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創新探索

2023-12-25     中國小康網

原標題: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創新探索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郭煦

以治理理念及理論為切入點進行考察,縣域社會治理還需要強化社會力量,以民眾利益訴求為核心,推動基層群眾自治與共治,關注治理過程與質量的提升。

藍天碧波綠葉,體現南昌縣城鎮建設注重環保所帶來的美好生活。肖茂員攝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必須抓好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性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做出「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台」的重要部署。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我國基層治理需求複雜多樣,利用數位技術推動基層治理創新是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來,治理現代化就成為黨中央關注的重大命題。

縣域社會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是可將社會風險隱患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層級。近年來,縣域社會治理在體制機制建設中取得積極進展,推進了黨政主導體制建構,也推動了治理風險隱患的化解。以治理理念及理論為切入點進行考察,縣域社會治理還需要強化社會力量,以民眾利益訴求為核心,推動基層群眾自治與共治,關注治理過程與質量的提升。

近日,《小康》雜誌社藉助中國數據情報公司數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獨有的開源情報分析大數據平台,對全國除直轄市所含區與港澳台地區以外的2757個縣域行政單位進行了大數據篩選,找出了100個獨具特色的經濟活力縣域樣本。其中,比較受關注的有20個樣本,它們分別是:江蘇無錫江陰市、廣東珠海斗門區、浙江紹興新昌縣、浙省杭州餘杭區、廣東佛山順德區、四川成都錦江區、浙江杭州桐廬縣、浙江湖州吳興區、寧夏吳忠紅寺堡區、江西南昌南昌縣、山西朔州朔城區、廣東深圳龍崗區、廣東佛山南海區、四川成都簡陽市、河北廊坊大廠回族自治縣、浙江紹興柯橋區、山東威海榮成市、安徽亳州譙城區、廣東深圳寶安區、福建泉州晉江市。

江陰:「三精三微」探索基層治理新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暢通和規範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多年來,江陰市緊緊圍繞「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實現新提升」重大要求,以全國黨建引領鄉村治理試點為契機,深入落實中央和省市委關於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部署要求,夯實組織體系、強化治理力量、拓展多元渠道,不斷探索「善治、共治、數治」基層治理新模式。

江陰市以「精網微格」工程為主抓手和切入點,以黨建為引領,正在建設覆蓋精準、配置充足、服務高效的網格治理體系。

為進一步提升網格化服務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打通為民服務「最後一米」,江陰市將微網格作為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按照每300~500戶設置一個綜合網格、每50~100戶設置一個微網格要求,將全市精準劃分為1374個綜合網格、7123個微網格。

按照「網格在哪裡,組織就建到哪裡」的原則,江陰構建「鎮(街)黨(工)委—村社黨組織—網格黨組織—微網格(先鋒驛站、黨員中心戶)」四級黨建網格。每個微網格配1名黨員骨幹、1名聯絡員、3名志願者,形成「1+1+3」金字塔式微網格治理架構。此外,為強化微網格治理力量,江陰積極發動村民小組長、退役軍人、鄉賢能人、「五老」等擔任微網格聯絡員;深化村社黨員聯戶、企業黨員聯職、機關黨員聯群「三聯」制度,推動在職黨員到居住地「三報到三服務」,實施「網格包干」行動。目前江陰全市共配備微網格志願者超2.1萬人,近4.4萬黨員下沉網格,形成多元共治、多方聯動的服務網。

為推動微網格真正成為採集信息、發現風險的第一感知觸角,江陰依託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線上管理與線下運行相結合,構建「信息採集—分析研判—指揮調度—聯動處置—跟蹤督辦—反饋問效」閉環機制,以建設智慧城市為引領,在全省率先建成縣級大數據中心,實現綜治、政府12345、公安110、公安巡防、綜合執法等管理系統協同平台聯網運行,並接入應急、環保、人社、水利、電力等56個部門的信息化系統管理埠,進行全維度數據整合,給網格配備「智慧大腦」。據了解,去年江陰累計受理、流轉上報入格事件超9.5萬起,辦結率達98.91%。

在微網格黨建項目「揭榜挂帥」行動中,江陰市深度挖掘村民和共建單位「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發布41個區域化黨建項目,有效解決人居環境、農房翻建、河道整治等訴求230多項,形成「老娘舅幫幫團」「幸福敲門日」等微網格治理品牌。

善治斗門看見更多「楓」景

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提高統籌謀劃能力,科學把握社會治理規律特點,創新治理思路、明確政策導向、明晰方法路徑,因此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

作為珠海陸域面積最大的行政區,珠海市斗門區城市化形態、半城鎮化形態和農村形態交織,在探索基層治理碎片化、力量薄弱等重大命題的實踐中,湧現出黨建引領多元主體參與治理、依託網格「小切口」細化治理單元、建立執行聯動機制等優秀經驗。

在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周年、「浦江經驗」誕生20周年的當下,斗門區提出,將以「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為契機,努力把斗門建設成為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打造更具引領示範效應的新時代「楓橋經驗」斗門版。

在珠海市斗門區,鄉村社區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在積極回應社會治理的需求中,不斷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通過堅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打造「黨建+人才隊伍」「黨建+特色產業」「黨建+美麗鄉村」三個重點項目,上洲村鄉風鄉貌煥然一新,並被認定為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在矛盾化解、需求回應的動態過程中,上洲村更好地構建起社會治理的共同體。」上洲村黨總支部書記余松有說,「村裡每一次重大的會議和決策,我們先開黨員會,得到黨員的積極支持,然後開村民代表會,做好群眾思想工作,把政策落實到群眾中去,得到群眾廣泛的參與。」

珠海市斗門區白藤街道作為全區唯一的街道,成立十餘年間,隨著湖心新城的建設加速,人口隨之快速聚集。然而,作為珠海斗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程中不時遭遇的「成長煩惱」,基層矛盾糾紛隨之增多,如何拓寬反饋渠道,及時防範化解風險,成了白藤街道面臨的難題。

做好基層工作很難,為千家萬戶解憂更難。珠海市斗門區白藤街道從網格「小切口」破題,細化治理單元,搭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小組」三級城區基層黨建網絡,從組織體系上系統解決基層治理難題。

基層是社會的「神經末梢」,只有以群眾力量激活基層治理的每個角落,才能讓整個社會的「毛細血管」暢通起來。

以黨建賦能,白藤街道織密群眾「服務網」,按照「網格黨建工作全覆蓋、服務管理無縫隙」的原則,確立街道為一級綜合網格、8個社區為二級綜合網格、44個片區為基礎綜合網格,每個網格建立黨小組。

藉助基層黨建網絡的機制,白藤街道發動300餘名機關黨員幹部和社區網格員主動「下訪」、進網入格,加強網格治理力量,建立「民情110」快速響應機制,由街道成立綜合治理網格問題調處專班,各社區成立重點難點問題攻堅小組,有效解決了「有條無塊」的問題。

社區層麵條塊結合的治理結構重塑,更小治理單元的劃分,讓「多網合一」「一專多能」有了實操的基石。白藤街道的基層治理之變,是珠海市斗門區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近年來,斗門區強化社會風險源頭治理,注重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在全市率先出台了《斗門區全面推動政法力量下沉 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工作方案》,出台珠海全市首個《上門聽證實施辦法》,打造了「零里驛站」黨群服務平台、「8+1」園區楓橋機制、「無訟村居」「田間警務」「四圓同心」「黃楊·和feng 」等一系列亮點,建立了以全國優秀人民調解員郭青文等人命名的4個個人調解工作室及「雲聯調解」「斗門阿公」「富山義警」「遵醫衛士」「酒吧平安聯盟」等調解品牌,形成了黨建引領多元主體參與治理、依託網格「小切口」細化治理單元、建立執行聯動機制等經驗樣本,加快形成多元共治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大格局,全面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成都錦江:社區治理打好組合拳

錦江區,位於四川省成都市中心城區東南方向,這裡坐落著商貿「頂流」——春熙路時尚商圈,也點綴著無數承載老成都風味的院落。時尚與傳統在這裡碰撞融合,形成了獨特的人文魅力。

近年來,隨著城市自身發展的需求以及成千上萬「新成都人」的加入,大型商圈多、居民小區多、社會治安管控難、流動人口管理難等現實問題擺在了錦江區的案頭。面對這些挑戰,錦江區堅持黨建引領,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深度參與成都市域社會治理試點,不斷創新治理方法,打造「春熙娘娘」群眾工作室、「小牛哥·先鋒車手」品牌,開展專群聯動專項試點工作等舉措,讓群眾成為基層治理「主角」。

春熙路商圈是全國知名商圈,有大型商場、寫字樓30餘座,日均流動人口40萬人,節假日高峰流動人口超過100萬人,4條地鐵線路、30餘條公交線路交會於此。針對春熙路商圈經營商家多、人口流動大、矛盾問題複雜等情況,錦江區堅持黨建引領,組織和發動群眾,創新打造「春熙娘娘」志願服務品牌。目前,春熙路商圈10個社區已配備了180名成員,她們既是社情民意的「收集站」、矛盾糾紛「化解站」,也是群眾信訪「代理員」、安全文明「宣傳員」,引領帶動商圈經營業主、從業人員、小區居民等積極參與社會治理。

數據顯示,春熙路商圈警情連續下降,今年以來警情較去年同期下降10.17%,其中違法犯罪類警情下降17%,信訪總量同比減少30%,各類矛盾糾紛化解成功率達98%。

目前,全錦江區範圍內已打造「春熙正義聯盟」「紅星義巡」「蜀峰巡邏」等多支綜合性巡防隊伍,今年來先後出動警力、綜治力量4000餘人次,對「五小門店」、娛樂場所、夜市攤點等開展梳篦式、多輪次、突擊式清查整治,嚴打打架鬥毆、尋釁滋事類違法犯罪,查處各類嫌疑人100餘人、化解糾紛千餘起,有力確保了社會治安大局平穩。

佳宏路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創建百強社區,鋪就美麗宜居錦江底色,社區今年以來在錦江區委社治委的指導下,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打破「時間」緯度,拓展「時間」深度、廣度,以時間為「媒」,積極在轄區打造了時間廣場、時間膠囊、時間銀行、時間長廊、時間驛站五大場景,以場景育服務、以服務促治理,構建1+1+5治理體系,即一個主題、一個核心、五個平台。以充分發動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為主題,以「時間文化」治理體系的疊代升級為核心,使居民群眾「人在其中」,增加歸屬感,凝聚向心力;以黨建引領、居民協商、志願服務、商居共建、創新創業發展五大平台為依託,將五大平台融入場景,以服務促治理,使場景「活」起來,打造了居民群眾充分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

今年以來,社區以場景育服務治理體系成效初見。據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搭建1+1+5平台以來,社區已通過民主協商推動2大類6項民生事務落到實處。

推動小區監控系統改造、電動車庫優化升級,利用閒置空間打造活動室等;增加社會組織、社區規劃師等,拓展協商參與主體,以依託微網實格建立的業主微信群、樓棟微信群等為線上協商平台,推動協商平台完善;優化「提議題—審議題—議議題—落議題」社區紀委監落實的「有事好協商」流程、解決了一大批小區居民急愁難盼的微實事。

成都錦江區牛市口街道龍舟社區在社區發展治理過程中,立足於微網實格體系,以基層「小治理」築牢社會穩定「大格局」,系統解決好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創新 以服務促治理,使場景「活」起來,打造了居民群眾充分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攝影/宋加樂

大廠:解決「小問題」,創新治理「大課題」

事無小大,期於利民。近年來,河北廊坊大廠回族自治縣夏墊鎮堅持以網格化服務管理為抓手,以建機制、搭平台、強隊伍、求實效為路徑,結合鎮情實際,構建以鎮、片、村、組為單位的四級管理網格體系,培育出「黨建+網格+治理」三位一體新模式,助推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提質增效。

在南寺頭村,村黨支部書記楊偉擔任網格長,帶領村「兩委」班子率先在全鎮實行網格化管理,走出先試先行的第一步,激起村莊治理的「一汪春水」。

雨季到來,家住大廠回族自治縣北辰街道文靜里小區法院家屬樓的李大爺卻再也不用為頂樓漏雨的問題發愁了。

李大爺居住的法院家屬樓是有著20年歷史的老舊小區,2017年以來,頂樓漏雨問題愈發嚴重。由於每兩個單元之間存在十幾厘米的伸縮縫,雨季時雨水長期滲漏會對樓房整體地基產生嚴重影響。2018年,有的業主提議全體業主共同籌資加裝樓房彩鋼板,部分業主意見不一致,導致事情一直耽擱。

北辰街道辦事處成立「說事解題」工作站,並在11個社區設置了「說事點」後,法院家屬樓業主們將「老大難」問題反映到「說事點」。成立專門工作小組、籌措資金、工程招標、施工……不到兩個月時間,嶄新的彩鋼板裝到小區的樓頂,居民們臉上露出了笑容,紛紛為「說事解題」工作站點贊。

看似是老百姓的「小問題」,卻是社會治理者面前的「大課題」。切實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化解在基層,關鍵還是要讓老百姓遇到問題有地方「找說法」。

經過實踐探索,北辰街道形成了「7621」工作模式,即7類收集渠道、6種處理方式、2條反饋途徑、1個滿意度評價,通過構建網絡化平台,完善網格員建設,提升了「說事解題」工作效果。夏墊鎮形成了「3+4+N」工作模式,群眾通過微信、網格員微信群、熱線電話三個線上渠道和「群眾說事樓」、鎮綜治中心、「人大代表」聯絡站、各村「說事解題」工作點四個線下說事渠道說事兒。同時,重點打造「群眾說事樓」,在內部設立了「公益律師」「夏墊說法」「關松發」「門秀娟」「志願者服務」等一批特色工作室。

試點創建有聲有色、特色鮮明,大廠還在統籌推進中以點帶面,實行「2+4」全覆蓋式探索推進,在重點抓好2個縣級試點的同時,在其他4個鎮同步推開,結合各自實際形成各具特色的創建模式。

做實鎮級綜治中心、完善網上網下說事渠道、發揮網格員(說事員)作用、突出自身特點、加大宣傳引導,不但讓群眾遇到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有「找個說法」的地方,而且讓群眾願意來,來了能解決問題。

牢牢把握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體系創新,深入實施基層黨建「領航工程」提升行動,通過「擰緊責任鏈、夯實機制鏈、打造服務鏈」治理模式,推動城市治理由封閉運行向融合發展、由粗放管理向靶向施治轉變,著力推動黨建引領城市治理提質增效。

「楓橋經驗」在南昌縣煥發新活力

一個人,一網格,穿梭在大街小巷,用筆記錄社情民意,用心服務轄區百姓。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近年來,2000餘名網格長、網格員,在南昌縣的大街小巷和鄉村穿梭,搭建起「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無縫隙」的網格化管理工作。

南昌縣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整合網格資源和基層力量,進一步貫通社會治理末梢神經,激發基層治理動力活力,打造管理精細、服務精心的管理與服務體系。

按照「任務相當、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要求,全縣優化調整為1306個網格(其中城市社區網格706個,農村基礎網格596個,專屬網格4個),配有擔負政策宣傳、信息採集、社情民意聯絡、矛盾糾紛調解、社會事務管理和網格居民服務等職能的全科網格員(含網格長)2000餘名;構建了1+4+X+N(「1」代表網格長,「4」代表網格指導員、網格監督員、網格聯絡員、網格員,「X」代表以樓棟長、志願者、物業管理、社會組織等為主的社會力量,「N」代表33家職能單位包片人員)的網格管理體系,為轄區居民提供「扁平化、精細化、高效化、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的管理服務。

為充分發揮黨組織在社會治理的「把方向、攬全局」的引領作用,南昌縣將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納入黨建範疇。「全縣成立了1273個網格黨支部(黨小組),將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貫穿於基層服務提升中,做到『群眾有需求、網格有響應、問題有解決』。」南昌縣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南昌縣還推進「多網合一」,以現有網格為基礎,將黨建、民政、城管、信訪、市場監管、衛生健康、應急管理等33類網格整合為基層治理網格,建立統一的社會治理「全要素網格」,統籌網格內黨的建設、社會保障、綜合治理、應急管理、社會救助等工作,實現基層社會治理「一網統管」。

為匯聚更多專業力量,南昌縣致力於構建矛盾糾紛「大化解」格局,將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心理服務指導中心、非公有制企業維權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縣訴調對接中心等9個「中心」整合成社會矛盾多元化解中心,建立了高度融合的矛盾多元化解實戰體,打造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訴訟服務有序銜接、無縫對接的全域調處平台。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形成於上世紀60年代的「楓橋經驗」,如今正在南昌縣煥發出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全縣上下積極探索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新方式新途徑,打造縣域基層社會治理高地。

「2017—2021年度平安南昌建設先進集體」「2022年度南昌市縣區級示範綜治中心」「2022年度全面依法治縣工作先進單位」……一系列榮譽,是南昌縣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有力見證。

社會矛盾紛繁複雜,化解矛盾千頭萬緒。為了暢通群眾反映訴求渠道,解決矛盾「只跑一地、只進一門」,南昌縣組織縣交管大隊、人社局、司法局、衛健委等7個相關領域行業部門派員進駐縣綜治中心,有效保障各類矛盾糾紛在「一地」就可以得到妥善解決。

近年來,南昌縣匯聚各方力量,推進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搭建了由220餘人組成的調解員人才庫。一方面,擇優選聘全國優秀調解員和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退休政法幹部、基層老黨員、公益律師和心理諮詢師等為專業調解員;另一方面,注重吸納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通過引入6個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人員、選調7個行業主管部門業務骨幹等方式充實調解員隊伍。

此外,南昌縣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與平安建設有機結合,以化解矛盾為中心,在實現利益與訴求協調的同時,強心防,調心態,促心解,達成「事了心順」的目標。

目前,南昌縣矛盾多元化解中心心理諮詢室招募了100餘名社會心理服務志願者。2022年至今,舉辦面向社會大眾的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座談等活動20餘場。

整體入駐社會矛盾多元化解中心,信訪局、公安局派員進駐,檢察院派員隨駐,構建了各方力量主動支持和參與糾紛化解工作局面,促進訴訟與人民調解程序無縫對接。

中心逐步完善「一站式」受理、分流、調處等運行機制,全面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一體化運作、一站式接待、一條龍調處、一攬子化解」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體系,形成「一個窗口受理、『前店後廠』處置、調解裁決閉環」的工作模式。

符合調解條件的矛盾糾紛,及時送達調解區進入調解程序。調解成功的糾紛由訴調對接中心進行司法確認。調解不成功或不適合調解的糾紛則由設在中心的速裁法庭依法審理、裁決,實現矛盾糾紛調、裁、審一體化。

2022年至今年9月,南昌縣矛盾多元化解中心累計受理重大疑難矛盾糾紛7629件,成功化解6669件,其中速裁1436件,化解率達87.4%。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3年12月上旬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6ddce92d825fda91b0f9c6511810a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