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走進競爭新格局,什麼樣的企業能把握機會?

2023-07-09     單仁行

01

過去這半個多月,我一直在全國各地講課,跟不少學員企業進入了深入的交流,其中有不少是從事於汽車產業鏈相關的企業。

在跟他們的交流之中,我能感覺到中國汽車產業的競爭正在進入新格局。

比如說有相同品類的學員服務於不同的車企,他們的結果天差地別。

服務於傳統車企的學員告訴我,從去年開始,自己的帳期就被拉長,訂單下降,今年因為價格戰,燃油車的價值體系穩不住了,為了把庫存車快速賣出去,毫無底線的降價開始,也包括要求供應商降價。

而有些聽從我們建議的學員企業,藉助於網銷打進新能源產業鏈,獲得了非常不錯的增長。

儘管在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所減緩,但整體依然緩緩蠶食著傳統燃油車市場。

特別是從6月開始,新能源汽車免購置稅政策延續、新能源汽車下鄉,這一系列政策開始密集推出。

6月不僅成為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歷史最高水平,同時,1-6月,全國新能源車批發銷量353萬輛,同比增長44%。

一個產業的新老交替,必然帶來新的贏家和增量空間。

我們打開乘聯會的榜單,就能醒目的看到第一名比亞迪恐怖的業績。

今年6月,比亞迪月銷量首次突破25萬輛,半年銷量達到125.56萬輛,同比增長94.25%,半年就完成去年一年銷量的2/3,再度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銷冠。

這種一家就占據整個市場1/3銷量的成績,堪稱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大奇蹟,也是中國在新興科技產業的一張閃亮名片。

透過比亞迪,我們來看一看企業如何才能把握增長機會。

02

第一個關鍵詞是「機會點」。

我曾經跟大家講過,商業成功的公式是:努力+能力+高增長行業時機點的進入。

高增長行業其實大家用點心都能知道,但什麼時間點進入,怎麼進入,進入了幹什麼,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我們以前認為,顛覆一個行業需要漫長的時間,但現在看來,這種機會的萌芽期很長,但真正的爆發期往往很短,最多也就是三五年。

比如智慧型手機的爆發期就是在2013年前後的三年時間,市場替代率迅速從16%突破。

如果沒能在突破16%的關口期之前進入,基本上後面就很難在市場競爭中活下來。

今天新能源汽車的高速增長期也正是這幾年時間,目前的市場替代率因為政策進一步支持,已經從30%開始新一輪上升。

假如沒能在16%的市場橫溝之前進入,錯過了黃金時間點,留下來的市場機會還能有多少?

比亞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先發優勢的前瞻眼光在今天獲得了市場最大的紅利。

對企業來說,在高增長的行業當中,市場並不是大魚吃小魚,這種更多是適用於已經十分成熟的行業。

對於處在高增長的行業來說,「快魚吃慢魚」比「大魚吃小魚」更重要。

03

第二個關鍵詞是「成長策略」。

王傳福在股東大會總結說,企業選中了方向就一定要堅持下去,在快的同時,要找到自己的真正核心技術,擁有足夠的戰略魄力,猶豫和模糊都是大忌。

這段話突出了三個點:「快」、「技術」、「戰略魄力」。

我們拆開來講,

不同於國外部分車企從上而下的打法,比亞迪相對來說,是選擇一條難而正確的道路,自下而上去發展。

在產業發展前期,比亞迪並不是一開始就做的汽車,而是從電池業務起家積累技術實力,從供應商開始做起,然後收購秦川汽車跨入造車行列。

在產業的黎明還沒有完全到來之前,比亞迪選擇了總成本領先戰略,也就是對內做功,強調技術的自主性,自研半導體,自研電控電機。

這些技術積累構成了強大的護城河,讓其它後進車企在短期內難以超越。

在產業迎來爆發期後,比亞迪果斷停產了燃油車,All in新能源車。

對於製造企業來說,隨著人員增加,管理的難度就會直線上升,不可避免的遇到決策機制漫長,但市場機遇往往轉瞬即逝。

要克服這種問題,成本最小的方式就是像比亞迪一樣,在關鍵時刻保持方向上的魄力,在既要又要當中,區分出哪些事是我的核心目標,那些事可以排除在外,交給別人去做,或者選擇放棄。

04

第三個關鍵詞是「市場策略」。

對於消費者市場,比亞迪的產品路線是值得研究的。

以最先推出的王朝系列來看,秦宋定位的是10-20萬的緊湊車型,價格不貴,性價比高,這一部分受眾面是最廣的。

在秦宋顛覆了低端市場之後,馬上就有漢唐進入20-30萬的價位,漢是定位為中大型轎車,唐定位的是中型SUV,它們面向的市場和用戶開始細分。

在這個過程中,比亞迪逐步利用第三方媒體和品牌宣傳為自己背書,調整自己的營銷策略,以「安全和技術」作為核心賣點,用多元化的產品線向上升級。

隨後,就是騰勢系列向30-40萬市場發起衝鋒,方程豹、仰望的高端品牌向50萬元以上,甚至100萬的市場進行布局。

這些步驟幾乎是貼合著安索夫矩陣四步走戰略,對同個市場進行細分和銜接。

先是以「極致價格和性價比」拿下中低端市場的客戶,再另起爐灶打造新的高端品牌,反過來用比亞迪的銷量給新品牌做背書,用「技術和安全」敲開高端市場的大門。

這就有點像當年的福特汽車,以流水化產業線和供應鏈打造出了T型車的極致價格,成為汽車行業的領袖。

今天比亞迪最暢銷的車型還是秦,整個秦家族的銷量在5月累計到了百萬大關。

但與當年福特不同的是,福特在中高端市場上的銜接啟動的慢了,比亞迪從低端到高端的全面覆蓋,讓自己最大化地吃到了整個市場份額。

05

第四個關鍵詞是「出海」。

從今年的上海車展來看,對比國內內卷的新能源車企,國外車企反而更加猶豫,在轉型新能源的路線選擇中有所保留。

雖然都說著要轉型,但時間點基本上都放在了2030年之後,這其實給了我們國內品牌出海的最好機會。

因為從國家戰略的出題人角度去思考,為什麼當初要引進特斯拉,全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包括到現在延續政策的支持力度?

一方面是藉助於新能源產業的新舊轉換,帶動更多企業進行升級轉型,刺激內需市場的消費。

另一方面也是要求企業在國內內卷的修羅場廝殺同時,必須要對外出海,尋找新的增長空間。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新能源汽車正成為出口增長的重要拉動力量。

今年一季度,中國汽車出口數量99.4萬輛,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在今年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一個數據,比亞迪已經進入全球53個國家的市場,上半年在海外銷售7.43萬輛,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5.59萬。

對於企業來說,海外市場是產品和技術進行延伸的第二曲線,也是中國品牌和中國技術走出去的重要一步。

特別是對於當前的產業升級來說,讓全球市場哺育中國的核心技術,是一個更好的策略。

06

回到20多年前,比亞迪還只是一個不被注意的代工廠。

但今天,它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領頭羊,掀起了新能源顛覆汽車產業的新格局,也是中國品牌在世界的一張名片。

這中間有著技術的沉澱,更重要的是王傳福作為領導者,長遠、清晰的戰略眼光,知道在什麼時間做哪些事,用「以終為始」的眼光從未來看今天。

前期積累技術,中期快速決斷,到現在選擇出海,再加上細分的市場策略。

比亞迪的每一步都走得穩准狠,這種教科書般的案例是值得我們反覆去拆解和學習的。

未來,我也相信,我們在各個產業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比亞迪」代表著中國品牌的高度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f95dac634ad30a874a997fa19e80e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