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沒有棉花,靠著什麼東西保暖?

2023-11-19     歷史兩張臉

原標題:中國古代沒有棉花,靠著什麼東西保暖?

自古就有「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說法,大家最近是不是被凍得瑟瑟發抖。轉眼間冬天已過大半(2018年立冬是11月7號),那春天還會嗎?

特別是最近前後幾天全國各地普遍降溫,大部分地方出現了降雪。雖然很凍,但是現在我們也有很好的禦寒工具了,空調、暖氣、以及各種冬裝,可謂是應有盡有。想想「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是何其慘烈,那麼古人到底是怎麼禦寒的呢?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為紡織業帶來了大量的可紡織材料,豐富了人們的服飾;可是,在古時候連棉花都沒有朝代,那些人就沒有我們幸運了。(宋末中國才開始大規模種植棉花)

棉花原產於阿拉伯地區,在我們國家沒有普遍種植之前,這屬於高檔奢侈品,其他國家的貢品,並不是普通人家能使用的。絲綢也不適合冬天使用,那東西不保暖,還涼颼颼的,絲綢也不是普通人家能購買的。

並且古時候被子和現在不一樣,並沒有被套,都是縫在一起一體的,裡面填充的是絮或者是木棉。雖然都叫棉,但是木棉並不是棉,它實則還是絮。我們都知道中國原始種植的可紡織植物是麻,如亞麻、黃麻等。

這種植物,雖然可以紡織,織成布料,但是質地較為堅硬,還不保暖,熱的時候穿著還可以,冬天根本就不行。而絮就不一樣,質地柔軟,保暖效果好,穿在身上還輕;但是它有一個缺點就是無法紡織,只能通過填充的方式來使用。

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事:隨著可以用來紡織的材料逐漸增多,大量優秀填充物的出現替代了絮。在後續古文中絮又慢慢的演化出「在衣被裡鋪東西」的意思,如絮棉襖,絮被子等。

在古代大家都是用絮,絮並不是指一種植物。古書中就有記載:「古無木綿,以絮納袷中,謂之裝褚,曰袍。」南北方所用的絮也不一樣,南方多用木棉,零幾年的時候有部非常火的電視劇——《木棉花的春天》。

電視劇中就有一個木棉樹,木棉花開紅彤彤,非常漂亮。花落之後,果實幹裂,裡面包含著的就是木棉絮顯露出來。古代就是大量收集這種絮來填充冬天禦寒的被襖;當然也有用綿(材料是蠶絲),這又要高檔一些。

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南北方適合種植或者說本來生長得有的植物就不一樣。而北方人的話,多用蘆葦絮和柳絮。北方本就比南方冷得多,他們還得另尋它物——裘,也就是各種動物的皮毛。

一開始用的是羊毛,因為容易獲得。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想盡辦法獲取那些漂亮動物的皮毛,如狐狸,貂等;甚至還有大型野獸的皮毛。當然現如今我們並不贊同,也不允許使用野生動物皮毛來做衣物。

當然這些東西只有富貴人家才能指染,普通人家狩獵來都是用作賣的。在古代能穿得漂亮皮草的,那可是身份地位的象徵(現在好像也是)。對於富貴人家,這當然不用多說,不管哪朝哪代,有錢的人永遠不用擔心吃不飽穿不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019942dd9bc986502b10d2598797e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