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鄭交惡實為窩裡斗,不自量力的周桓王,終被鄭莊公治得服服帖帖

2023-11-05     郝傑

原標題:周鄭交惡實為窩裡斗,不自量力的周桓王,終被鄭莊公治得服服帖帖

周王朝自從厲王開始,經常出現不自量力的君主,尤其是東周的君主,總想著跟諸侯們掰掰手腕,結果往往是輸得很難堪,甚至把自己「玩」死了。這些諸侯們哪一個不是在陰謀詭計中泡大的,跟這些人玩心眼兒,簡直就是在作死。

周鄭交惡的開端

同樣是周天子,東周天子和西周天子那是有天壤之別的,西周天子是諸侯頭頂上的天,而東周天子不過是諸侯們相互制衡的一個手段。但是總有些人不想認命。周桓王就是其中之一。

桓王名叫姬林,是周平王的嫡孫,他父親泄父早逝,平王駕崩後,被大臣們擁立為帝。按說桓王也是大臣和諸侯們擁立的,應該對諸侯們心存謝意,至少不應妄加苛責。但是桓王的腦迴路比較清奇:倚重誰,就跟誰鬧彆扭。

眾所周知,平王東遷有兩大功臣:一是晉國,一是鄭國。尤其是鄭國,跟周王室有三代血親,又是周王朝的卿士,地位非比尋常。即便是東遷之後,平王一朝對鄭武公也是多有倚重的。所以周王室和鄭國的關係更像是相互依存的兩兄弟。而且桓王還因鄭國扶立周王室有功,還將黃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溫地賜給了鄭國,這幾乎是周王室最後的地盤了。兩兄弟可謂是共用一方水土,好成了一家人。當然,這極有可能不是出自桓王本意。

其實往上倒三代,周王室和鄭國國君還真是一家人。

鄭國的開國之君桓公名友,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周宣王時開始入朝為官,幽王時任司徒,位列三公,後來因政績突出,被封為鄭伯,桓是他的諡號。但是鄭桓公並沒有就藩,而是效法周公旦,派自己的嫡子掘突代管封地政務。這就是鄭武公。

後來,幽王廢申後和太子宜臼,申侯勾結犬戎入侵中原,宜臼繼位為平王,又被迫東遷,鄭武公一路護送其至洛陽,又助其安頓朝廷,立下奇功。宜臼當上平王后投桃報李,請武公出任卿士一職。鄭為周提供兵馬錢糧,護衛京師,周給鄭征討不臣之權,助其開疆拓土。自此,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而鄭國卻如日中天。政權此消彼長,周鄭之間的關係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平王死後,桓王繼位;而鄭國那邊呢,武公薨逝,莊公繼位,卿士這個職位自然就由莊公順位繼承。但是無論是國君之位,還是朝臣之位,都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認可,所以朝見是免不了的。

這次朝見,從開始就蘊藏了很多的不愉快。首先說一說這對君臣的輩分。從父親這邊來論呢,鄭武公是周平王的堂叔,那麼鄭莊公和周平王是同輩,所以鄭莊公是周桓王的堂叔公。從母親這邊來論呢,鄭莊公和周平王是姨表親,兩個人的母親是姐妹,那麼鄭莊公就成了周桓王的表舅公。總之,這對君臣是親上加親,但是鄭莊公比周桓王足足大了兩輩,朝見自己孫輩的君王,鄭莊公打心眼裡還是有些不痛快的,尤其是這次朝見,莊公還有所求。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桓王卻表現得並不友好,甚至對莊公不加禮遇。本來莊公心裡就窩火,再加上被桓王冷遇,心中難免生怨。周公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待莊公走後便語重心長地勸諫桓王,說「我們周王室東遷時,多虧了晉國和鄭國。理應對他們禮遇有加,用以鼓勵後人,這樣還怕人家不願意入朝為官呢,何況是不以禮待這,鄭國日後恐怕不會再來朝見了。」

然而,桓王根本聽不進去,心裡也不痛快,「我爺爺就被他爹牽著鼻子走,我還給了他們家那麼大一塊地,他現在還想來占便宜,他們家還有完沒完了?」

本來劃地這件事就一直令桓王耿耿於懷,現在莊公又來要權,雖然這些都是莊公應該繼承的,但在桓王眼中就成了「貪得無厭」。為什麼莊公在一個官職就點燃桓王胸中那團火呢?這個卿士到底是個什麼官,有多大權力?

卿士,原本是指卿、大夫,屬於高級官吏。不過在周朝,卿士卻是特指執政官,相當於後世的丞相、宰輔。這個職位當得了周天子的家,這桓王能不火嗎?「和著你還想來當我的家呀?」桓王雖然嘴上沒說,但心裡必是閃過這個念頭。

桓王是一時痛快了,但在鄭莊公心裡卻埋下了仇恨的種子。要說鄭武公能征善戰,開疆拓土,那莊公也不輸他老爸,甚至比他老爸還多了很多心眼兒。自幼在後宮長大的他,政治智商相當高,斗得了老媽,降得住老弟,跟衛國互砍多年,東與魯國結盟,還出兵幫助宋國維穩。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一位鐵腕君主。

桓王跟他相比,被甩出了好幾條街。桓王從小到大都是順風順水,沒受過委屈,也沒經歷過兄弟相殘,繼承王位後又有一干老臣保駕,凡事不用他出頭。可能是太平日子過久了,想找點刺激,於是就找鄭莊公這根硬釘子碰一碰。可惜,以他的政治智商要跟鄭莊公過招,那就剩下交學費了。

周桓王和鄭莊公的實力互懟

周桓王和鄭莊公的第一次交鋒鬧得並不愉快,鄭莊公雖然不動聲色地走了,但這個仇也算是結下了。

前面咱們提到了,周桓王把自己家的地封給了鄭莊公,雖是天子恩德,但也產生了一個問題,就是周和鄭成了一衣帶水的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跟誰也分不開;再加上鄭國到了鄭莊公這一代,跟周天子的關係還沒出五服,而鄭國又對東周王室有扶立之功,鄭武公多年擔任周王室的CEO,現在又傳給了莊公,這對父子早已習慣了不拿自己當外人。

所以,周桓王對鄭莊公這位叔公無禮,令莊公很受傷,後果很嚴重。兩年後,鄭莊公與魯國私下結盟,並且以田易田,換取了魯國的許田,既是對周桓王無禮的報復,也是對周王室的試探。這一試,周桓王果然中計了。

友友們要問了,不過就是一塊土地,周天子分封出去的土地不少麼,再說是人家兩國互換的土地,又沒占周天子家的地,周桓王生的哪門子氣呢?

問題就出在這塊地上。許田雖然是魯國的封地,但卻不是普通的封地,而是周天子祭祀泰山的專用田。因為魯國可以享天子之樂,泰山又在其境內,所以許田分封給魯國也在情理之中,更何況魯國還是周公旦的嫡系後裔,有這層關係的加持,更是順理成章。

所以,許田雖然名義上是魯國之地,但實際上卻是天子之地,魯國不過是在替周天子看園子罷了。現在這塊地換給了鄭國,那意義就完全不同了。這等同於把天子的地換給了鄭國,而且還沒跟主家商量,兩個長工就私下決定了。可是地不在自己手裡,周桓王是干著急使不上勁,一點招兒也沒有。難怪他會咽不下這口氣。

周桓王也沒想到兩年前釀下的苦果,到現在才發酵。鄭莊公玩的這個陰招,結結實實地戳了他的肺。沒過兩個月,周桓王果然回敬了一招——任用虢公忌父為王卿士,也就是大周王朝的CEO。「你不是就想要這個位置嗎,我給誰就是不給你!」周桓王也是擰到家了,給鄭莊公直接懟回去。

周桓王這招其實有點幼稚,因為周王朝不止一個卿士,提攜一個虢公也不可能取代鄭莊公。所以莊公隱而不發,靜待時機。畢竟從朝局來看,眾臣還是以莊公馬首是瞻。不過,這種平衡局面,也不會維持太久,畢竟周桓王和鄭莊公心裡都埋下了一根刺。是刺,就得拔!

(此處已添加書籍卡片,請到頭條號平台查看)

莊公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果然,周公一直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由於虢公是桓王一手扶植起來的,所以在朝遷中總是給莊公搗亂,要麼背後掣肘使絆子,總之一有機會就分化鄭莊公的權力。

鄭莊公是什麼人呢,論玩陰招,誰玩得過他?不過,鄭莊公畢竟是首尾兩顧,既要管鄭國國中事務,又要分身管理周天子的朝政。手再大也有捂不過來的時候,桓王就聯合了幾個朝臣,以莊公專權為由,罷免了他的卿士之職。在兩派鬥爭中,桓王暫時占了上風。莊公一怒之下,去朝回國,不再前來朝覲。

此時的鄭莊公還是選擇了隱忍。不忍也沒辦法,畢竟對方是天子,爵位等級都高自己一頭,縱使天子渾身都是錯,可只要鄭莊公回擊就變成了以下犯上,那些好事的諸侯國便可以此為藉口進攻鄭國。然而,周桓王並不這樣想,還以為是自己強硬令鄭莊公害怕了,於是同年秋天,又帶領諸侯發動了討伐鄭國的大戰。

這一次就是周天子無理在先了。鄭莊公等這一天,已經等得快不耐煩了。「你捨得死,我就捨得埋」,鄭公心想,既然侄孫子自己挖了坑,自己這個當叔爺的也不能閒著!其實,莊公去朝回國之日起,便開始整頓軍務了。他早就預備著會有這一天,只是沒想到這一天會如此之快地來臨!所以,鄭國這邊一收到消息,便迅速進入了戰鬥準備,

周天子的軍隊基本上沒有什麼排兵布陣的講究,周桓王想過一過統領千軍萬馬的癮,便御駕親征,自領中軍;虢公率周、蔡、衛聯軍居右,周公率周、陳聯軍居左路。其實換個角度來看,說明到周桓王時期,周天子能指揮得動的諸侯也就剩下蔡、衛和陳這三個國家了,其中衛國還是因為與鄭國有舊仇,屬於被動參戰。這與周武王、周公旦,甚至周昭王時期,諸侯踴躍參戰的境況相比,又豈是「寒酸」二字了得,更多的是一種淒涼的落寞。

不過,自我感覺良好的周桓王大概想不到這些,畢竟一生中能駕馭千軍萬馬的機會屈指可數。他正忙著過癮呢!

鄭國一看,周天子排了這麼個幼兒園水準的陣法,簡直是在侮辱我們大鄭國軍人的智商。大夫公子元就給鄭莊公建議:可以分兵而治、逐個擊破,先拿最弱的左路軍開刀。因為陳兵戰鬥意志薄弱,再加上又是周天子臨時抓來的僱傭軍,就周天子口袋裡那仨瓜倆棗,估計也沒陳國多少錢,頂多是許了張空頭支票。所以,陳國軍隊一旦被破,蔡、衛聯軍必然陣腳大亂了,這樣就只剩下沒什麼戰鬥力的周軍了。鄭國這些身經百戰的軍人收拾周天子那些驕貴的兵,還不手到擒來麼?

鄭莊公一聽,言之有理,便採納了公子元的建議,曼伯領右軍,祭仲領左軍,原繁和高渠彌領中軍護衛莊公。與周軍的毫無章法相比,鄭軍深諳兵法之道,擺的是魚麗陣,前有偏,後有伍,以伍彌補偏的空隙。這種陣法的好處便如魚網一般,進得來,卻出不去。看來鄭莊公勢要一雪前恥,給自己這個侄孫子來個大大的教訓。雙方激戰的地點在繻葛(今河南長葛東北),所以史上也稱這場戰役為「繻葛之戰」。

雙方激戰不久,周軍果然開始大亂,陳軍被殺得四散奔逃,蔡、衛聯軍見大勢不妙,也跟著奔逃。周天子見僱傭兵一個也沒剩下,便招呼自己的人馬往上攻。可惜,這些周軍平素養尊處優慣了,哪裡經得起戰陣,在極具戰鬥素養的鄭軍面前簡直不堪一擊。

此時鄭軍的左、右兩師向中間合攏,給周天子來了一招關門打狗,周軍大敗。鄭國大將祝聃拉弓搭箭,只見箭翎直奔周桓王肩膀射去。見桓王受傷,殺急了眼的周軍,誓死沖開一道口子,護著桓王殺了出去。祝聃欲追,被莊公攔下。

莊公很清楚,一來兵法有云:「窮寇莫追」;二來周天子要是死在鄭國人手上,鄭國便會成為全天下的眾矢之的。於是鄭軍鳴金收兵,周桓王才得以逃脫。戰後當天夜裡,鄭莊公便派遣祭仲前去慰問周桓王及其左右隨從,表面上是噓寒問暖,實則是刺探虛實,看看周桓王傷情如何,有沒有死在這一箭下的可能。

也不知是鄭莊公運氣好,還是天不滅周桓王。這一役過後,周桓王居然順利回到雒邑。之後,雙方都冷靜了很長一段時間,周鄭交惡雖然已無迴旋餘地,好在雙方關係也沒再往壞處發展。這場戰爭雖然對鄭國影響不大,但卻使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終於走到了看諸侯們臉色過日子的境地,不知周王朝的先祖們,作何感想……

參考: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16版.

特別說明:本文所有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8afefcd7c3a2f7de02e3657cdc503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