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豬八戒」馬德華:我的小名叫演員,網友稱:厲害

2022-07-21     搞笑大隊社

原標題:75歲「豬八戒」馬德華:我的小名叫演員,網友稱:厲害

提到演員馬德華,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1986版《西遊記》中那憨態可掬的豬八戒。

很少有人知道,他還可以這樣

來源:中新視頻

這樣

以及這樣

多年來,他不甘於被豬八戒角色限定,頻登戲劇舞台,希望成功「破圈」。年逾古稀,他依然保持對職業的敬畏,對人生的達觀。

他不是「豬八戒」,他是演員馬德華。

自幼習武,與文工團擦肩

馬德華1945年出生於北京,父親懷著一顆「望子成龍」之心,讓兒時的馬德華「文修武備」,特意請了武術高手教他練武。在《悟能》中,馬德華回憶說,每天天還沒亮,隨著一聲雞鳴,父親便拎著他起床練武了。父親把他叫醒之後,便到廚房裡幫母親忙活家裡早點鋪子的營生。不到五點,早點攤子準備營業。

在經常來吃早點的人中有位空政文工團的幹事,「當時的空政文工團在燈市口同福夾道裡面,離我家不遠。有一位叔叔,經常穿一件四個兜的軍裝。他每天必來我家吃早點,我總叫他『四個兜』叔叔」。有一天「四個兜」叔叔問馬德華想不想當兵,說團里正在招收一批小學員,馬德華和父母聽了都很高興,馬德華就跟著「四個兜」叔叔走了。「這一路上,我特別興奮,一直纏著叔叔問東問西的,就在這時,路邊的人家忽然傳來一陣京戲聲,我好像被什麼東西絆了一下。」馬德華就問叔叔,去團里自己能唱戲嗎?叔叔說:「唱戲?我們叉不是劇團,我們這是文工團,主要是招舞蹈演員。我看你武術練得不錯,動怍非常協調,悟性也可以,教你一些動作,你很快就能學會,是個好苗子,來我們這兒學舞蹈應該挺好的。」

但是,馬德華不高興了,他說自己不想跳舞,就想唱戲。「四個兜」叔叔說:「我們這兒沒有京戲,學戲曲得到正式的劇團,像北京京劇團、中國京劇院這一類的才行。」從此,中國京劇院這個名字便在馬德華幼小的心靈里深深地紮下了根。

14歲那年,在中央民族學院附中讀初二的馬德華,決定報考中國京劇院學員班,但父親堅決反對。父親怕馬德華偷偷去報名,還把戶口本藏了起來。馬德華和媽媽軟磨硬泡不成,偷出了戶口本去報考。當時有2000多人報名,學校只招收了54人,如願以償的馬德華開心地覺得自己是天下最快樂的幸運兒。

收到錄取通知書後,馬德華沒法向父親隱瞞了。在挨了父親一頓揍後,父親與他約法三章,讓他以後不管受多大苦也不能打退堂鼓,咬著牙也得挺過去,要學就一門心思地學好,以後混不出名堂,家裡也不養他。

16歲時,馬德華被調到了北方崑曲劇院,成了一名丑角演員,開始心氣兒挺高的馬德華還不想演丑角,待先生講解一番,才深深理解了「天下無丑不成戲」。演出時,戲份雖然不多,「但看著台下的觀眾為我演的角色哄堂大笑,我真正體會到『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這句話。導演李紫貴老師還點名表揚了我,說這孩子的感覺太好了,將來一定有出息」。

八戒角色,競爭異常激烈

馬德華從37歲開始參演《西遊記》,至今已經過去了37個年頭,他扮演的豬八戒已成無人超越的巔峰。殊不知作為「國民二師兄」的他,最初並非這個角色的首選。

1982年,北方崑曲劇院決定排《孫悟空大鬧芭蕉洞》,馬德華在戲中扮演豬八戒。不久,有同事告訴他電視劇《西遊記》劇組正在招演員,建議他去試試。能出演由經典名著改編的電視劇,顯然是件幸事,所以,馬德華迅速交上了自己的資料。沒等幾天,劇組就給馬德華打來電話,讓他準備面試。

馬德華對楊潔導演的第一印象很深:「屋裡是一間老式的功房,靠鏡子不遠的地方擺著一排桌椅,在正當中坐著一位五十多歲的女同志,精瘦幹練,一雙眼睛特別有神,盯得我有些發憷。」

交談後,馬德華得知,這位女同志就是《西遊記》的總導演楊潔。楊潔問馬德華想演誰,馬德華說自己就是衝著豬八戒來的,楊潔告訴馬德華,他已經是第四個想演豬八戒的人了,之前試了三位,都還不錯。

雖然自己並無勝算,但馬德華還是決心努力一試。他精心設計了一個小品,將自己小時候學的武術、進劇團學的戲曲、跟話劇演員學的話劇,還有他認真琢磨過的豬八戒人物形象全抖摟出來,「可謂使上了渾身解數」。楊潔導演看完後很滿意,對他說初試過了,讓他再表演一段正在演的崑曲《孫悟空大鬧芭蕉洞》中的片段。馬德華儘量用生活中的節奏,忐忑地把這場戲演完了。「我演的時候,楊導幾乎是面無表情,我一演完,楊導就沖我樂開了,說二試也算過了。」第三試,馬德華選了個《西遊記》原著中沒有的故事《豬八戒學本領》表演,最終,楊潔導演非常滿意,馬德華終於拿下了豬八戒這個角色。

1982年,37歲的馬德華進入《西遊記》劇組。86版的《西遊記》拍攝時間長達6年2個月,馬德華說拍到後面時,他們師徒四人達到了一種「情之所至」的狀態:「比如我們進了一間屋子,一進門看見一個座位,我就自然而然地搶先幾步,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這個時候猴子就跳到我的身後,拽著我的耳朵說:『呆子,師父還沒坐呢。』我揉揉耳采說:『你這該死的弼馬溫,這是我給師父占的地兒,你一邊兒去!』類似這樣的情節都不是劇本上有的,全是我們即興表演的。」

馬德華說,《西遊記》拍完30多年了,每當回憶起拍攝過程中的艱難險阻,心裡依舊是喜憂參半。「我們拍攝時真是險象環生,我骨裂過,被馬踹過,不會游泳下河差點被沖走,如同師徒四人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記得楊潔導演曾說:『咱們的拍攝歷時六年,總是可以遇難呈祥,這難道不是冥冥中有佛祖保佑嗎?』」

「藝術就像生活一樣」

一部《西遊記》,讓馬德華聲名大噪,也讓他走上了更廣闊的藝術道路。除了唱戲、拍電視劇之外,他還嘗試過演話劇、拍電影,還出了一本書叫《悟能》。「我也是一個戲曲演員,戲曲講究程式動作,但和拍電視劇也有相通的地方,都得有一種悟性,知道該怎麼處理細節。」馬德華時常覺得,戲曲表演和影視劇並不衝突,完全可以相互借鑑。

今年7月底,他開啟了網絡出鏡首秀,應邀跟大家聊聊書店和讀書,「以前演出出鏡就是上去表演(節目),這不一樣,還得臨時回答提問,說實話有點兒緊張」。不過,出鏡效果證明,馬德華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我跟大家聊天,我小時候去的書店就是新華書店,尤其是王府井附近那個,一進去像進了書的海洋一樣」。

「書店是吸收營養的地方。」他第一次看蓋叫天的《粉墨春秋》就是在書店,找一個不礙事的地方翻翻書,看得如痴如醉,「現在疫情向好,去實體書店陶冶心靈,我覺得挺好」。

今年,馬德華剛好75歲。早晨起來在院子裡侍弄花草,寫字、畫畫,出去遛個彎,一天到晚安排得滿滿當當。他依然對新鮮事物擁有好奇心,會跟孩子們學學怎麼用抖音、快手等。

當了幾十年的演員,經常有人問馬德華,對藝術怎麼理解。他說,藝術就像生活一樣,人的一生要經歷各種各樣的事情,「藝術呢,也是『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遇到一個角色,有什麼困難克服掉,如此而已。」(摘自|《讀報參考》 作者|張嘉 中國新聞網 《新傳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d2a6c4be4e2981a82095ddcf9d89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