繼續存在;
其三:長遠考慮
《治安疏》上奏的時間是嘉靖四十三年,此時的嘉靖皇帝已經是風燭殘年。為了保證江山的長治久安,自知時日不多的嘉靖皇帝需要給下一任皇帝留下一點「底子」,國庫里的銀子是多不了了,那就只有賢臣了,這是歷代慣例
從看到《治安疏》時的震怒,到後來的緩和,嘉靖皇帝也一定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了反思。民生凋敝、官場腐敗,這些弊政不管嘉靖皇帝嘴上承認與否,其實他是心知肚明,海瑞能冒死上諫提出這些,完全是出於對朝廷的忠誠,這樣的人值得委以重任。雖然嘉靖皇帝也稱讚海瑞是「治貪之利器」,但他耍了一個君王的小心眼,他貶海瑞、而讓繼任者隆慶皇帝提拔海瑞,這樣一來,海瑞對隆慶皇帝就更加忠心了
海瑞的高明之處
這三個解釋應該是最流行的,但個人認為,嘉靖帝之所以放過海瑞,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在《治安疏》中,海瑞也給了嘉靖皇帝台階下,或者說,海瑞拍了個十分高明的「馬屁」
《治安疏》中對嘉靖皇帝的指責確實有,但是,如果仔細閱讀的話就會發現,讚頌嘉靖皇帝的成分要遠比批評的多。文中開頭就稱讚嘉靖皇帝「過漢文遠甚」,也就是說比漢文帝牛掰太多了;中間寫有「陛下誤舉之,而諸侯誤順之,無一人肯為陛下正言者,諂之甚也」,看看,這把罪全部歸咎到了大臣身上;後來就愈加誇大,將嘉靖皇帝和堯舜禹相提並論,還說「陛下欲振,天下何憂不治?」。這不算是恭維嗎?和珅見了也得說個「服」。這麼一來,嘉靖皇帝哪還會治海瑞的罪啊
海瑞抬棺上諫,表面看是「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其實,《治安疏》中剛柔並濟、夸貶有度,很難讓嘉靖皇帝找到懲治海瑞的把柄。在這樣的情況下處決海瑞,名不正、言不順,而且還會讓自己背上「昏君」的罵名,嘉靖皇帝又怎會讓自己處於這樣的被動呢?
兩月之後嘉靖皇帝駕崩,新登基的隆慶皇帝不但恢復了海瑞的所有職務,還對他委以重任,這可能都是嘉靖的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