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士說中醫|六味地黃丸:補腎的祖方

2023-09-12     廣東省中醫院

原標題:胡博士說中醫|六味地黃丸:補腎的祖方

六味地黃丸是補腎的祖方,萬世不易。最值得尋味的是其三補三瀉的思路方法。

這是宋代兒科醫生錢乙的方子,話說有一天,有位太醫拿著錢乙開的兒科方子來「討教」,略帶嘲諷地問:「張仲景《金匱要略》的地黃丸有八味藥,而你這方子只有六味,好像少開了兩味藥,大概是遺忘了吧?」錢乙說:「張仲景的八味地黃丸是給大人用的。小孩子陽氣稚嫩,所以減去肉桂、附子這兩味壯陽的藥,製成六味地黃丸,免得孩子吃了過於暴熱而流鼻血,你看行嗎?」這位太醫聽了,連聲道佩服。錢乙的學生趕緊記載下來,編入《小兒藥證直訣》。就這樣錢乙所創製的「六味地黃丸」流傳開來,直到今天,仍廣泛運用於臨床。

組成:

熟地黃八錢 (24g);山萸肉、干山藥各四錢 (各12g) ;澤瀉、牡丹皮、茯苓去皮,各三錢 (各9g)。

主治:

肝腎陰虛證。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口燥咽干,牙齒動搖,足跟作痛,小便淋瀝,以及小兒囟門不合,舌紅少苔,脈沉細數。

功用:

滋補肝腎。

本方出自《小兒藥證直訣》。

《吳醫匯講》:此為補陰之主方,補五藏之陰以納於腎也。藏陰虧損,以熟地大滋腎陰,壯水之主以為君。用山萸肉之色赤入心,味酸入肝者,從左以納於腎。山藥之色白入肺,味甘入脾者,從右以納於腎。又用三味通府者,恐府氣不宣,則氣鬱生熱,以致消爍藏陰,故以澤瀉清膀胱,而後腎精不為相火所搖;又以丹皮清血分中熱,則主血之心,藏血之肝,俱不為火所爍矣。又以茯苓清氣分之熱,則飲食之精,由脾輸肺以下降者,亦不為火所爍矣。夫然後四藏之真陰無所耗損,得以攝納精液,歸入腎藏,腎受諸藏之精液而藏之矣。從來囫圇看過,未識此方之元妙,至於此極。今將萸肉、山藥二味分看,一入心肝,一入肺脾,既極分明,而氣味又融洽。將熟地、萸肉、山藥三味總看,既能五藏兼入,不致偏倚,又能將諸藏之氣,盡行納入腎藏,以為統攝藏陰之主,而不致兩歧。至澤瀉、茯苓、丹皮與三補對看,其配合之妙,亦與三補同法。制方妙義,周備若此,非臻於神化者,其孰能之?惟其兼補五藏。

來源:「胡世雲主任」公眾號

執行編輯:盧悅明

審核校對:莊映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2b91a5efd7ca43b170189e3511aea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