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七天罵翻全網?誰之過?

2024-10-10     釋凡影視

「國慶上網被雷軍罵了整整7天」?據報道,這個國慶假期,短視頻平台上出現了大量「雷軍」的發言視頻,涉及堵車、調休、遊戲等熱門話題,不僅言辭犀利,還常爆粗口。但事實上,這些發言和雷軍本人並無干係,而是AI配音所成。目前,相關短視頻已被平台逐步下架。

虛假信息古已有之。如今,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皆是信息源,信息與新聞的界限日漸模糊,亦真亦假的消息、洶湧澎湃的情緒,讓輿論場跌宕起伏,過山車般的反轉更是天天可見。

如果說,之前的人工造假只是1.0版本,那麼AI的發達則開啟了深度偽造與低價量產的2.0時代。換臉、換聲、換動作,移花接木;文生文、文生圖、文生視頻,無中生有……當幾千元即可定製整套虛擬形象,當尋常軟體分分鐘生成一批內容詳細、真假難辨的文章,當幾張圖片、幾個關鍵詞就能輕鬆炮製「新聞」,我們該如何應對?

假信息激增是全球問題,國外政要官員、商企精英、歌手明星等,無不遭遇「碰瓷」。流水線式造假,不僅侵犯隱私權益、混淆公眾認知,更帶來巨大的風險隱患。《2024人工智慧安全報告》顯示,2023年基於AI的深度偽造欺詐增長了3000%,僅今年上半年,AI詐騙案案值已超過1.85億元。

深度偽造猖獗,如何識別與治理?有學者主張從假信息生命周期和傳播鏈條的三個環節著力,即製造、傳播、接受。著眼生產端,我國相繼出台了《網際網路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逐步釐清了各方權責,期待更為有力的治理舉措。再看平台端,儘管已採取措施加強識別,但仍需要加強技術升級,用技術對抗技術、用魔法打敗魔法。

信息最終都要作用於人,傳播媒介的代際更迭,總會對受眾產生深遠影響。技術進步帶來了「信息的洪流」與「選擇的苦惱」,這也要求人們具備基本媒介素養,對於所謂的「網絡熱點」及吸睛信息,不可「聽風就是雨」,盲目相信、輕易轉發。更進一步,也有必要有意識地優化媒介使用策略,平衡信源、打破「繭房」,改善「信息偏食」、拒絕「偏聽偏信」。AI本身就是「人為」創造的,也應該「為人」所用、「為人」服務,我們理當對攜手行動、以善治實現善「智」抱有足夠信心。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dfffe8c6120e720ed0939bfdc09f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