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制「惰性」?《弟子規》里有答案

2024-01-20   櫻花細雨話文字

原標題:如何克制「惰性」?《弟子規》里有答案

定期推送傳統文化課程信息傳統文化新聞精彩善文傳統文化用品、禮品傳統文化修學書籍、音像等諸多優質內容,一站式傳統文化學習資訊服務微信平台!構築您的幸福人生!

定期推送傳統文化課程信息傳統文化新聞精彩善文傳統文化用品、禮品傳統文化修學書籍、音像等諸多優質內容,一站式傳統文化學習資訊服務微信平台!構築您的幸福人生!

定期推送傳統文化課程信息傳統文化新聞精彩善文傳統文化用品、禮品傳統文化修學書籍、音像等諸多優質內容,一站式傳統文化學習資訊服務微信平台!構築您的幸福人生!

郭文斌:

接下來我們給大家分享《弟子規》的第三部分「謹」。「謹」我們看這個字的會意,它是一個「言」和「堇jǐn」這兩個字合成的。「言」不用多解述,是我們講的話,寫的字。「堇」,我們看這個字它是一種植物。它有一個什麼樣的特點?這個植物,如果人們受傷了,把植物敷在手上,它會在短時期內讓我們的傷口復合。這樣的兩個字放在一塊造成的一個字,它有什麼的意思?它有療愈性,同時它有短暫性,同時它有慎重的意思在裡面,《說文》講「謹」,直接就是慎重的意思。我們從會意就可以看出來它的一種象徵性,說明這個「堇」它是帶有小心的意思,謹慎的意思,當然帶著妥善和圓滿的意思。古人有一句話:「守身如執玉,積德勝遺金」,就是說持守我們這個身體就像拿著一個玉一樣要小心翼翼,這就接近於「謹」這個意思。

「謹」這一篇,它從哪一些養成的環節開始講起呢?它從「朝起早,夜眠遲」講起。為什麼要講「謹」?要從對待時間講起。因為古人早就認識到,生命是由時間構成的,特別是對於我們三維空間的生命來講,時間就是常量,它不像四維空間時間可以摺疊,不像我們三維空間這麼顯得可貴。三維空間時間就是生命,過了一分鐘,我們的生命減少了一分鐘,過了一分鐘又減少一分鐘,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所以《弟子規》在第三部分「謹」,首先從「朝起早,夜眠遲」來講起,可見這個「謹」還有珍惜的意思。

為什麼我們要「朝起早,夜眠遲」?因為生命是寶貴的。在這裡還有一個重要的邏輯,要想真的做到生命「謹」的這樣的一個境界,我們就要反惰性。所以「朝起早,夜眠遲」它是反墮性的一個課程。曾國藩在他的《家書》裡面反覆地講過早起的意義。曾國藩講:「傲為凶德,惰為衰氣,皆為敗家之道」。就是說在德行裡面最可怕的就是傲慢。我們在前面課程裡面講過,霍金斯的能量級用科學實驗告訴我們,負能量的第一個台階,175級就是驕傲,大家有興趣可以到《醒來》我的小冊子裡面看,我有詳細的分析。就是說驕傲它是我們負能量的第一個台階,換句話說是災難的兆因。曾國藩說「傲為凶德」,就是「吉凶」的「凶」,他把「傲」作為「德」裡面的最可怕的,所以曾國藩是很厲害的。「惰為衰氣」,就是這個「惰」,它是最喪失、耗散我們生命力的。這兩個是敗家的最厲害的兩個方面,「皆為敗家之道」。

接著曾國藩講到,這是他跟他的弟弟的信裡面寫到的,他說:「戒惰莫如早起」,就是怎麼樣我們才能把惰戒掉呢?把「惰氣」克服掉呢?最好的方法,早起。我們能夠早起,時間長了把「惰」就戒掉了。而驕傲呢?「莫如走路少坐轎」。他跟他的弟弟講到,一個人怎麼樣才能把「傲」除掉,少坐轎子,用現在的話來講少坐車多走路,因為坐轎子你很容易驕傲。為啥呢?坐上轎子你就有一種威風的感覺,一種頤指他人的感覺。曾國藩他把早起作為治惰的方式,把走路、不用僕人作為治傲的一個方式。這在今天跟我們十九大裡面的許多倡導非常吻合,我們要走群眾路線,要為人民謀福利,為民族謀復興,那麼我們就一定要「戒惰復勤,戒傲復謙」。

古人有一個對聯說:「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上有太和」,說一個人如果能勤奮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沒什麼難事了;如果一個人能忍的話,這個家就太和了。所以有人總結中華民族的品質,就把它概括為兩個字,一個「勤」,一個「忍」。「忍」其實是和平的代名詞,「勤」是奉獻的代名詞。就是說用奉獻和和平就可以基本上表達中華民族的品質。這樣的兩個品質對應在《周易》裡面的一句話就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自強不息」即是「勤」,也是「和平」。「厚德載物」側重於講和平,「自強不息」側重於講勤勞,這是中華民族美德的核心,人格的核心。

《弟子規》在「謹」這一部分,我們說弟子的人格成長是一個大樹的話,「孝」就是「根」,「悌」是「枝幹」,那麼藉助於「謹」和「信」這樣的分枝要完成,而在「謹」這一部分我們看到首先從早起晚睡講起。大家也許會說:郭文斌,你在前面的課程裡面講說要早睡,怎麼要晚睡了?《弟子規》裡面講的晚睡跟我們現代人的晚睡相比,已經是不算晚了。我們現在的晚是太晚了,《弟子規》意思說不要天一黑就睡覺,它在這裡著重的是講早起。但我個人也有體會,原來總覺得晚上寫東西容易出活,所以往往是晚上寫作,白天睡覺,時間久了就把身體搞壞了。

近年來我就有意識的調整,有時候三四點起,有時候五六點起,總之不睡懶覺了,我感覺確實身體比以前要好一些,更重要的是有一點我發現焦慮度降低了。這些年隨著我幫助一些焦慮症朋友,我發現焦慮症的患者有一個特點:晚上不睡覺。你會發現焦慮症這些患者你去看他的微信,看他的QQ,他在深夜還在活動,這一般是個特點。就是說要幫助焦慮症,從焦慮和抑鬱中走出來有一個方法,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讓他多曬太陽,就是能早睡早起,慢慢的焦慮就會大大緩解。但是一般人很難改過來,你會發現稍稍好一些,他又開始熬夜了。也許有些朋友說我這工作需要熬夜,工作熬夜和在那裡耗時間,不是一個概念。我們在前面講了工作的熬夜用的是正念,耗時間的熬夜用的是一種也不敢說邪念,但至少是負能量的。

主持人:

上一節郭文斌先生帶我們開始了《弟子規》第三部分「謹」的學習之旅。那麼「謹」是什麼意思呢?《弟子規》想通過「謹」這一章節告訴我們什麼呢?郭文斌先生首先通過解釋「謹」的字形字義告訴我們:「謹」是一個人的嚴謹力訓練,是非常重要的生命力保持性內容。「謹」這一章所說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小細節,但千萬別忽視了這些小事情、小細節,所謂「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一切良好的行為習慣,都是在日常小事當中養成的,這是成大事業者共有的品質。

接著郭文斌先生以曾國藩為例,告訴我們「朝起早,夜眠遲」的關鍵是要克服惰性。「朝起早,夜眠遲」是日常生活小事,然而能做到的人並不多。因此「謹」的修養重點要在行動力和持久力上下功夫。而要保持行動力、持久力熱情,就要在敬畏感上做文章。古人說「誠於中,形於外」,生活當中的細小行為都是內心思想的折射,如果心裡一放鬆,放縱自己,行為就一定失謹。古代有不少智者之所以能透過現象和局部看到本質和整體,甚至預知未來,正是來自這種誠和敬,這就是《中庸》講的「至誠如神」。

郭文斌: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在這裡它一開篇用對我們對時間的珍重,一下子把「謹」帶向一種時空坐標軸的時間線,讓我們對生命產生一種警惕。為什麼呢?你看在後面,它接著追了一句,「老易至,惜此時」。那麼真的「老易至」嗎?也許許多小朋友說我還很年輕。是,如果把人生放到一萬年裡面,這一百年真的是白駒過隙,我當年打死也不會相信,我這現在一晃已經是天命之年。我現在查資料,我查一些名人的詞條的時候,我第一個去看他活了多少歲,我對時間,我對他的壽命有一種特別的敏感。我查到的相當多的人,幾乎一半的人,真的都是五六十歲就告別了人世。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候,我就特別緊迫,我常常跟我太太講,我說我把我的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過。你細細想,當一個人把他的每一天當最後一天過的時候,他還有什麼事看不開呢?還有什麼事放不下呢?他還有什麼從心上拿不掉呢?他就會選擇最重要的事情來做,哪一個事情最重要,從夢中醒來;同時讓我們的親朋好友,讓跟我們有緣分的人也從夢中醒來。

主持人:

在本堂課里郭文斌先生以其獨特的視角,生動地解讀了《弟子規》第三部分「謹」的開篇「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並以晚清名臣曾國藩為例,告訴我們這句訓喻是克服惰性的必修功課。

在下一堂課里,郭文斌先生繼續就「謹」部分之「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等訓喻開導我們如何珍惜生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人孜孜以求的君子之道,其中「修身」要求我們內外兼修。古人所謂「誠於中,形於外」,就是要求我們要知行相合,表里如一。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注重諸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等生活細節。把對生命的保潔、保健,上升到敬畏層面,只有如此,才能讓良好的生活衛生和健康的作息習慣成為自覺,為最終成為修齊治平的國之棟樑打下身體素養的基礎。

好,這一堂課我就給大家先分享到這裡,我們下一堂課接著分享《弟子規》「謹」的部分。再見。

本文節選自《郭文斌解讀<弟子規>》

- END -

文章版權屬於作者,文中觀點不代表發布方,僅供參考。

閱讀原文誠敬儒文化微商城,學習中華文化,經營幸福人生!

點擊"在看"日行一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