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俊:腳踩堅實的大地

2024-10-15   文匯報

寫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十周年——編者

我天生是個不安分的人,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剛入行時和團隊一起創作古裝劇,用浪漫遙想自己不曾抵達的過往。後來轉型現實題材,如果說最初也是嘗鮮使然,可時間越久,我好像越能真切體悟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那番話,「藝術可以放飛想像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

創作網劇《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理由很簡單——源於山鄉巨變帶給我的感動。自幼出生在貴州農村的我,年少時的家鄉交通不便還常年缺水,從小聽過最多的話便是好好讀書爭取走出去,走出去就別回來了。

可當我真的通過讀書走出來,2018年再回到家鄉時,卻被家鄉的巨變所震撼,原來通往鎮上的唯一一條馬路,一下雨就一腳泥,每年洪期都會被沖斷一次,甚至數次。可那年回去,發現泥路已經變成柏油路,家家戶戶裝上了自來水,小時候看電視靠天線甚至靠拍打電話來獲取清晰信號,如今閉路電視和網線卻通到了每戶人家;而讓家鄉有著如此大變化的,正是那些跟我一樣考上大學走出去了卻又回來的同齡人,他們大學剛畢業就投身到「脫貧攻堅戰」中,在農村一紮就是好幾年,我為他們的壯舉而感動,為山鄉巨變而感動,所以第一部現實題材作品的主角是駐村幹部。

這部劇播出時我國已宣布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我重新回到當年採過風的村子,與扶貧幹部們交流,脫貧之後是鄉村振興,可是該如何振興?意外地,很多人的回答都是——教育,大家一致認為:教育是阻斷代際貧困最有效的方法。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成長經歷,若非初中班主任的勸導,我只怕在初三那年就放棄學業外出打工去了,是她告訴我通過讀書的方式走出去有更多的可能性。於是,便有了我第二部現實題材劇《春風化雨》的創作初心——山鄉巨變換新顏的同時,如何讓孩子們接受更好的教育,如何讓老百姓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鄉村教育面臨怎樣的處境,鄉村需要什麼樣的老師,成為這部劇探討的核心。

這部劇在創作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最大的困難便是2008年我考上大學離開家鄉後,對家鄉、對鄉村教育現狀的了解有限。我先採訪了十幾所鄉村學校的幾十位老師,可發現採風得來的素材雖生動,但始終隔著一層,沒有現場感。這便有了2022年到易地扶貧搬遷學校掛職的行動。那兩個多月的掛職體驗,讓我真切感受到了真實的力量,一個個生動而實在的案例令我筆下角色有了血肉。誠如總書記所指出的:「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這警醒著我們每一位創作者,應當去生活中,看看真實的人民生活,如此筆下的人物與生活才能獲得藝術真實。

《春風化雨》播出期間,我跟導演、主演一起走進華東師範大學與師範生交流,當我聽到他們說看完劇更加堅定去做一名教師時,我真切感受到了現實題材文藝作品的力量;據悉,華東師範大學師範類專業60%的畢業生皆奔赴祖國的中西部從事教育工作,有同學說在劇中學到了很多教學經驗,我相信通過這部劇帶給他們一點啟示,也許未來他們就能幫助到更多孩子。

在《春風化雨》中,長期從事扶貧工作的安儒風總結駐村工作時說,駐村工作「見天地,見眾生,更重要的是見自己」。我想,現實題材文藝作品的創作亦是如此,如總書記所希冀的那般,文藝工作者「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醜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作者:饒俊

文:饒俊 (影視劇編劇) 圖:作者供圖、劇照等 編輯:王彥 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