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女人最好命-在中國歷史中重新「發現」女性

2022-06-23     快推正能量

原標題:讀書女人最好命-在中國歷史中重新「發現」女性

從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到柔石 " 為奴隸的母親 ",經由 " 五四 " 作家們的反覆描述,人們對傳統中國女性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父權制下的受害者。美國漢學家高彥頤的《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一書,通過解讀明末清初江南才女們所寫的詩歌、書信、隨筆、戲劇以及她們男性親屬的作品,對這一臉譜化的女性形象提出了挑戰。一個個才女形象躍然紙上,詮釋了那個時代的 " 讀書女人最好命 "。

《閨塾師》的英文原版由美國史丹福大學出版社於 1994 年推出,是高彥頤上世紀 80 年代中期在該校提交的論文,也是第一本以英文著述明清之際中國婦女生活史的作品。經由劉東引進、李志生翻譯,江蘇人民出版社在 2005 年將其作為 "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 之一種出版發行。時隔多年,包括《閨塾師》在內的 5 部經典婦女史著作整體精裝亮相,以介紹給新一代讀者。上市 1 個月,熱銷 2.5 萬冊,印證了我們確切處在一個女性意識方興未艾的時代,也為今日面臨之種種性別議題提供著有益參照。

《牡丹亭》的女粉們

400 年前,戲曲大師湯顯祖所作的《牡丹亭》自誕生之日起,便一紙風行,家傳戶誦,尤其贏得了大批女性讀者的追捧。《紅樓夢》里有一出 "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 ",是寫《牡丹亭》對黛玉的影響:讓黛玉更加確信韶光易逝、歲月無情,從而加重了她的感傷,讓她本就弱不禁風的身體更加衰弱。

明代才女馮小青則是現實中《牡丹亭》的痴心粉絲。這位幽居在西湖邊的不幸的妾,視杜麗娘為自我的化身,留下一首著名的讀《牡丹亭》的絕句:" 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先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痴於我,豈獨傷心是小青!" 在她死後,男作家們紛紛創作關於她的傳記和劇作,使她成為了杜麗娘那樣的 " 女主人公 "。

而最典型的《牡丹亭》痴心女粉,要數杭州人吳人的三位夫人了。三位才女在不同時期嫁給了同一個男人吳人,接力書寫了 "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出版的女性文學批評著作 "《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

吳人的第一任妻子陳同開創了 " 三婦評《牡丹亭》項目 ",她校對整理了此劇的 12 個不同版本,並在一個權威版本的頁邊草寫評論。也可能這樣的閱讀太損害健康,未等到出嫁,這位才女就早夭了,寫有評註的那部《牡丹亭》被其乳母作為紀念物,帶到了吳人家裡。吳人迎娶的第二任妻子談則,跟陳同一樣也用大量精力評註《牡丹亭》,不幸的是,三年後,談則也身亡。又十年,吳人第三次結婚,續娶的妻子錢宜同樣是《牡丹亭》的愛好者,她喜歡兩位 " 姐姐 " 的評論,說服丈夫以三婦的名義,刊印有她們評論的《牡丹亭》,並變賣珠寶資助出版。

高彥頤考察時代背景指出,隨著晚明江南地區貨幣經濟、城市文化的興盛,出版活動日益活躍,書籍印刷數量劇增而價格下降,導致非傳統精英讀者,如中下層文人、商人以及閨秀都有機會擁有書籍,形成了大眾閱讀的群體。一些女讀者,開始意識到她們與男讀者鑑賞觀點有異,因而努力發展自己對文學的品位和評點,女性作家、藝術家應運而生,譬如大量明清時期的女性都曾寫過《牡丹亭》的評論。

儘管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有著名才女,如漢儒班昭、唐代詩人薛濤、宋代詩人李清照和朱淑真、元代畫家兼書法家管道升 …… 不過她們巨大的聲名,恰恰說明她們在所處時代只是孤單的個例。而在明末清初江南的每個城市、每一代人中,都有寫作、出版和評論作品的婦女,這標示著一個過去不曾有過的女性閱讀和批評群體的誕生。

僭入公共領域的 " 女中丈夫 除了在閨閣之中閱讀、寫作,明末清初還出現了一批新職業女性,比如 " 女史、女士、女丈夫 ",也就是 " 女性史學家、參與仕途的女性和有男子才幹的女性 ",她們打破 " 男主外、女主內 " 的性別規範,像男性一樣出入公共領域。 閨塾師 ",即女教師,是當時最具規模的流動性職業女性群體。她們活躍在江南富庶地區,為上流家庭的女孩教授儒學、詩歌和繪畫技巧,報酬頗為豐厚。她們大多出身書香門第,由於家道中落,被迫謀職,有的甚至能代替丈夫養家餬口。

浙江嘉興的黃媛介就是這樣一位奇女子。她出身大族,在書畫、詩文方面都有極深的造詣。她在婚後旅居西子湖畔,和當時一流的文人、藝術家、名妓有著密切交往,也經常接受貴族家庭邀請,擔任閨秀的老師。她和丈夫的夫妻關係徹底顛倒了,丈夫楊世功負責操持家務、準備紙墨,作為妻子的黃媛介則背上家什、巡遊教書。黃媛介的畫作一改女性創作的閨閣之氣,個性強烈、清麗洒脫,具有謝道韞 " 林下之風 "。當時許多名士,如毛奇齡、熊文舉等都曾為她題跋作傳,這位女性以一己之力實現了財富自由。

一些女性作家、藝術家憑藉不凡的文才、崇高的品性,成為可與時代最傑出的男性比肩的女中豪傑。紹興的王端淑精於漢賦和繪畫,在父親殉國後,她為忠明烈士創作了大量傳記作品。她公開表明自己的政治信念,拒絕清廷召她入宮教導妃嬪的肥差,其人品與才華贏得了浙江文人組織 " 同秋社盟弟 " 的認可。" 秦淮八艷 " 之一的柳如是,常年輾轉於江浙之間,和復社、幾社、東林黨人交往,身穿男裝縱談時勢。明亡後,柳如是勸丈夫錢謙益一道就義赴死。她還鼓勵錢謙益與尚在抵抗的鄭成功、張煌言等人聯繫,盡全力資助並慰勞抗清義軍。

高彥頤指出,女性視野和能力的局限,源於封建禮教對其思想和身體的雙重束縛,這種禮教枷鎖因為明末清初經濟文化的發展變化獲得鬆動。更多婦女接受文字教育,社會風氣使得男性文人開始接受並進而鼓勵婦女識字作文,在婚姻市場上,有才華的女性更有競爭力,文藝修養成為上層家庭女性婚前教育的重要部分。社會對女性的審美和評價機制也發生了變化,由 " 三從四德 " 朝著 " 德、美、才 " 三方面轉變,女性詩人、作家、藝術家在地方史志中,像孝女、貞婦一樣被記載、傳誦,成為一種地方資源和公共榮譽的象徵。而像黃媛介、王端淑這樣衝破重重阻礙走進公共視野的女性,則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性別角色和社會身份。

女性情誼和女性結社

明末清初江南的 " 才女文化 ",還通過結社具有了正式或非正式的組織形式。

高彥頤將當時的女性社團分為三類:一種是 " 家居式 ",像《紅樓夢》里的海棠詩社一樣,所有成員都是親屬,這以吳江沈宜修主導的家族社團最具代表性。沈宜修是文學家沈璟侄女、文學家葉紹袁之妻,其三男五女均有文采。葉小紈、葉小鸞文名更盛,詩論家葉燮為其幼子。一種是 " 社交式 ",其活動不局限在家族之內,常有鄰居或遠方朋友來訪。比如由著名詞人商景蘭領導的社團里,黃媛介、王端淑這些家外的朋友非常活躍,經常往來唱和。還有一種 " 公共式 " 社團,由具有較高文學聲望和社會知名度的成員組成,如 " 蕉園七子 "" 吳中十子 " 等。蕉園詩人最喜愛的消遣,是在景色優美的西湖遊船上舉行詩會。作為親屬、鄰居、同門或是氣味相投的作家,才女們聚在一起談詩論詞、結集出版,和男性詩社一較高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父權社會統轄之下,女性聲音受到推崇的同時,女性的才華也會受到懷疑。有人懷疑馮小青的詩可能被男性潤色過,三婦合評《牡丹亭》被傳可能出自丈夫吳人之手。像黃媛介這樣僭入公共領域的女性先驅,她的 " 良家身份 " 亦會遭到詆毀,當吳偉業、錢謙益等為其辯護時,也是強調其儒家女的身份和對家庭的忠誠。相較之下,商景蘭等最受尊敬的這一類女作家,其無可置疑的社會地位則根植於她們所處的階層、節婦的身份以及高壽。作為明兵部尚書商周祚長女、抗清名臣祁彪佳之妻,商景蘭在丈夫死後孀居多年,活到了七十多歲,這一切使得她能夠從容自如地進行社交。 封建社會全是祥林嫂嗎?" 這是《閨塾師》開篇提出的問題。高彥頤的研究讓我們看到,江南閨秀遠不是受壓和無聲的,她們在男性支配的儒家體系中創造了一種豐富多彩的文化生存方式。雖然她們依然被排斥在科考制度之外,但用 " 壓迫 " 和 " 迫害 " 去形容她們的處境顯然並不恰當。閨秀也好,名妓也罷,她們本身就是儒家社會的一分子,也是儒家文化的產物。她們是在體制之內,靈活運用既有的資源,為自己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她們不是儒家文化權力的受害者,而是這一權力的既得利益者。

高彥頤希望改寫 " 五四 " 以來形成的婦女史觀,即 " 女性全是受害者 " 這樣一種歷史—— " 受父權壓迫的女性,成了舊中國落後的一個縮影,成了當時遭受屈辱的根源。受壓迫的封建女性形象,被賦予了如此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以致最終變成了一個無可置疑的歷史真理。" 遺憾在於,她用於建構的明清女性歷史的材料主要集中於上層女性的記載。傳統中國女性誠然不全是 " 受害者 ",但上層女性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當時普遍的女性生存狀態仍值得推敲。高彥頤研究的意義在於,糾正了男性視野中的歷史研究偏差,讓我們聽到那些被遮蔽的女性聲音,正如著名漢學家伊沛霞所言:" 在我們努力思考女人在哪裡以後,中國歷史和文化看起來就不一樣了。連結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精選版 " 女性系列 經濟獨立對女性來說有多重要?

伴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宋代女性的法律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突出表現在女性對家庭財產的所有權與支配地位,極大地提高了女性的家庭和社會地位。美國著名漢學家、歷史學家伊沛霞撰著的《內闈:宋代婦女的婚姻和生活》勾勒出宋代女性真實的婚姻家庭生活,展示了一幅內容異常豐富的宋代女性生活圖景:內外之別,祭祀慶典,安排婚嫁,侍奉公婆,養育後代,內闈爭寵,守節再嫁 …… 在那個紛繁複雜、充滿變化的時代,當時女性的選擇和才智在我們面前一一顯現。

女性真的了解自己的身體嗎?

纏足源於中古時期中國的宮廷舞蹈,並逐漸蔓延到士紳家族、青樓、女傭和農家。纏足是女性自主自願的選擇,還是男性或社會力量的強迫所致?高彥頤的另一部著作《纏足:" 金蓮崇拜 " 盛極而衰的演變》展現了一部震撼人心的千年纏足史。傳統的觀點總是強調纏足是父權壓迫的特質,而忽視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纏足婦女本身的動機、誘因。作者用客觀中立、不動聲色的分析駁斥了許多迷思和錯誤認知。

為什麼貞操會和女性掛鉤?

明清時期,數以千計的年輕女子抗拒父母的權威,一生忠貞於她們的未婚夫,很多女子以寡婦的身份終其一生,有的為未婚夫自殺殉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歷史系教授盧葦菁所著的《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象》細緻入微地展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末期 " 貞女 " 這個被極度塑造的人群形象,探索貞女的心理、情感、理想和生活歷程,為了解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歷史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 風月 " 為什麼既愉悅又危險?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校區歷史系教授賀蕭所著的《危險的愉悅:20 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大膽地對 20 世紀上海娼妓業進行了復原與想像性重構,將處於失語狀態的娼妓重新置於各種歷史情境之中,呈現出人們如何通過 " 性 " 這個媒介展開有關政治權力、文化轉型、國民性和文化歸依感等問題的討論。《危險的愉悅》獲得美國歷史學會瓊 · 凱利婦女史著作紀念獎,這是美國歷史學會首次將此獎項授予寫美國以外地區婦女歷史的作品。

現代快報 + 記者 陳曦

(編輯 張宇)

文章來源於:現代快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441a20b0a593308fb7eada14c56b1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