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美國拉東協日韓經濟孤立中國必然失敗?

2022-05-26     祖國網

原標題:為何說美國拉東協日韓經濟孤立中國必然失敗?

文/楊晨

美西媒體胡言亂語俄羅斯敗局已定正是美西自己心虛的表現,相反美國現在顯現的敗相肯定要比當年尼克森、基辛格訪華那會兒的要難多了。可是,現在的美國執政者已經沒有當年尼克森、基辛格的眼界,是一群鼠目寸光的愚蠢之徒,譬如美國在與俄羅斯交惡之時還加緊反華,最近美國在構築圍堵中國的聯盟和在台灣問題上踩踏中國底線的事件依然不斷,勢必遭致中國的強力反擊。楊潔篪主任日前警告美國「我們說到做到」,這是極為罕見的。

美國人的「如意算盤」:近期它先是拉東協去美國提升所謂戰略關係,卻發生了三件讓拜登不開心的事情,一是東協實力最強的越南領導人在美國的主場在與拜登對話時曝粗口,並面對美式威壓說越南人不怕任何國家,要知道,當年在中國支持幫助下打敗過美國的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人,對美國總統是完全有理由如此表達自己的主張的,沒一點毛病。越南與美國有世仇,越南的社會制度也決定了它與美國和北約是天敵的關係,如果美國一廂情願想讓越南完全倒向美國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能說明現在美國的戰略層面許多人物的智商與我國的公知處在同一低能水平;另一個就是曾經受到毛主席接見的親中的小馬科斯當選菲律賓總統,並與前任親中菲總統杜特爾特之女組成執政搭檔。三是反華急先鋒澳大利亞罪犯土匪後代莫里森下台,這些相當於是在美構築亞太圍堵中國陣線之際有關國家給了美國三個大耳光。

美國想拉住當前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東協反華是根本不可能的,現在澳大利亞都可能在未來調整與中國對立的政策,美國再瞎撲騰沒用!

東協領導人在美國訪問期間,拜登拿出1.5億美元打發東協那麼多國家,東協國家領導人嘴上不說,心裏面能看上這區區小錢嗎?這點「壓歲錢」還不如不給,給了之後讓東協感覺到美國只就這點手筆,還不如與中國任何一筆合作的零頭。中國有產能美國才有多少產能?中國是債主美國負債纍纍,中國屢次戰勝疫情,疫後經濟蓬勃,美國疫情危急常態化量化寬鬆美元廢紙化,東協與美國的合作前景暗淡。而美國想要讓東協國家承接從中國轉移出的外資產業以便形成美國想要把中國排除在外的經濟循環,可能嗎?答案同樣是否定的。

美西企業實現在華的產業能力是在中國特有條件下形成的,中國的人才濟濟,任一包工隊都有能看得懂建築圖紙的工人,他們只要有初中水平就行,而美國能夠看懂這種圖紙的,通常都是大學畢業的工程師,到了東南亞第三世界的國家,就更談不上有什麼像樣的教育,稍微有點技能本領的人十分難找,中高端的活兒很難作出來。以服裝鞋帽外資品牌為例,儘管還在中國熱賣的耐克和阿迪達斯,傻乎乎的攻擊新疆棉,又轉移產能到東南亞國家。現在耐克的專賣店服裝的質量面料對比國產品牌差得太多,出了品牌知名度單就質量而言在中國基本和次品差不多,現在穿著耐克、阿迪的和穿著李寧、安踏等國潮品牌的人群站在一起,要寒酸土氣一大截。所以未來不會屬於從中國轉移的外資企業。

再看耐克品牌主打的鞋業,專賣店中的耐克鞋大都是落後於中國潮流的老年鞋和勞力鞋,東南亞或越南產的耐克早已和我國的時尚青年不搭,穿在民工和老年人的腳上還能看,但隨著潮流牽引,耐克阿迪的東南亞版在中國可能連年輕一點的民工和時尚一點的老人都看不上了,這恐怕是新疆棉事件後阿迪耐克在中國營收雙雙明顯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且現在市場這兩個國外品牌傳來的質量差評越來越多,靠圈養水軍維繫江河日下的品牌口碑,這不是一種悲哀嗎?

中國的潮流一族越來越摒棄耐克正品,款式做工稍好一些的還是只能在中國生產,因為東南亞國家工人和工廠技術不行根本做不出來好產品,最新的時尚潮流東南亞的人們見都沒見過,腦子裡的時尚概念落後中國十條街都不止,號稱全球最大的這些服裝鞋帽品牌,強行放棄中國製造,只能讓其品牌地位不斷下降、質量和時尚程度淪為這些洋品牌的犧牲品,還要花更多的錢在廣告和水軍層面消除不良影響,真是得不償失。

同樣冒傻氣的還有麥當勞、星巴克撤出俄羅斯之舉,說實話,耐克、阿迪、麥當勞、星巴克,這類高端包裝低端質量的產品或服務,對於中俄這樣的大國沒啥意義。早年讓這類對兩國社會沒用的外商企業進來我們的市場,是我們想通過市場換技術做出的交換,它們在中俄才能「割韭菜」。可是美式腦殘還真把自己當成了香餑餑,竟然拿這些東西制裁俄國要挾中國搞資本轉移,簡直是世界級的笑話。大機率普京對於麥當勞、星巴克等對俄羅斯社會毫無用處只會收割市場的美國「垃圾餐飲」企業的存在也看著扎眼,想要清除出去,結果有一天竟然不用俄羅斯出手轟走,美國人以制裁為名痛痛快快地走掉了。同樣對於想要不斷淘汰低端產能的中國而言,耐克阿迪等美西服裝品牌就是低端產業,當年作為交換放進中國市場,還占用我國大量良好的社會資源,如好的地皮、具有優良技術的工人和生產團隊、好的生產原材料如新疆棉等。可笑的是,這些好東西美國要放棄以此來要挾中國,那我們何不讓它們快點走人呢?美西日企業讓出我國給外資提供的優惠優質資源和市場後,這些資源和市場正好留給國內企業,屆時中國的企業會如虎添翼。

去年新疆棉事件後出現的特別明顯的現象:就是耐克、阿迪兩大國際品牌的面料和質量,遠遠低於中國知名品牌也低於中游的國外品牌,什麼原因?大家心知肚明。特別是冬奧會後上來的安踏、李寧等國貨精品,全面爆發,在潮流款式上甩開耐克阿迪幾條街也不止。這是筆者現場調研的結果,也希望讀者們自己能夠多走走對比對比。不像洋品牌靠國際廣告和水軍,國產品牌靠實力打出來的市場江山,現在我們在網上搜關鍵詞——國潮,熱的不得了,吸虹許多領域都往國潮上靠。國貨服裝品牌靠實力贏得消費者的價值觀,美國品牌靠冒傻氣退出中國必將名落孫山、圈養水軍 ,都是非常能說明問題的。

決定轉移出中國的外資比在中國失敗當然還有人才技術以外的原因,產業發展對社會機制和基礎設施的依賴也很大,中國有成熟的市場、法制、企業運營機制、發達的產業鏈等,這些不要說東南亞,而是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外國都不具備的發展條件,我們的通信已經是5G,公路高速化,高鐵遍布全國,工業門類最為齊全,金融強大自主,物流能力世界第一,這樣的優質產業地帶美國人想要退出,不是腦殘或政治不正確,那又是什麼呢?

中國是美國霸權體系外的強大主權國家,這樣國家的經濟才能叫主權經濟,任何外國都改變不了這個現實,美國也不能破壞中國的主權經濟基礎,例如我國有自己的金融制度和外資管理制度,美國人想撤資和撤走從中國賺的錢,也必須遵守中國的上述兩種制度,就算美國撤資也不能任由其胡來,所以關於美國低端企業撤資對於中國經濟形成的危害十分有限,利好卻很多,我們應該樂見美國低端外資快速撤離中國。

中高端外資撤離中國的難度較大,如汽車等外資品牌,如果遷往東南亞或印度,那裡更難以實現產業連結受和進行技術消化,其他方面的麻煩事卻一堆,往非洲和南美遷移就更不現實。而對於東南亞這些國家而言,外資進去的可不止都是錢的概念,還有壓迫、壟斷、非法甚至對當地政權和社會層面的嚴重侵蝕,而東南亞國家和印度脆弱的主權經濟也決定了它們取得的利益卻很可能遠遠無法同中國相比,為什麼?沒有或不完整主權經濟的國家搞開放,勢必損失會大得多,收益會小的多,甚至加劇經濟危機風險和當地社會矛盾和出席那政權危機等等。所以美西日搞從中國撤離資本南下,美西日資本和東南亞、印度等受資國都不要全盤看好,這場新的外資轉移,和當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可同日而語。

對於中高端的外資撤離中國,在美國政府要挾下這些外資將面臨明知吃虧也要走的問題,那麼這些外國資本就要跟主導外資撤出的美國政府形成矛盾對立,讓敵視中國的人多一些對立面,對中國是件壞事嗎?顯然不是。

以往我國在與西方國家的開放合作中,沒有取得多少來自國外的智慧財產權,但現在這些智慧財產權占有者要是走了,那麼至少在中國市場上使用這些原先用市場換技術條件下被保護的所謂國外智慧財產權,就必須有新的說法。特別是在美國對華無理制裁常態化,甚至不排除出現採取搶奪中國人在美資產等極端手段的情況下,我國也應效仿俄羅斯立法取得美國在華的智慧財產權實施有效反制,並積極與通過修改法律可以零成本取得霸權國家專利的俄羅斯開展高科技合作,在俄羅斯合法低成本取得霸權國家的高技術。我國有關方面現在就應當從准戰時狀態出發,瞄準國內國際兩個維度,從維護國家經濟權益角度,做「有心人」。

偉人不怕封鎖:「封鎖個十年八年,我們什麼技術都搞出來了」。現在這一規律依然不過時,且搞高科技的基礎條件比那時強百倍。以往搞開放,我國能從美國取得技術就不好好自己搞的情況很多見,如果國外斷供,我國就不得不自己搞,主張高科技進口的技術漢奸也喪失了話語權,這些對中國科技自主創新都是巨大的戰略利好。我國的技術積累已經具有很高的基礎,而且在諸多產業領域包括高科技領域也能卡美西日本的脖子,不給我們晶片作業系統更好,我國這些年的技術積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情況將激勵中國解決晶片、工具機、儀器儀表等為數不多的高科技難題,而這個東風恰恰就是國外的斷供。當然到現在為止,這方面的幾率依然不大,因為美國也知道斷供是給中國創新機會,而中國反制美西日本,卡它們脖子的手段也多著呢,總而言之,美西日韓對中國高科技斷供並非都是壞事,我們反制它們的手段對於它們來說卻一定是壞事。

所以,美國總統拜登訪韓期間,韓國上台前對華強硬的新任總統據說就很聰明,拜登率先參觀韓國的三星和現代,就是想在科技上讓韓國與很可能用斷供打壓中國的美國步調一致,可這位新當選的韓國總統就是不上套,因為韓國在華利益太多了,一旦像當年薩德事件那樣,韓國為美國背損失,憑什麼?幾年的中國制裁下來,韓國經濟遭受重創。而且不要說經濟靠中國安全一定靠美國,拜登訪韓開始說第一站去「三八線」,但朝鮮試射飛彈,拜登立刻改變行程,而且中國在黃海搞演習,離韓國也不遠,韓國真要是追隨美國搞亞太版的北約,後果它自己當然也要掂量。

美國訪問日本,日本雖然反華積極,但美國在日本的聯合聲明也只能圍繞經濟這一主題,不敢涉及台灣問題,也沒有明確將中國排出在它們的圈子之外。所以,美國近期一番看似圍堵中國的亞太印太操作,只能是一廂情願、落個司馬昭之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070dd62c73d1322c6ffacaec62a47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