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號法律顧問:李小亮律師(前記者),免費為讀者提供法律諮詢。
點擊關注
授權自
zhihu.com/question/21091822/answer/1650127806
01
公元前 6 世紀,釋迦牟尼初創佛教的時候,他給僧團定下的規矩是,常遊方,不定居。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僧侶們不僅定居了下來,還把定居確立為基本制度,所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就是這麼來的。
和尚出身的朱元璋當上中國皇帝之後,更是嚴厲打擊遊方僧侶,強制推行定居制度。
然而,從遊方到定居的轉變,並不是佛陀入滅後才出現的離經叛道。
反而是佛本人在世時發起的妥協。
成道後第十四年,常年遊方的佛陀第一次在舍衛城度過雨季,他把僧侶們召集到一起,對他們說:
從今已去,聽諸比丘三月夏安居。
所謂夏安居,指的就是每年雨季僧侶們可以停止遊方,定居修行三個月。
而夏安居是漢文翻譯的結果,在印度語言當中,這個詞原本的意思就是「雨季」。
其實,雨季安居的做法並不是佛教的首創。
在佛教之前,印度各派修行者基本都在雨季安居。
按照佛教經典《四分律》的記載,釋門子弟在雨季堅持遊方的做法遭到了外道的集體嘲笑。
經歷了十四年的倔強之後,佛終於妥協了,決定「聽諸比丘三月夏安居」了。
這個故事說明,在南亞的雨季面前,連佛法都得低頭。
南亞和東南亞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區,這種氣候的最大特點,就是天氣炎熱、雨季漫長。
在古代,每當雨季到來,大水就會淹沒橋樑、沖毀道路,江河漫流、蟲蛇四起。
在這種惡劣的環境當中,就算是苦行僧都出不了遠門。
02
那麼,依賴信使、稅吏、軍隊施行統治的古代國家不也是如此嗎?
觀察 17-19 世紀的緬甸軍事帝國,你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緬軍發起行動的時間,集中在每年的 11 月到 1 月。
因為其它的月份要麼是雨季,要麼就太熱。
直到現代,緬軍每年進剿克倫族武裝的行動基本還是集中在這幾個月份。
20 世紀 50 年代,在北越交鋒的法國殖民軍和越盟部隊還會因為大雨推遲交戰,這也是歷史慣性的結果。
雨季周期性阻斷交通通信,對熱帶季風地區古代國家的建構有決定性影響。
我們可以把古代南亞和東南亞國家想像成許多氣球,它們的權力規模每年都在發生周期性變化。
雨季到來,這些氣球就開始泄氣,政令不出首都周邊。
雨季一過去,氣球們就開始膨脹。
但是,這些氣球的大小並不只由季節變化決定,它們還受到許多其它周期的支配。
例如決定商旅活動的海上季風周期、水稻播種與收穫的農業生產周期、統治者的壽命周期、人口增長的周期、災荒的周期......
這些或長或短的周期都在不斷影響國家的權力規模。
在亞洲熱帶季風區這個房間當中,大大小小的氣球各自收縮、膨脹,它們時而碰在一起,時而在彼此之間留出巨大的空隙。
有的氣球突然爆炸,有的突然萎縮,還有新的氣球在縫隙之間不斷產生。
氣球與氣球之間,主要是由山地、森林、沼澤、海洋構成的巨大真空。
山地占據了東南亞的中北部、印度的中南部,構成了熱帶季風亞洲的內陸邊疆。
學者們給東南亞山地起名「佐米亞」(Zomia),稱為「世界無國家者的最後堡壘」,與此同時,古代東南亞 75% 的土地都被熱帶雨林覆蓋。
印度東部的山脈和森林幾乎把古代恆河流域和南印度隔絕成了兩個世界,所有帝國在這裡都只能建立暫時的統治,孔雀王朝和莫臥兒帝國都不例外。
在這種環境當中,權力真空是絕對的,統治是相對的。
佛陀時代印度北方黒色磨研土器的分布地點,體現了北印度各邦的影響力極限。德干半島中南部的山區-森林以及西部拉賈斯坦地區的沙漠製造出了巨大的權力真空。
為了描述和研究這種複雜的政治體系,歷史學家們創造了兩個名詞。
第一個名詞是薩曼塔體系(Samanta System),適用於古典時代的印度。
第二個名詞是曼陀羅體系(Mandala System),適用於前殖民時代的東南亞。
南亞和東南亞這兩個地區加起來,恰好就是亞洲的熱帶季風地區。
在中文資料當中,對薩曼塔體系的介紹很少,對曼陀羅體系的介紹稍多。
這倆名詞是近義詞,我們可以合併起來解釋。
03
在薩曼塔體系和曼陀羅體系當中,大的王國就是一個「薩曼塔」或者「曼陀羅」。
在這些國家的核心區域之外,周邊地區是一些大小不等的屬國或番邦,這些小的政體向王國稱臣納貢,但也保留了相當大的自主權。
國王對它們的影響力深淺不一,而且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動態變化。
總的來說,王國的影響力從核心到周邊呈現遞減趨勢。
此外,小的王國本身也可以構成一個次級「薩曼塔」或者「曼陀羅」。
任何一個政體都可能同時處於兩個甚至多個「薩曼塔」或者「曼陀羅」當中,多個大型政體的影響力可能相互抵消,也可能激烈碰撞。
在曼陀羅內外,小型政體的決策空間也很大,是否納貢、納貢多少、是否拖延、拖延多久、單方納貢還是多方納貢,都是各方影響力動態變化的結果。
小型政體可能拓展成為大型曼陀羅,大型曼陀羅也可能萎縮成小型政體......
在模型當中,這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不斷伸縮的圓圈套在一起,外觀類似曼陀羅壇城。
這就是薩曼塔和曼陀羅體系的概念來源。
薩曼塔/曼陀羅體系示意圖
在薩曼塔和曼陀羅體系這兩個模型當中,南亞和東南亞歷史上很多政權的運作模式,以及它們的極速膨脹或驟然崩潰就沒那麼難以理解了。
南亞的孔雀王朝、百乘王朝、笈多王朝、戒日帝國、朱羅-遮婁其帝國、波羅提訶羅王朝、維查耶納伽爾王國,
東南亞的室利佛逝、滿者伯夷、高棉、阿瓦、東吁王朝、南掌王國、馬六甲王國,
都是具有濃厚「薩曼塔」或「曼陀羅」色彩的政權。
受制於氣候、地形、觀念、社會形態,它們不是中央集權帝國,也無法成為中央集權帝國。
從表面來看,這些帝國在極盛時期可以覆蓋很大的地域範圍,崩潰的速度也令人匪夷所思。
大的「薩曼塔」或「曼陀羅」破裂之後,眾多小政權像煙花一樣釋放出來,體系邊緣出現巨大的真空。
而「薩曼塔」和「曼陀羅」非常有迷惑性的一點是,如果後世不能理解這些體系內部的複雜性和邊界的伸縮性,就很容易誇大它們的權力規模。
因為統治者們的權力象徵物可以流傳得很遠,關於政治邊界的記載可以很誇張,但這並不意味著「帝國」建立了穩固的權力。
例如,孔雀王朝的碑銘樹立在阿富汗,但這塊碑銘的「魔力」可能是周期性的,比如在膘肥馬壯的旱季才被「激活」,一到雨季就不幸「失靈」。
再比如,《爪哇史頌》記載的滿者伯夷帝國疆域,實際上從來沒有兌現過,但是在 20 世紀以蘇加諾為代表的印度尼西亞民族主義者眼中,這段記載卻是實實在在的「自古以來」。
現代人繪製的滿者伯夷地圖。這張圖片試圖通過顏色深淺表達國家影響力的強弱,用色塊和邊界表示政治疆域是一種相當現代的做法。其實,類似「等溫線」的同心圓或許能夠更好地表現曼陀羅國家的特點。
04
相較而言,東南亞的曼陀羅體系比南亞的薩曼塔體系更加廣泛、持久。
原因一是在於伊斯蘭教更早進入印度,影響了當地的政治格局;二是在於古代印度的人口比東南亞稠密得多。
19 世紀之前,東南亞是個人口相當匱乏的地區。
由於地廣人稀,古代東南亞國家的權力規模更小,未開發的叢林沼澤更繁盛,曼陀羅模型的解釋力也就更強。
反觀中世紀的印度,由於人口足夠稠密,薩曼塔模型已經不好用了。
南亞和東南亞的這種差異可以從 17 世紀兩位統治者之間的通信里看出來。
當時,南印度戈爾康達王國的蘇丹寫信給暹羅(今泰國)國王說:「我承認你的國土比我廣大,但我統治的是人,而你統治的是叢林和蚊子。」
古代東南亞的政治觀念直接體現在當地人的語言里,比如在泰語當中,「城市」和「國家」是一個詞,因為古代東南亞的「國家」就是以中心城市為基準的。
這種國家觀念直到 19 世紀,才被殖民者強行改變。
例如暹羅統治者們專門學習了歐洲人的「邊界」觀念,拉瑪五世還任命一位親王負責按照西方規範重新繪製本國地圖。
當代歷史學家安東尼.里德把東南亞地區的歷史特點總結為三點:
一是氣候、地質複雜的自然環境。
二是女性地位突出的性別模式。
三是較弱的國家建構。
其中第三點,較弱的國家建構,直到現代還有明顯影響。
里德認為,今日東南亞地區 11 個國家當中 5 個得以維持君主政體,多個國家曾出現長期軍人執政,就是對弱國家現實的一種適應。
至於古代,在「薩曼塔」或者「曼陀羅」體系當中,現代意義上的「帝國」既沒有現實基礎,也沒有觀念基礎。
這種歷史是氣候地理影響與人類社會活動的共同產物。
傳說釋迦牟尼誕生之後,在喜馬拉雅山上修行的仙人阿私陀前來為太子看相,預言說此子若出家便能成佛,若在家,必為轉輪聖王。
那麼,倘若悉達多太子當真繼承了父親的王位,他能從年年必至的雨季里突圍,砸碎綿延無盡的曼陀羅圓環,統一四大部洲,把熱帶季風亞洲整合成一個空前絕後的大帝國嗎?
舍衛城的那個雨天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今日推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