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曾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最熱夏天」,它熱到了啥程度呢?

2022-07-20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乾隆八年曾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最熱夏天」,它熱到了啥程度呢?

「伏日更酷暑,當午劇炎烈。」——曹勛《山居雜詩九十首》

人作為一種恆溫動物,如果周邊環境的溫度超過人體調節的極限,那麼人的生命安全就會受到威脅。而這也是為什麼在酷夏時分總有人中暑暈倒的原因之一。

提及此就不得不說一說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的「最熱夏天」,那麼你知道這個夏天究竟熱到什麼程度了嗎?

熱災

時值乾隆八年的夏天,乾隆皇帝頂著滿頭大汗批閱奏摺,正好在這個時候,乾隆皇帝收到了一封急報——

以京畿為中心的周邊多省出現了極端酷熱天氣,大量平民已經喪生,請皇帝示下,接下來我們需要如何抗災。

對此乾隆感到非常頭疼,他思考了一陣之後,決定先讓各省彙報一下災情,繼而包括天津、高邑等地的官員立即上書:

從五月左右,所轄地區就出現了酷熱天氣,一些金屬甚至都出現了融化跡象,道路兩邊多是熱死的百姓。

後來乾隆和大臣們為緩解災情,想了不少辦法,但遺憾的是仍有數萬人喪生。後來我國有關學者針對此次熱災查閱了不少資料。

除了各地縣誌以外,還有一些西方傳教士留下的資料,這些文獻中都較為全面地記錄了當時熱災的可怕——

在天氣最熱的那段時間中,足足有20多萬人因為熱災喪生,而氣溫最高值也直接達到了44.4攝氏度。

對於那些常年生活在沙漠附近的人而言,這個溫度大概尚且能夠忍受,但對於京畿附近的百姓而言,這個溫度足以令那些免疫力低下的人喪生。

古代解暑的辦法

當然了,除了此次熱災以外,中國古代也存在過其他酷夏時期,每當到了這個時候,人們就會想方設法地消暑。

至於古人常用的消暑手段,則主要是扇扇子和睡涼蓆,要是一些富貴人家,除扇扇子和睡涼蓆以外,他們也會吃冰品、長時間待在「空調房」中。

由於古代沒有冰箱,人們為了儲存冰塊,都需要修建專門的地窖。這些地窖的溫度非常低,能夠儘可能保存住冰塊。

不過由於每年的氣溫都不一樣,當天氣太熱的時候是,地窖中的冰塊也會融化,即是說,古代冰塊產出不具有穩定性。

也正是因為如此,尋常人家幾乎不太可能在酷夏時節享用冰品。至於古代的「空調房」,其修建難度更甚。

這些房子大多依水而建,周邊種植著能夠遮陰的高大樹木,且房中還會設計非常獨特的水簾,如此建築,也只有那些達官貴人才能用得起了。

後來

最後我們再來補充一點關於當時熱災的內容。據悉乾隆皇帝為了避免出現更多傷亡,直接下令要求太醫院研製避暑藥,同時還向災區撥送了大量的糧食和銀兩。

災情緩解之後,乾隆還頒布了有關法令,要求滯留在京師附近的難民「以工代賑」,此舉不僅減輕了政府的壓力,同時還讓難民有了一定的生活保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02cff66a2512664afb3684fbc384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