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用20%股權引入國際巨鱷,是共贏,還是買辦?

2023-11-03     單仁行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從今年7月,大眾集團入股小鵬汽車之後,在10月26日,全球第四大車企,擁有瑪莎拉蒂、雪鐵龍等眾多品牌的「Stellantis集團」,在杭州與零跑汽車簽約。

Stellantis集團計劃投資15億歐元,大約116億人民幣,獲取零跑汽車約20%的股權。

其次,雙方合資,以零跑以51%的比例,成立「零跑國際」,專注於出口業務。

有人說,這和過去中國車企「用市場換技術」的合資時代相比,一個「以技術換市場」的新時代正在拉開帷幕。

也有人說,這是零跑汽車尋找的退路,當個買辦。

怎麼看待今天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生的變化?零跑的決策做對了嗎?

02

首先,我們來聽聽單仁牛商董事長,央視鳳凰評論員單仁博士的看法。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車企開始實現「技術反向輸出」。

在斯泰蘭蒂斯集團與零跑汽車合作之前,就有上汽智已與德國奧迪聯合開發電動車型、小鵬汽車與大眾集團達成深度合作。

這些都表明,中國自主品牌新能源車企的技術實力,越來越受到老牌車企的認可。

對於零跑汽車來說,被收購股權,意味著什麼呢?

零跑可以藉助斯泰蘭蒂斯的全球資源和優勢,提升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和國際化程度,進一步開拓國外市場。

斯泰蘭蒂斯,也可以在技術和研發方面,為零跑汽車提供更多資源和助力。

我的一位朋友丁博士,剛剛也幫助中國的一家新能源車企,跟澳洲的一家品牌商簽訂了合作協議。

在東南亞建立准製造基地,並且長周期的供應東南亞市場。

他跟我說,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當時中國無數的企業希望跟美國和歐洲的品牌商合作,把他們引進來,用市場換技術,幫助中國建立汽車體系。

結果,中國今天的情況跟40年之前完全相反。

當年,是中國的車企,希望找到國外的合作商,一方面獲得資本,一方面獲得國外的技術,幫助國外品牌去打開中國市場,

今天國際上很多的頂尖品牌,是主動找中國的新能源車企合作,讓自己更快的轉型,幫助中國品牌進入海外市場。

這是不是有點風水輪流轉了?

當然,正是因為這些企業在中國市場裡進行了殘酷的競爭和考驗,才具備了跟國外品牌競爭的門檻。

中國的品牌出海,特別是帶著產業鏈出海,正在成為一個巨大的趨勢。

對於很多企業來說,我們要綜合評估各種資源,資本,渠道,產品目標,市場目標,再選擇合適的全球合作對象,才能讓中國的品牌走進全世界,帶動更多產業鏈穩定的出海,也給中國的國際資本帶來更好的收益。

03

接下來,資深投資人,單仁行專欄作者宋子老師的觀點。

我感覺這標誌著中國製造進入一個新階段:反向合資。

從2008年巴菲特投資比亞迪、2010年比亞迪和奔馳成立合資公司,推出騰勢品牌、2023年6月蔚來汽車宣布引入新的戰略投資方阿布達比(CYVN Holdings)共計11億美元的戰略投資。

到了2023年7月,大眾集團向小鵬汽車增資7億美元,持有小鵬汽車約5%的股權。

緊接著,全球第四大車企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也以15億歐元獲取零跑汽車約20%的股權。

這一些系列從引入財務投資、到反向合資,預示著中國汽車品牌在電動智能車時代已經具備全球重大影響力。

我的看法有三點:

1、大眾、斯泰蘭蒂斯這些油車時代的世界龍頭,不只是對蔚來、小鵬、零跑的認可,更是在這一輪「全球汽車技術變革」中,需要主動擁抱中國汽車品牌,才能加快自身轉型步伐。

因為目前全球可以選擇的新能源車企,除了特斯拉,就只有中國的幾家車企。中國新能源車車企在三大核心:電機、電控、電池上都有巨大的優勢,尤其是在電池方面。

歐美車企只有通過股權入股或者控股中國二三線新能源車企,才有機會在未來汽車行業中分得一杯羹。

2、對國內車企來說,與大眾等歐美車企的股權合作,可以去學習它們卓越的供應鏈成本管理優勢與海外市場的經驗,補齊短板,同時,創新B端收費商業模式,實現技術變現。

3、近年來,騰訊的南非報業、阿里的軟銀等多家網際網路企業的海外大股東,正在陸續退出。

這說明對於關係到國家命脈的企業,需要國內資本掌控。

作為歐美主要產業之一的汽車產業,同樣需要從資本、股權上掌控,才能讓中國汽車更好的走向世界。

04

最後,我們看看單仁牛商AI文思子牙的理解。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83a3e999abe04855f253453ea5a2a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