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中,因為萌寶大麟子是個地地道道的「左撇子」,當大麟子寫字時,媽媽和外婆間曾發生這樣的對話:
外婆:「用右手寫,左手寫字都把手弄髒了。」
鄧莎:「拿左手寫,喜歡用哪個就用哪個。」
外婆:「老師都說過了,左手寫字寫得慢。」
鄧莎:「那他本來就是左撇子,你非要掰他右手幹嘛。」
大麟子一臉懵:「我究竟該聽誰的?」
在現實生活中,相信不少家長都曾糾結過類似問題,孩子是個左撇子,長大後會不會被同學們嘲笑?生活里會不會有許多不便?有些家長還會認為「左撇子的孩子更聰明」,刻意鍛鍊孩子「左右開弓」。
那麼左撇子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到底該不該糾正呢?答案與你想像中可能有所不同。
左撇子也被稱為「左利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醫學上認為和基因遺傳有一定關係。
有相關數據調查顯示,在雙親都是左撇子的家庭中,子女是左撇子的機率有50%,而在雙親都是右撇子的家庭中,子女是左撇子的機率僅有2%。
而且左撇子與基因遺傳有關的另一個證據是,在某些家族中,左撇子的機率明顯高於其他家族,比如蘇格蘭有個家族名為「Kerr」,一直以家族中的眾多「左撇子」聞名,甚至他們建立的城堡、樓梯都是逆時針旋轉,用以適應左撇子的守城需要。
當然,人們的用手偏好與後天環境也有緊密聯繫。
心理學家們發現,4個月大左右是嬰兒開始出現偏好手的關鍵期,使用某隻手更多,就會變得愈發熟練,長大後逐漸發展為慣用手。
所以綜合來看,之所以會有「左撇子」,更可能是基因遺傳與後天環境複雜的交互作用導致的,背後原理很「複雜」。
答案是否定的,大腦的分化與慣用手的建立順其自然,切忌刻意改變,如果我們強行糾正的話,反而會引發「大問題」。
記得有網友曾分享自己被「成功改造」的經歷,他還沒上小學時,一直習慣左手寫字、左手畫畫,是標準的「左撇子」。
等上學後,為了不讓他在吃飯時,胳膊肘和其他小朋友「打架」,媽媽開始強行令他使用右手。
由於右手不靈活、沒力氣,改正後的他寫字歪七扭八,吃飯動作也彆扭無比,看上去就像「智障兒」,更可怕的是,這種怪異的姿勢一直伴隨他至今。
如今,他成了完完全全的「右撇子」——擁有一隻和普通左撇子一樣蠢的左手,以及動作像智障的右手。
回憶起自己被強行糾正的經歷,這位網友將其稱為「血淋淋的教訓」。
事實上,很多父母在糾正孩子左撇子時,會通過呵斥、暴力來強行命令他們使用右手,對孩子而言,非常容易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久而久之,會影響到孩子的自主感受,以及自我控制能力。
就像電影《國王的演講》中的主角,喬治六世之所以長大後口吃結巴,正是因為小時候左撇子被父母強行糾正,留下了心理陰影。
所以如果發現孩子是個左撇子,家長切忌不顧一切進行糾正,這對孩子的天性、心理健康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首先,我們要糾正偏見。
不管是左利手還是右利手,其實只是習慣上的不同,並沒有好壞之分。
身為家長,我們應該放鬆自身的心態,不必過於擔心孩子未來,孩子的適應能力很強,即便是左撇子,對生活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其次,我們要堅定地支持孩子。
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確實遇到一些偏見,或者是不友好的輿論,我們應該堅定地站在孩子一邊,而非過多表露對孩子的擔心。
對孩子而言,家長的支持才是最堅硬的後盾,只有父母覺得左撇子不是問題,孩子才會真正不將其放在心上。
最後,適當為孩子準備左撇子的「專用物品」。
不得不說的是,某些生活用品可能對左撇子確實不夠友好,我們可以為孩子購買一些左撇子的「專用物品」,比如左撇子專用文具、杯子等等,讓學習生活用品更符合孩子的需求。
老苗結語:
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家娃是個左撇子,家長大可不必太糾結。
如果強行糾正孩子,反而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應對方法。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孩子是左撇子嗎?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