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廠消亡史:一座城逝去的青春

2022-05-23     成都同城會

原標題:成都工廠消亡史:一座城逝去的青春

成都過去60多年,就是一部工廠消亡史。

時鐘撥回1968年,東二環外還是一片農田。

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號碼上三線的時代號召在全國吹響。天南地北的人打起背包,登上來蓉的火車,工業發展的火苗隨即在這片寂靜的土地點燃。

一座座煙囪拔地而起,黑色的濃煙滾滾升騰。幾十年間,無數工人用青春與汗水在此建起工廠。成都輝煌的工業時代,由此開啟。

即使,今天這些煙囪已經倒下,但關於三線建設的記憶,依然在無數親歷者心中熠熠生輝。

『那個工廠的輝煌時代』

二十四城芙蓉花,錦官自昔稱繁華。

這是賈樟柯關於《二十四城記》的概述,這部影片講述了420廠兩代人的歷史。

這裡曾經是西南地區最大的軍工企業之一,主要生產飛機發動機,420是他們的秘密代號。

68年,近4000人從瀋陽出發,浩浩蕩蕩來到成都,開始在東門建立起秘密的420廠。當時的口號是「100天,建成一個420廠。」

最輝煌時,420廠擁有2萬工人,加上家屬就有10萬人。當時的雙橋子基本都是廠子的天下,跨過二環路就是工廠宿舍。

以420廠為肇始,隨後在成都東門上建起的31萬平方米密集工業和生活區,拉開了成都工業進程的序幕。

成都無縫鋼管廠

1958年10月19日,成都無縫鋼廠開始修建。這座三萬人的國營單位,加上家屬,將近十餘萬人生活於此。

這些人大多是來自遼寧、哈爾濱,他們被組織從鞍鋼調到成都,直到今天,他們都再也沒有回到過故鄉。

曾經的成都無縫鋼管廠有六個生活區,鋼一區到鋼五區位於雙橋子、萬年場片區,鋼六區在十陵。

那時, 天安門廣場的不鏽鋼管旗杆就是鋼管廠生產的,一直沿用至今。電影演員岳紅和劉曉慶,還曾在鋼管廠當過臨時車工。

紅光電子管廠106信箱

俗話說「北有首鋼,南有紅光」。與首鋼齊名的紅光電子管廠,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榮光。

紅光電子廠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支黑白顯像管和第一支投影顯像管。

除了紅光、還有國光、亞光、燈具廠……這些還只是前蘇聯援建我國156個大型工業、國防項目中的一小部分。

82信箱

當年,82信箱對外又稱宏明無線電器材廠,主要生產電阻電容元件。

主廠區在今天成華區SM廣場一帶,產出的產品曾出現在當時的中國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飛彈「東風3號」等軍備上

川齒

相比於主城區的工廠,遠在雙流的很多工廠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就更加陌生了。

上世紀60年代,天津內燃機齒輪廠的部分幹部職工及家屬200多人帶著設備來到牧馬山,與原成都拖拉機廠的幹部職工一同組建了四川齒輪廠。

1983年,川齒廠與岷江齒輪廠的兩廠合併,引進了國外生產線,那是齒輪廠的巔峰時代。

除了這些,成都的工廠還有白藥廠、川棉廠、401廠、國光廠、亞光廠 ...

『 有一種驕傲,叫我是廠里的

在很長時間裡,工廠就像是一個個獨立的王國。廠房、辦公樓、宿舍樓、食堂、校舍、醫院等一應俱全。

工人和家屬們享受著特殊的待遇,也做出了那個時代特殊的犧牲與貢獻。

星光球

星光球場,是在職工大院裡長大的孩子心目中,所有美好童年記憶的集合。

球場是建於工廠最鼎盛的時期,當年也是我們這孩子眼中無比雄偉的建築。

晚上燈光亮起時球場上方仿佛升起一層薄霧,我最喜歡和夥伴們吃著廠冰糕,在裡面的台階上上下下的跑著。

子弟

當時成都工廠的娃兒就讀的是子弟校小學,人情淳樸溫暖,家長間幾乎都認識。

福利:工廠的職工福利那是地方沒法比的,一個字,發。過年過節家家戶戶除了買些小菜佐料,其他的雞鴨魚肉就不用操心,全部按人頭排隊領取。

房子是單位分配製,鋼管廠是成都市第一家用天然氣的工廠。70年代成都天然氣改革,82信箱的人是成都最早用上天然氣的片區。

工資:82信箱的待遇是成都最好的。一線工人每個月有30斤糧票,坐辦公室的幹部每月有26斤。

婚嫁

那時候,嫁給信箱人是很多女娃娃的夢想。畢竟在當時成都平均工資180的情況下,工廠每個月就能拿200多,一個人就能養活一家子。

如今,記憶中的球場與食堂早已被拆除,即便再次回到那片熟悉的街區,也再找不到曾經的玩伴。

郝雲在《回到那一天》里唱到:」 可惜變換了時代,再也回不到那一天。

可不可以回到那一天,讓我們被媽媽牽著手,去廠子的公共浴池洗澡。可不可以回到某一天,煙囪濃煙滾滾,車間熱火朝天,大人們滿是笑顏。

可不可以回到那一天,哪怕只有一天就好。

『時代浪潮里,不可逆轉的衝擊』

「你是當工人的?真是好啊!」

這句讚美的話,仿佛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一句嘲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國際形勢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成都大批的軍工企業面臨著倒閉與重組。

破產與倒閉的陰雲籠罩在每一個人的頭頂,工廠再也不再人人嚮往的去處。

那時候,大家聽得最多的兩個字就是:下崗。

隨後的幾年,成都的工廠們,悉數退出歷史舞台,幾十萬人的生活不可逆轉地發生著變化。

記得有個新聞片段里,一位退休的老工程師噙著眼淚講鋼管廠那兩根被爆破的煙囪:在有的人眼裡啊,他是成長的記憶;在有的人眼裡,他是回家的坐標

煙囪豎起來時,他還是意氣風發的青年。煙囪倒下去時,他已是白髮蒼蒼的老者。中間隔著的,是一生的時光。

時間從來不等人,一切都在發生著改變。

再後來,420廠變成了華潤二十四城,紅光電子廠變成了東郊記憶,82信箱變成了SM廣場,512建材工廠變成了512建材廠,內燃機廠變成了高檔社區...

『轉身之後,是文創與美食的天堂』

和北京的798一樣,成都的很多工廠遺址也成了新興的創意產業園區。

最值得一說的就是東郊記憶,別有風味的塗鴉和濃厚的歷史感,使得這裡成為無數潮人的聚集地。

水碾河南街37號,曾是醫藥集團的倉庫用房和辦公用房,如今是創意園區,許多藝術家的工作者都開在這裡。

鋼管廠的下崗職工們,把串串開遍了全世界。隱藏在82信箱的蒼蠅館子,勾引著無數人排隊打卡。

雙橋子、信箱廠和建設路附近的很多破舊小區,依然住著安土重遷的老工人。生活幾十年的地方,誰又能捨得這份祥和與安逸呢。

『失落的榮光,永恆的坐標

*22年前鋼管廠社研所桃花山活動照

* 22年後重聚首

那段激情的歲月已經離我們遠去,流下的汗水和淚水也早已風乾在歷史的塵埃中。

那一輩人,我們從不曾向他們致謝或者道歉:無論是對他們幾十年的辛勞,還是他們有過的對祖國無以復加的虔誠,還是對他們今天的衰老無著。

他們不再擁有主流的話語權,他們無可救藥地老去,也不可避免地被遺忘。

我們,最擅長的就是遺忘。

但是,這些最不該被遺忘。

因為前輩們失落的榮光里,藏著成都這座城市發展進程中永恆的、光輝的坐標。

/

你或者你的親戚長輩

有關於成都工廠的記憶嗎

歡迎留言參與互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3ca231af0e1ac691f510aa92ad050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