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納影業於冬:定位國際化電影公司,AI動畫是全行業機遇

2023-12-17   娛樂資本論

原標題:博納影業於冬:定位國際化電影公司,AI動畫是全行業機遇

刊前語

娛樂資本論自2014年創立至今,即將走過十年。十年間,我們曾陪伴文娛行業一路高歌,共享繁盛;也曾身處疫情寒冬,依然咬定青山,砥礪前行。2023年,文娛行業全面復甦,娛樂資本論也在年初加入上海報業集團介面財聯社新媒體矩陣,迎來全新征程。十年既是淬鍊,又是新生,我們特推出此本【拾光·新生】——娛樂資本論十周年特刊,邀請業內大咖與我們共同講述文娛行業的拾光沉浮與未來新生。

作者|尖椒

對於博納來說,2023是調整和思考的一年。一路狂奔完成上市目標後,博納放慢腳步,開始尋找自己的下一個目標。

與十年前相比,於冬顯得更為自信,在主旋律大片拍到極致之後,他希望在國際背景下講中國人的故事,拍攝多元化、國際化的類型電影,樹立「可敬可愛的中國人形象」。

與香港導演合作多年的於冬是個長情的人,但未來他也想與更多新導演合作,讓他們從小成本電影拍起,不斷成長。他遵循「春播秋收」的創作規律,希望新生代導演可以講「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原創故事」。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博納也希望通過長期規劃實現持續健康的價值增長,在面對觀眾與行業變化時求新求變。其中包括建設電影IP街區的設想,也涉及入局劇集和AI動畫電影,與專業人才一起拓展全新的業務渠道。

博納影業的第一個十年以香港電影發家,參與多部合拍片的製片與發行,完成在納斯達克敲鐘的壯舉。第二個十年以《智取威虎山》為開端,開創了主旋律大片時代,十年九部影片,票房屢破紀錄,業績穩中向好。站在2023年的博納,調整航向,開啟自己的「第三次浪潮」。

主旋律大片時代落幕,博納定位國際化

博納過去十年的主旋律商業大片時代,獲得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如今,面對受眾觀影偏好變遷,博納希望拍攝多元化、國際化的類型電影,塑造「可愛可敬的中國人形象」。

娛樂資本論:如果要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博納的2023年,您會用哪幾個關鍵詞?

於冬:2023年是博納調整的一年,也是思考的一年,上市之後,我一直在思考,帶領團隊的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娛樂資本論:您怎麼概括博納過去這十年?

於冬:這十年是我人生精力最旺盛的十年。從2013年我和徐克導演在牡丹江的雪鄉拍攝《智取威虎山》開始,博納開啟了主旋律大片的十年,用現代電影的製作理念,將主旋律大片升級為類型電影。加上之後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這是博納的「山河海三部曲」。

到了2019年,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花了九個月時間,拍了《中國機長》《烈火英雄》和《決勝時刻》,這是「中國驕傲三部曲」。疫情期間,圍繞建黨100周年,拍攝了《長津湖》《中國醫生》和《無名》,是「勝利三部曲」。十年來,九部電影,一次比一次升級。

娛樂資本論:在這十年中,您感受到行業有一些什麼樣的變化?

於冬:2014年我在上海電影節上說了一句話:未來影視公司都會給BAT打工,引起行業內不小的反應。今年上海電影節,我又扮演了一位「打更人」,提醒大家劇集的崛起將會對電影行業形成真正的衝擊。中間也「炮轟」過平台服務費過高。疫情期間也吶喊過,希望能減免專資,讓電影行業休養生息。

三年疫情讓行業失去太多。電影行業其實都是自有資金,行業外的資本都賺不到錢,為什麼現在一部電影三十多家出品方?都是互相參投,好聽一點叫抱團取暖,不好聽一點,實際上是大家都沒錢了,互相幫一把。大家拿自有資金在拍電影,這也是不正常的。行業三年蒸發了1000億票房,這是整個行業的現金流。

在這三年里,愛優騰很大的一個轉變是通過劇集賣會員。在疫情期間,它們並沒有失血,反而增加了會員的黏度。過去三年,大學生這批觀眾的觀影習慣是在網上追劇,很少走進電影院。所以我們要重啟周末檔,把觀眾拉回到電影院。

娛樂資本論:博納下一個十年的目標是什麼?

於冬:下一個十年,博納的目標是國際化。主旋律電影我們已經拍到極致了,在文化自信的大前提下,我們希望在國際上樹立可敬可愛的中國人形象,把電影賣到海外去。

娛樂資本論:具體來說,怎樣讓中國電影走向國際?

於冬:比如我們想拍攝對標《諜影重重》的類型化電影。另外關於金融資本市場,我們想拍一部國際化的金融題材電影,寫這批中概股公司怎麼被渾水做空,但我們放到華爾街背景之下,對標的是《華爾街之狼》。

之前我們也拍了好幾部好萊塢電影,跟六大裡面的福克斯拍了七部戲,我們占了20%的投資。後來我們又嘗試獨立製片,正好艾默里奇導演說要拍《決戰中途島》,這是一個跟中國有關的故事,講中美抗日戰爭中,我國人民如何營救飛虎隊的飛行員。當時日本人在大搜捕時發現了皮夾克和降落傘,但是人被老百姓藏起來了,日本人惱怒之下將全村殺光,衢州25萬人遭到大屠殺。後來19位飛行員被送到重慶,通過滇緬公路,從緬甸飛回了美國。這就是可敬可愛的中國人的故事。

《決戰中途島》是博納主控的電影,我們拿中國的發行權,以發行代投資,分銷全球市場。之後我們要讓更多國際團隊來拍攝與中國有關的故事。

擁抱行業新變化,布局劇集,探索AI動畫

2023年6月上海電影節期間,博納一口氣宣布了近20部電影、10部劇集的片單,其中2.5億投資的《上甘嶺》在片單中格外吸睛,也展示了博納進軍劇集市場的決心。在於冬看來,劇集也進入了微利時代,未來的增長點應該是海外市場。

於冬透露,「動畫電影成本未來將降低90%」是行業趨勢。面對新機遇,博納將探索AI動畫的新商業模式。

娛樂資本論:博納如何保證「三大三小三劇集」的產能布局?

於冬:其實我們用了一年時間在謀劃這些劇本,有些主旋律題材我先放下,這也是做出了艱難的選擇,因為那些博納已經花了劇本費。現在市場、觀眾發生變化的時候,博納不會只沿襲主旋律大片這一條賽道,更應該拍更加多元化的、國際化的類型電影。

娛樂資本論:有哪些主旋律題材被暫時放下了?

於冬:比如《智取威虎山前傳》可能不著急拍,在沒有想出更多新意之前,先等一等。

娛樂資本論:博納在劇集方面有偏向哪些題材嗎?

於冬:四大名著我都想拍一遍,現在的CG技術已經完全可以實現我們的想像力,是時候可以重拍《西遊記》了。另外博納做電視劇希望不跟最成熟的劇集公司搶市場,我們想拍一些大家覺得難拍的、不容易賺錢的題材,對市場反而是一種補充。另外我們也會嘗試輕體量的愛情劇,比如《陽光之下》《不期而至》,做這兩部劇的團隊馬上也要拍《狩獵時刻》,也是一個系列三部曲。

娛樂資本論:之前提到博納花2.5億拍《上甘嶺》,這在劇集領域是很高的成本,未來博納還是會選擇這種大製作的劇集嗎?

於冬:剛才提到了劇集市場對電影的衝擊。同時現在劇集也進入了微利時代,因為平台買單也在減少。這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心理,劇集的收購價是有天花板的,你投入得越多,其實利潤空間就越小。劇集行業可能都會進入一個微利時代,可能就是給BAT打工,給你點服務費、製作費,剩下的你還要墊資,播得好就給錢快一點,播的不好就給錢慢,有些小公司可能承擔不起這個延遲,競爭也會越來越卷,所以我們需要突破。

一個很重要的突破就是我們的劇集要能夠賣到奈飛去,這可能會是一個增長的收入。要不然這個市場越內卷,平台也很難受,因為還不能形成正向的盈利。

娛樂資本論:今年AI概念火熱,您對AI的看法是怎樣的?

於冬:我最想做的是AI動畫故事。我了解到的行業趨勢是,未來AI動畫電影的成本是今天的10%。目前博納也正在探索這一領域,未來會和專業人才合作,共同打造適合全年齡段觀看的動畫電影。

娛樂資本論:為什麼想要做動畫電影?是因為光線在做這塊布局嗎?

於冬:不是,是因為新技術可以讓當前動畫電影的成本降低90%,那就拼故事、拼劇本。

打造產業集群:興辦電影教育,建設電影IP街區

2022年8月,博納成功在A股上市。在於冬看來,上市公司不能只關注短期的業績波動,應該注重長期規劃,方能保證都健康持久的價值增長。這些長期規劃既包括建設電影教育職業學校,也涉及電影IP街區建設的設想與新導演的扶持。

娛樂資本論:未來博納還有哪些新的規劃?

於冬:我們希望能用影視IP與當地文旅相互賦能,建設電影IP街區。但目前我們的IP還沒有達到迪士尼那種級別,還需要再積攢。目前我們沒有賣過一部授權費,希望未來能有所布局。

另外,我們要辦一所職業教育學校,為行業培養專業工作人員,相當於「影視學院裡面的藍翔技校」,這是一家上市公司應該做的長期規劃,而不只是關注於業績的波動。拍電影永遠都有業績波動,但長期的規劃才能使一家公司形成長期持久的價值增長,需要耐心,也需要更多團隊的加盟。

娛樂資本論:這幾件事有沒有具體的時間表?

於冬:我這一年考察了很多所學校,正在一點點落地的過程中。「三大三小三劇集」和電影IP街區也在推進中。

娛樂資本論:之前博納跟香港電影導演合作較多,之後會不會發掘新的導演?

於冬:我們也正在關注新導演,但可能希望他們先從5000萬-8000萬的小體量開始拍。還是需要大膽起用這些年輕人,新導演可能在故事上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孤注一擲》講了個電詐的故事,這可能跟上一代導演的視野不太一樣。原則是我希望能講原創的故事,讓更多的原創從泥土裡長出來,而不是去嫁接。所以就需要有施肥、播種的過程。

娛樂資本論:之前博納每年都能實現正向盈利,您有什麼成功的經驗可以分享嗎?

於冬:舉一個例子,不知道現在還恰不恰當。之前我們看到美高梅電影前有獅子吼,有的電影吼一聲,有的電影吼三聲。我的理解是,吼一聲的是我發行的電影,吼兩聲的電影是出品的,主投主控。吼三聲的電影是年度大片,007永遠吼三聲。對博納來說,雖然在logo上沒有區分,但我心中一直有這種劃分。未來「三大片、三小片、三劇集」也會對應這種劃分。

另外博納也從來不是將自己定位成國內電影公司,我們的定位是國際化的電影公司,中國前三名的電影公司排到世界的第七至九名,要進入前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中國民營電影公司有一個特點,就是創始人公司,而好萊塢公司已經進入職業經理人階段。投資人對公司的要求就是賺錢,不能賠錢。怎麼保證不賠呢?一直拍續集。但這也導致好萊塢電影缺乏了人文精神。只有創始人才明白,公司是一手養大的孩子,所以不會要很高的年薪,需要花更多的錢在拍戲上。

娛樂資本論:您是不是比十年前更自信了?這個自信表現在什麼方面?

於冬:所謂自信,就是努力加堅持。我的下一個十年目標,要到一個更廣闊的國際市場。確實很難,但這是一個方向。本地電影的崛起一定是全球化好萊塢電影的衰落才造成機會。

娛樂資本論:您對中國電影市場未來還有什麼預期?

於冬:中國電影市場肯定還會有增長,電影還不會消亡。今年我們離好萊塢電影的總票房差距很小,這是中國電影的希望。未來還應該滿足更多觀眾的觀影需求。現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也是觀影主力,年輕觀眾也有他們自己新的需求,要尊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