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從優秀中獲得「愛」

2023-07-18     簡單心理

原標題:沒有人能從優秀中獲得「愛」

對於優秀,可能我們每個人都心存期待。但對於有些人來講, 對優秀的追逐,幾乎是強迫性的—— 他們可能覺得「不優秀就不配活」「做一個普通人是很可怕的」「只有優秀的人才能獲得愛」。

這個時候,優秀往往是和背後的某些創傷聯繫在一起的。

今天推薦一篇心理諮詢師王雪岩老師的文章,她和我們聊了聊: 如果對優秀的渴望更多是為了解決痛苦,那你很難從中獲得真正的滿足,以及愛。

01

當優秀成為一種防禦

和幾個朋友吃飯聊天,大家聚到一起,說來說去是離不開心理學名詞的。心理學圈子的好處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遇上幾個神仙樣的人物,那天在座的就有一位這樣的小姑娘。

小姑娘論外形,是屬於那種把男人女人都能迷倒一片的;論內涵,她在學術上的修養讓許多老一輩的先生們也會讚嘆,跟這樣一個討人喜歡的姑娘在一起,大家自然會說到她的優秀,說到對她的喜歡。

可是,她只是無奈的苦笑下搖搖頭,只說了句」如果優秀成了一種防禦......」她沒有再多說下去,大家也就沒再深談。行走在這個圈子裡,大家都知道防禦兩個字後面,有多少痛苦。

所謂防禦,是指防禦機制,百度詞條上的解釋是:「精神分析學派用語。個人在精神受干擾時用以避開干擾,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機制。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常在無意識狀態下使用『。

這個解釋容易把人看暈,其實就是,在一個成長的過程中,會遇上各種各樣難以應對的情緒,為了防止這些情緒把自己搞得太難受,於是就發展出了一些方式阻止自己體驗到那些情感,比如當一個孩子覺得不被父母所愛時,他可能會在內心做一些處理,讓自己感覺根本不需要父母,從而避免感受到父母不愛自己的絕望和恐懼。

說白了,就是用一種自己可以接受和應對的方式去阻止自己感受到不能接受的內容。所以,當優秀成為一種防禦的時候,優秀的背後,是有很多試圖迴避的痛苦的。

對於優秀,可能我們每個人都心存期待,但對於某些人來講,對優秀的追逐,就像上穿上了紅舞鞋,沒有辦法讓自己停下來。

在他的世界裡,不管自己已經取得了多麼大的成就,他都不能讓自己快樂,因為他的內心有個洞,只要那個洞存在,他讓自己感受到的,永遠是空虛是恐懼是對自己的不滿意。他害怕自己還不夠優秀,害怕因為不夠優秀而帶來的」危險」而這個危險是存在他自己內心的,所以不管他走到哪裡,這個危險都會跟著他,成為他逃不掉的影子。

於是他加倍努力,讓自己用優秀來抵擋這個些危險,可是他做不到,因為那些危險是他自己在內心幻化出來的,如果他自己不做出改變,這些危險在他的內心會無限制的膨脹,這又如何能抵擋得了呢?

《Modern Family》

02

這些」危險」是怎麼產生的?

1. 文化根基

首先,在我們的文化根基里,對優秀就有強烈的要求,一個人被接受和認可的途徑是功成名就,然後才能光宗耀祖,不管有多少人努力推廣」把孩子培養成普通而幸福的人」這樣的理念,即便是我們大家都知道,這是讓孩子幸福生活的重要渠道,但其實這些被大眾真正接受起來是有困難的, 在一個社會保障機制不夠健全的社會中,這些尤其困難。

因為真要做一個普通人的話,就意味著未來的生活可能沒有保障,除非你是含著銀匙出生的,根本不必考慮將來的生存、養老、醫療等等問題,否則的話不夠優秀,可能就意味著社會競爭失利,就要被淘汰出相對平穩的生活。

所以, 優秀,其實成為了自保的途徑,為了不可知和不可控的未來,不得不努力讓自己更優秀一些。

2. 父母的期望

其次,對於優秀的期待,可能來自父母的高期望值。有的父母會將自己未完成的人生目標轉嫁到孩子身上,自己沒有讀過名牌大學,就希望孩子能在學業上出人頭地;自己在工作上不得志,就期待孩子有一天可以有職有權,等等。

若孩子達不到父母期待的樣子,可能會使父母變得非常焦慮,這些焦慮自然會被孩子捕捉到,而孩子對父母強烈的依戀,會促使孩子非常效忠父母,為了讓父母滿意,孩子對自己的期待也就會變得越來越高。

3. 競爭

在大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可能會無意中捕捉到父母對於優秀的孩子會更好一些,於是, 兄弟姐妹之間為了競爭父母之愛,孩子也會讓自己努力優秀起來,從而保證自己獲得更多來自父母的肯定和接納。因為對於孩子來講,獲得足夠的父母之愛,是他可以安全生存下去的保障。

4. 挫敗性體驗

當一個孩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缺少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他就無法確定自己是被愛的被接納的,所以 需要藉助於外在的可見的內容來保證自己是有價值的,就對美麗啊,成功啊有更多的渴望,優秀也就成為他感受自己存在的重要方式。

而一個孩子對自己的解讀,來自他成長早期與母親的互動,當他在與媽媽共處的過程中,感受到媽媽是滿足自己的,於是他就會將自己感受為好的,被愛的孩子,媽媽就被他感受為好的媽媽。

當媽媽不能及時滿足和回應他時,他會感受到挫敗感,感受到媽媽是壞的,同時為了讓這個壞的感覺對自己沒有那麼強烈的傷害,他在內心也會做一些轉換,會將自己感受為不足夠好,所以媽媽才不能那麼好的滿足他。

所以,當一個孩子在成長中感受到太多挫敗性體驗時,他也會將自己感受為不夠好的。為了吸引媽媽,他可能會讓自己朝向優秀的方向做更多的努力,來抵禦他內心中那個」我不夠好就會被不好的對待」的恐懼。當然,這個不好的對待,並不一定是現實中媽媽真的沒有很好的對待他,而是他內心做了這樣的解讀。

Modern Family》

所以,對優秀的強烈期待背後,往往有斑斑的血淚歷史,這可能也是提倡將孩子培養成普通人的人群警醒之處吧。當優秀成為一種防禦,也就是一定要讓自己足夠優秀,來抵擋內心那些焦慮時,我們為了優秀而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

03

為了優秀付出的代價

對優秀有強烈的渴望的人,其實是很難認可自己接納自己的,為了抵擋內心對於平庸的恐懼,他們常常 動用一個處理機制,就是「分裂」—— 將自我分裂成好的和壞的兩部分,將壞的部分投射出去,於是就只留下了好的部分給自已。

這就是為什麼,有時我們跟一些很優秀的人在一起,會從他那裡感受到強烈的壓力,我們總是感覺自己是如此渺小和沒有能力。

其實我們這些感覺很可能並不是來自我們自己,而是接收到了面前這個人的投射,他將自己內心不想要的部分:沒有能力的,不成功的,壞的部分投射到我們身上,我們接收後就會感覺自己是如此不好,而面前的這個人是如此之好,而這正是他想要的感覺,他將壞給了別了,將好留給自己,從而保證自己可以感覺不那麼糟糕。

對於有這樣需要的人,他們往往會更願意跟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這就可以讓他在內心一直保有自己是優秀的感覺,但是一旦將他們跟更優秀的人放到一起,他們可能會非常恐懼,甚至崩潰,因為當他無法將壞投身出去的時候,他就不得不面對自己身上的不夠好,而這些不好,對他來講,可能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他們通常會遠離真正優秀的人,因為真正優秀而不是將優秀作為一個防禦的人,可能是拒絕接受他的投射的,那他所啟用的這些過程就會失效。

當然,真正優秀的人因為對自己有足夠多的接納,所以可能也恰是安於平凡的人,所以他投射出去的貶低性的部分不會擊中這些人,那他就不得不收回這些投射,如果這個過程他沒有被擊倒的話,他也可能會因此獲得成長,慢慢放棄對於不優秀的恐懼,從而更多的接納自己。

圖片來源:pexels

另外一些人的處理方式與上面這些不同,他們因為對自己有太多不夠優秀的恐懼,所以,他們會拚命的去接近他認為優秀的人,從而幫助自己感受自己也是非常優秀的。

所以,他們對於身邊人的態度也會非常不同,對於他認為優秀的人,他可能會有強烈的接近願望,但對於他認為不夠優秀的人,他可能會有很多的迴避,因為那可能代表了他自己內部不好的部分,他一直試圖扔掉的部分。

當他接受不夠優秀的人時,他內心的焦慮就會被喚醒,為了抵禦這些焦慮,他可能會在這些人面前表現出排斥的、高高在上的態度,從而引起周圍人對他的不滿,進而遠離他,其實,這才是他真正害怕的,他害怕的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而被拒絕,而他自身反應的結果,恰恰是被拒絕。

也有些人會將自己置於一個拯救者的位置上,他會對弱者產生真正的同情,並試圖努力幫助他們擺脫困境,但驅動他這樣做的真正動力,卻可能是來自他期待自己遠離虛弱,當他去拯救弱者時,象徵層面上,他可以將自己從虛弱里拯救出來。

當一個人將自己永遠放在拯救者的位置上時,他是疲憊的,因為他沒有機會也沒有勇氣去依賴其他人,所以,他的內心也註定是孤獨的。

而他的無法讓自己柔弱下來,可能會讓他的親密關係中缺少了彈性,一方面是他承擔了太多的責任,另一方面是他對於過度付出的抱怨,所以,這種狀況可能也會讓他非常難以面對。而在關係中的另一方,也會因為在他面前不斷感覺被削弱,而感覺非常不舒服。

當一個人不斷的要求自己優秀,從而抵禦虛弱感時,他也會對自己變得非常苛刻,會不斷要求自己處處完美,從而抵禦對失敗的恐懼,他們會不斷為自己安排難以完成的任務,當他們克服千難萬難,終於完成某個任務時,依然體驗不到成功的快樂,因為他們內心的不安全感,他們自我中否定自己的部分會跑出來挑剔他們。

所以,他 們不管怎麼樣都會對自己不滿意,就像他曾經感受過的重要客體對他的態度,因為他從來沒有確認過自己是被愛的,所以,他也沒能力愛自己,他更熟悉的是攻擊自己,否認自己,然後不斷試圖抓住更多的優秀。

Modern Family》

所以, 當優秀成為一種防禦時,我們就無從體驗成功的樂趣了,而淪為了成功的奴隸。要將自己從這樣的痛苦中解放出來,其實還是要回到一開始講到的話題: 讓自己成為普通人。

普通人的含義,並不是要讓自己平庸,而是讓自己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並與自己本來的樣子友好相處。而這,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其實在說的,是人格高度健康的一種狀態,一種高度自我接納的狀態,而人格的成長,又來自人生的早期。

生命的前六年,而最前面的三年,是至關重要的,這三年的時間,恰是與父母高濃度共處的三年。父母用三年的時間換取孩子一生的幸福,是一件多麼得要的事,所以,為了孩子,父母的學習成長,是比教育和管理孩子更重要的一件事。

合作諮詢師:王雪岩

編輯:寒冰

責編:kuma

封面圖來源:pexels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54a7fdd6b95f0888b9add37f2876d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