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成長最快的方式:發現《心流》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讀一本書讀得如痴如醉,聽不到周圍的聲音,甚至顧不上吃飯、睡覺。
研究一個問題時入了神,明明已經過去了幾個小時,卻感覺才過幾分鐘。
知名心理學家米哈里,將這種忘我的狀態稱作「心流」。
他在《心流》一書中,詳細解釋了這個概念:
個體將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動上時,會產生一種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此時,人的每一個動作、想法,都如行雲流水般自如銜接,能力和潛質也會被發揮到極致。
心流,就是一個人成長道路上的加速器。
當你高度專注,進入「心流」,會遇見一個無比強大的自己。
1
增進效率,修煉專注力
書中,米哈里提到了自己研究心流時的一個案例:
普通技工胡里歐,在一家工廠的流水線上工作。
他覺得工作很沒勁,上班時總是心不在焉,滿腦子都在想無關的事。
比如惦記車上壞掉的輪胎,操心家裡沒修好的電器,甚至回味四處聽來的八卦。
由於大腦亂糟糟的,他時常手忙腳亂,跟不上其他同事的節奏。
他要麼被領導批評,要麼就被扣工資,工作做得一點也不順心。
他的同事裡柯,卻很喜歡干這份活兒,覺得比閒聊、發獃好玩多了。
每次投入其中時,他的內心都會感到無比愉悅。
這種快樂也促使他不斷思索,怎麼把工作做得更快更好。
通常情況下,裝配完一個單元的零件,需要花費43秒。
而他為了突破裝配線上的紀錄,每天都努力地集中精神練習。
漸漸地,他越來越容易保持專注,甚至可以完全無視旁人的閒聊、打鬧。
最終,在絲毫不分心的情況下,他把裝配時間縮短到了28秒。
他不僅提升了效率,磨鍊了專注力,還獲得了領導的賞識和獎金。
處於同樣的環境與條件下,胡里歐和里柯得到的結果卻截然不同。
區別就在於,後者擁有心流體驗,能輕鬆屏蔽干擾,保持專注。
米哈里指出:選定一個目標,投入全部注意力,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覺得其樂無窮。
而人一旦體驗過忘我的樂趣,就會自然而然地集中精力,試圖一次次重溫它的滋味。
投入的專注度越高,你得到的滿足感也就越強,從而進入一種正向的循環。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不會再被外界的紛繁所迷惑,被無關的信息所影響。
由內而來的高級快樂,猶如一注強心劑,讓你抵擋住喧鬧,修煉出專注,能力也大有提升。
2
激發潛能,實現自我突破
國外有研究發現:心流狀態下的人,在生產力、學習能力、創造和革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現是平常的500%。
米哈里也說:進入心流狀態時,我們會全身心沉浸在某項活動中,不會過度擔心結果,而是專注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和感受。
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會最大程度地激發人的潛能,讓你我在不知不覺間實現蛻變。
書中提到一個叫魯吉奧的青年,20歲時騎摩托車遭遇車禍,腰部以下全部癱瘓。
在這之前,他是個渾渾噩噩的加油站工人,平日裡只喜歡踢足球、聽音樂。
他自認人生沒有目標,也害怕面對失敗,不願意嘗試任何新鮮事物。
但在車禍之後,他無法繼續上班,只能認真規劃自己的未來。
為了爭取一份居家工作,他考上大學,從頭開始學習稅務方面的知識。
以前喜歡到處閒逛的他,現在坐著輪椅行動不便,只能逼迫自己全神貫注地看書。
而長時間的專注,使他的大腦逐漸進入了心流狀態。
他深度思考著每個知識點,忘記了身體的病痛,甚至忘記了自己和世界的存在。
沒過多久,他的學習水平突飛猛進。
自我突破的成就感,令他備受鼓舞。
於是,他又推著輪椅去學習釣魚、射箭,在心流的幫助下進步飛快。
最後,他順利拿到學位,成為稅務顧問,還獲得了當地的射箭冠軍。
運動員喬丹說:「心流狀態下的人們,會經歷一種自我超越的感覺,他們會感受到自己正在挑戰自己的極限。」
很多時候,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挑戰,我們總是害怕失敗,習慣退縮。
而心流就像一把鑰匙,能打開禁錮你的牢籠,讓你看見自身無限的可能性。
在心流狀態下,原本你怎麼也想不通的難題,也許一下子就能找得到答案。
曾經你怎麼也做不好的事情,也很有可能突然摸索到竅門。
你會獲得自信、勇氣與動力,不斷地嘗試破圈,升級自我。
3
調節心態,提升自愈力
米哈里研究上千個案例後,提出了一個觀點:
一個懂得在生活中找到心流的人,即使在全然絕望的情形下,也仍然能找得到樂趣。
其中有個研究對象,是位年逾花甲的婦人。
在丈夫去世、兒女成年離家後,她獨自居住在一個孤寂的小島上。
生死與聚散的無常,冷清又孤寂的獨處,令她的心中產生了深深的無力感。
她常常唉聲嘆氣或以淚洗面,沉浸在對丈夫和兒女的思念中。
漫漫長夜裡,她更是輾轉反側,覺得每分每秒都特別難熬。
後來為了排解痛苦,她開始閱讀丈夫留在書架上的各類書籍,並用文字、圖畫記錄所思所想。
沒想到,那些豐富的故事和觀點,引領她進入了一個廣闊的精神世界。
在這個世界中,她可以忘記時間的流逝,忘記現實中的悲喜。
如此充實而美妙的體驗,讓她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激情。
在讀書寫作之餘,她還試著種花種樹,養雞養羊。
居住地附近,她也用板子寫上自己編的笑話,或畫上指示自己住處方向的漫畫。
她不再胡思亂想,也不再被負面情緒裹挾,內心變得愈發強大。
哪怕始終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她也絲毫不覺得空虛和無助。
因為源源不斷的心流,填滿了她心中的溝壑,使她避免了一切不必要的內耗。
其實,每個人都會遭遇挫折,遇到坎坷,反覆沉浸其中,只會備受折磨。
而心流,可以為你搭建一個庇護所,幫你緩衝複雜的情緒,慢慢調整自己,強大自己。
你會暫時放下那些不快,一心一意地豐富自我,充盈自我。
在專注做事的過程中,為迷茫的靈魂找到寄託,讓傷疤變成鎧甲。
只要你的心境足夠穩定強大,無論何種境遇都能淡定從容。
4
心流,是最好的成長內驅力
米哈里做過一項實驗:
他給100多位從事不同行業的工作者,分別佩戴了一個星期呼叫器。
每當呼叫器響起時,這些工作者就要記錄當時所做的事情以及心情。
最後,他發現:經常感受到心流的人,往往更加堅強、活躍、專注和進取。
強大的心流,可以為每個艱難前行的普通人,注入無窮無盡的驅動力。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生活中造就心流呢?
在書中,米哈里給出了以下幾個建議:
1. 設定明確的目標
米哈里指出:心流的產生,需要明確的目標,即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該怎麼做。
比如網球選手時刻謹記自己的行動規則:把球打回到對手的球場上。
每次擊中球,他都清楚自己做得好不好,從而在整場比賽中充滿鬥志。
再比如棋手也始終抱著一個念頭:在對方得手之前先將他的軍。
每走一步棋,他都可以算出自己還差幾步,不慌不忙地繼續出招。
作家約翰·拉斯金說過:「無目標而生活,猶如沒有羅盤而航行。」
在一個人前進的道路上,明確的目標可以賦予安全感,及時的反饋則能帶來成就感。
它們會支持我們繼續專注,保持熱情,直至進入心流狀態。
所以,做任何一件事之前,先要設立一個與你自身能力匹配的目標。
無論遇見多少岔路口,你都能精確辨別方向,不斷靠近心流。
2. 嘗試適當的挑戰
書中,米哈里以一張「心流體驗圖」,描述了男孩艾利斯學習網球的過程。
一開始,艾利斯不懂任何技巧,唯一的挑戰就是把球打過網去。
但隨著技巧熟練,他開始厭倦這個簡單的動作,甚至打算放棄練習。
此時,他想感受到心流,只能挑戰更高難度的練習,比如擊敗技巧比他高明的對手。
等打贏了再去挑戰更厲害的對手,一級級地設置挑戰,在進階中體會到心流的快感。
一件事做久了,難免會令人心生厭倦,逐漸失去創造力與激情。
不如多去嘗試一些挑戰,把散漫悠閒的散步,升級成征服自我的登山。
等你奮力站上巔峰,所有的疲憊與辛苦,都會化為內心的滿足。
3. 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焊接工柯拉瑪,從小就喜歡擺弄、修理各式機器。
到了自食其力的年紀,他也毫不猶豫地進入了工廠。
工作30年來,領導好幾次想提拔他做管理人員。
可他一看到文件就犯困,也無法從協調團隊中獲得成就感。
只有在做焊接、修機器時,他才會感受到渾然忘我的愉悅。
於是,他放棄了升遷的機會,堅持做一個單純的焊接工。
儘管職位不高,他卻每天都過得充實而快樂。
他還憑藉高超修理技術,破例獲得了優厚的待遇。
米哈里認為:樂趣是構成心流的要素之一。
它能讓人產生巨大的精神能量,集中精力體驗當下,從而找到愉悅感。
現代社會中,分工越來越精細,很多人都成了隨著機器不停轉動的螺絲釘。
忙起來時焦頭爛額,失去自我;清閒下來又無所事事,虛度光陰。
只有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才能全身心地深入其中,探尋到生命的豐盛。
《心流》中有句話說:
凡是能無視痛苦和失敗,堅持下去的人,他的人生就有可能成為一股涓涓不斷的心流:
一系列有焦點、全神貫注、表里一致、秩序井然的體驗,從內在秩序中創造出無窮的意義與樂趣。
凡是能無視痛苦和失敗,堅持下去的人,他的人生就有可能成為一股涓涓不斷的心流:
一系列有焦點、全神貫注、表里一致、秩序井然的體驗,從內在秩序中創造出無窮的意義與樂趣。
在探尋心流的過程中,我們免不了要忍受獨自鑽研問題的寂寞,持續做一件事的枯燥。
可一時的苦痛,正是成長必經的試煉,重生之前的涅槃。
耐著性子熬下去,你會在心流的助力下,成為一個更強大的自己。
點個贊吧 ,與朋友共勉。
作者:洞見·許朝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