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廣西象州豪傑輩出,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大名鼎鼎的慕王譚紹光、偕王譚體元等就是象州人,他們驍勇善戰,令清軍聞風喪膽。譚紹光,鎮守蘇州,多次擊敗淮軍、洋槍隊、英法聯軍,可惜被叛徒殺死。偕王譚體元,因叛徒黃十四出賣軍情,偕王在戰鬥中負傷,縱馬跳下山崖。結果,譚體元沒死,被降將黃少春俘虜,送往廣州凌遲處死。
與慕王譚紹光、偕王譚體元等人相比,這位象州籍的太平軍悍將譚應芝名氣就沒那麼大了,但也不是泛泛之輩。譚應芝,樂王千歲,曾擊敗左宗棠麾下大將劉樹元,卻被清軍誤以為陣亡沙場。誰知,湖州保衛戰時,譚應芝依然活躍在最前線,與湘軍激烈廝殺。
譚應芝,廣西象州人,慕王譚紹光哥哥,早年參加金田起義,從廣西一路殺到天京。與弟弟譚紹光相比,譚應芝名氣小得多,地位也很一般。原因很簡單,譚紹光是李秀成女婿,兼麾下第二猛將;第一猛將則是陳坤書,後逃離蘇州去常州發展,被洪秀全冊封為護王千歲。
影視劇中,譚紹光還迎娶了史上第一位女狀元傅善祥,更是讓後世所熟知。當然了,譚紹光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堅守蘇州,拒絕投降,結果被叛徒郜永寬等人刺死,首級送給淮軍。江蘇巡撫李鴻章害怕城內太平軍「詐降」,下令屠殺4萬餘人,是為「蘇州殺降」事件。
「蘇州殺降」,被後人拍攝成影視劇,譚紹光名氣更是暴漲。弟弟功成名就,作為哥哥的譚應芝也沾了不少光。《天國志》記載:「其弟紹光漸貴重,乃隨其隊,為之襄理。」
譚紹光嶄露頭角,始於湖州之戰。1862年初,李秀成派譚紹光、黃文金攻打湖州,活捉團練首領趙景賢,斬殺清軍數千人。此戰,譚應芝追隨,他在攻取南門戰鬥中表現勇猛,給李秀成留下深刻的印象。攻克湖州後,譚紹光繼續率兵東征江浙,譚應芝則率部鎮守湖州,與黃文金合作。
「聖庫制度」被崩潰後,太平天國有一個不成文規定:率先攻取城池的部隊,可以占據城內府庫,任由自己支配。湖州之戰,功勞最大的是譚紹光,也是譚紹光部下最先殺入城內,故而占據著湖州府庫。史載:「湖州之克,慕王功多,故應芝據有倉廩,度支壹奉蘇州號令。」
譚紹光離開湖州,譚應芝控制城內財物,卻沒有分給黃文金,彼此之間矛盾非常尖銳。原因很簡單,太平軍後期如同「軍閥」,錢糧就是他們的生命,豈能輕易給別人呢?
沒有得到錢糧,黃文金非常惱火,經常縱容士兵去「打先鋒」,也就是向湖州城內的富商下手,讓他們繳納糧食、金銀,抗拒者殺無赦。黃文金,金田起義元勛,率六千兵馬參加起義,不但資格老,貢獻值也大。譚應芝,太平軍後起之秀,黃文金自然不放在眼裡。
黃文金縱容士兵劫掠,譚應芝也不敢阻止,「以兵多而飢,乃縱麾下剽掠四境,號打太平先鋒,應芝不能制。」太平軍內訌嚴重,這就便宜了清軍,給對手可乘之機。1862年,左宗棠派遣湘軍攻打湖州,並聯手「常捷軍」行動,給太平軍造成巨大壓力。
湘軍、「常捷軍」聯合進攻,黃文金、譚應芝停止「內鬥」。譚應芝主動出擊,引誘湘軍追擊,黃文金則事先埋伏精銳,當湘軍進入伏擊圈後發起猛攻,湘軍被打死數百人,狼狽而逃。湘軍戰敗,「常捷軍」也不想賣命,直接返回上海。
湖州之戰,左宗棠只是試探性進攻而已,並非投入主力會戰。此時,左宗棠主要作戰目標是攻取杭州、餘杭,與陳炳文、汪海洋等人對抗;湘軍悍將蔣益澧、劉典、王德榜、黃少春等猛人都在杭州前線,故而黃文金、譚應芝可以輕易擊退清軍攻勢。
1864年4月,陳炳文、汪海洋率兵撤離杭州、餘杭,左宗棠得以集中兵力攻取湖州,黃文金、譚應芝遇到了麻煩。此時,天京城內糧草斷絕,危機重重,洪秀全屢次下詔「勤王」,讓他們回京作戰。但是,城內沒糧食,湘軍又重點進攻湖州,黃文金、譚應芝自顧不暇,沒有回京勤王。
總兵劉樹元、何培章等率湘軍攻打湖州,連破太平軍城外營壘,準備殺到湖州城下。路過長生橋時,譚應芝率伏兵出擊,對湘軍發起突然進攻,劉樹元沒料到太平軍會來這一招,不由大吃一驚。
太平軍洋槍齊射,湘軍猝不及防,陣腳大亂,被打死不少。接著,黃文金、譚應芝發起衝鋒,與湘軍短兵相接;太平軍人數眾多,湘軍不敵,劉樹元為保存所部實力,率軍潰逃。回到大營後,劉樹元為掩飾戰敗,給自己台階下,便上報說譚應芝被湘軍打死了。史載:「督隊戰諸城外長生橋,卻之,樹元等退歸,以樂王陣亡報聞。」
清軍「誤報」譚應芝陣亡沙場,實則不然,譚應芝繼續活躍在第一線。1864年7月,幼天王洪天貴福從天京突圍而出,黃文金、譚應芝等迎接幼主進入湖州,給了湘軍一大驚喜。湖州陷落後,譚應芝不知所終,「猶有見其督戰於吳漊者。七月,湖州陷,樂王不知所終。」也許是躲藏起來,保全性命,了卻餘生,回歸平淡,不再廝殺。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史》、《天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