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企業版上線,OpenAI稱其為至今最強版本

2023-08-30     51CTO

原標題:ChatGPT企業版上線,OpenAI稱其為至今最強版本

最近一個月,關於OpenAI的報道爭議頗多。一方面,ChatGPT的訪問量增速放緩是不爭的事實,有人將之視為行業泡沫破滅的先兆,另一方面,OpenAI動作頻頻,試圖從商業化困局裡脫身。今天,ChatGPT企業版的上線又是一大重磅信號。

1、迄今為止最強大:取消使用上限,訪問速度提高2倍

OpenAI在其官方博客中首次提到了ChatGPT Enterprise。

它可以執行與ChatGPT相同的任務,比如寫電子郵件、起草論文、調試計算機代碼。但新產品還在普通ChatGPT的基礎上增加了「企業級」隱私和數據分析功能,以及增強的性能和定製選項。

首先,強調其提供企業級安全與隱私。顯然,這是為了減輕那些限制員工使用ChatGPT的企業的恐懼。OpenAI聲明其不會根據發送到ChatGPT企業版的商業數據或任何使用數據來訓練模型,並且與ChatGPT企業版的所有對話在傳輸和休息時都是加密的。

然後,適用於大規模部署的功能。ChatGPT Enterprise提供了一個支持批量成員管理的管理控制台,包括單點登錄、域名驗證和分析儀錶板的集成。

再者,迄今為止最強大的性能體驗。ChatGPT Enterprise由GPT-4提供支持,ChatGPT企業客戶可以優先訪問GPT-4,其性能是標準GPT-4的兩倍,並具有擴展的32000個token上下文窗口。此外,ChatGPT企業版還可以無限制地訪問高級數據分析,這一功能以前被稱為代碼解釋器,它允許ChatGPT分析數據,創建圖表,解決數學問題等等,包括從上傳的文件。

最後,可共享的對話模板允許員工利用ChatGPT構建內部工作流程,而OpenAI的API平台讓公司可以根據需要創建完全自定義的ChatGPT解決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OpenAI就推出過ChatGPT Plus——這是今年2月ChatGPT爆火後OpenAI推出的每月19.99美元的付費訂閱計劃。上文提到的高級數據分析功能,以前就只對ChatGPT Plus用戶開放。

需要明確的是,ChatGPT Plus仍在繼續。OpenAI表示,該公司將ChatGPT Enterprise視為對其的補充。

2、 燒錢容易搞錢難:競爭加劇,增速放緩

「今天標誌著人工智慧助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它可以幫助完成任何任務,保護你的公司數據,並為你的組織定製。」OpenAI在博文中如是寫道。

就在ChatGPT企業版發布之際,這一領域的巨頭OpenAI、微軟、谷歌和 Anthropic 之間的人工智慧競賽繼續升溫。為了促進AI儘快融入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各大公司都使出渾身解數。

今年5月,OpenAI 推出了其 iOS 應用程式,並於7月推出了 Android 應用程式;谷歌持續更新其 Bard;Meta發布免費可商用版本Llama 2;微軟一邊牽手OpenAI,一邊與Meta合作,同時加速ChatGPT與必應和其辦公套件的融合;由前OpenAI高管創立的人工智慧初創公司 Anthropic推出了Claude 2,後者被視為ChatGPT的最強競品……

在強敵環伺中,即使作為大模型領域的領頭羊,OpenAI同樣壓力山大,畢竟沒有人能保證ChatGPT的持久力。

此前我們在《日「燒」508萬,OpenAI只能活到2024?》一文中曾報道過,ChatGPT運營成本高昂,估計每天的運營成本約為70萬美元。

但燒錢的同時,ChatGPT的用戶基數在下降。SimilarWeb數據顯示,今年6月,ChatGPT自上線以來訪問量首次出現下降。從5月到6月,ChatGPT的全球流量下降了9.7%,到7月後用戶數量進一步下跌,從6月的17億下降到了15億,較之6月下降了約12%。

有人猜測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數公司禁止他們的員工在工作中使用ChatGPT。另外競爭的白熱化也可能是誘因之一。

據外媒消息,OpenAI去年花費了超過5.4億美元來開發ChatGPT,其中包括從谷歌等公司挖走人才的資金。但在2022財年的收入僅為3000萬美元。其CEO薩姆•奧特曼曾對投資者說過,OpenAI計劃在今年將收入提高到2億美元,明年達到10億美元。

如今看來,ChatGPT企業版的推出可能也是其計劃之一。加速搞錢進程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面向未來,OpenAI還表示,在ChatGPT企業版之後,它可能還會為小型團隊提供ChatGPT商業版,允許公司將應用程式連接到ChatGPT企業版,「更強大」和「企業級」版本的高級數據分析和網頁瀏覽,以及為數據分析師、營銷人員和客戶支持設計的工具。

3、結語:OpenAI的商業化困局並非個例

曾經,ChatGPT和必應的強強結合讓我們覺得大模型落地似乎近在咫尺,但ChatGPT用戶增速放緩、二級市場陷入疲態又讓人不由自主對行業泡沫心存警惕。

大模型本應是馬太效應顯著的領域。越有錢、有技術,就能獲得更多的算力,更多的人才,更多的用戶,更多的數據。從這一點來說,OpenAI作為先發者最有可能成為贏家,但現實是它的商業化進程依舊遲滯。

目前來看,OpenAI在商業化方面的嘗試,成效並不顯著。

在開發端,開源大模型Llama2的發布為大模型應用開發提供了更多選擇;在消費端,雖然推出了付費訂閱版本ChatGPT Plus,但用戶數的下滑必然造成其盈利空間的壓縮;如今企業版的推出會帶來哪些變數依舊未知。

另外今年6月末,曾有報道透露OpenAI計劃推出 ChatGPT「工作個人助理」,與微軟展開競爭。對於OpenAI來說,大模型本身是無法掙錢的,如何構建新的ChatGPT功能將是其商業化的重點。但也有人指出,「與主要合作夥伴發生衝突」是「糟糕」的決定。

不久前,OpenAI收購Global Illumination也被視為其「尋求商業勝利」的一步棋。作為一家遊戲公司,Global Illumination的主要產品是「開源版《我的世界》」。作為OpenAI創立以來的首筆公開收購,選擇遊戲行業並非OpenAI突發奇想,正是為了藉由人工智慧和遊戲的深度融合,為其帶來商業回報。

OpenAI要面對的商業化困局並無前人可以借鑑,因為其成本結構與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有鮮明的差異。大模型是要不斷進化的,需要源源不斷的算力與數據。而無論是訓練還是運營,這都是一個成本持續燃燒的過程。

當前 AI 大模型時代還處於早期,但和其他新技術一樣,經過高速增長之後,泡沫破裂是必然現象。當熱潮退去,冷靜期到來,誰將從大浪淘沙中崛起,目前猶未可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dd16f41da2e09a02a03a678f416fa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