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都沒娃了,還在堅持送國際化幼兒園的家長都圖啥?

2023-08-13     外灘教育

原標題:​幼兒園都沒娃了,還在堅持送國際化幼兒園的家長都圖啥?

看點 人口出生率降低,國際化幼兒園不再一位難求。不過,在幼升小方面優勢不明顯,也是這類幼兒園的一個痛點。在升學、教育規劃多方影響之下,至今仍選擇國際化幼兒園的家長,究竟在幼兒園中看中了什麼?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菁kids上海(ID: Jingkids_Shanghai)

文丨Stella編丨May

採訪內容真實,為保護個人隱私,本文隱去所有受訪者個人信息。

幼兒園沒娃了?

家有倆娃的媽媽A女士能直觀地感受到雙語幼兒園這3年來招生難度的直線升級。

回想起3年前姐姐的入園經歷:在她的dream list上有兩所園,先後進行面試,在徐匯某品質雙語園只拿到waiting list,浦東某K12學校幼兒園甚至給了拒信,幾經轉折後,才最終進入了徐匯的園。

去年,輪到弟弟參加入園面試。媽媽認為「準備得肯定不如姐姐充分」,同樣是這兩所園,學校卻都十分痛快地給了offer。

三年親歷兩次幼兒園招生的A女士也時常關註上海熱門幼兒園的公眾號,回憶起從前幼兒園在年初幾乎就能用完所有招生名額的情況,她感慨道:「我上個月看到某校(在家長觀念里十分受追捧的學校)還在公眾號發探校和招生的相關內容。」

那已經是六月了。

無獨有偶,小紅書上也能不時刷到媽媽們的感嘆:某園走下神壇了。先前從親子課開始就要占位,如今卻主動邀請家長參加宣講會並安排探校。

小紅書截圖

相信走在民辦、體制外道路的幼兒家長或多或少都注意到了幼兒園招生難的問題。

前陣子在《人物》雜誌的公眾號里看到一篇名為《今年夏天,幼兒園搶不著娃了》的文章,將目光置於二三線城市民辦幼兒園招不到生的困境,從原先每屆能招一兩百人到如今的不足十人,文章將主因歸結於生育率的斷崖式下降。

放在上海,這也是成立的。2022年的入園幼兒人數為16.7萬人,同比2021年的17.8萬人減少6.2%,而下降的趨勢將繼續延續,因為應當在2023年入園的2020年上海新生兒人數僅有12.5萬人,而2021年上海出生人口更是僅有11.6萬人,2022年僅有10.8萬,可預見的未來都是幼兒園招生的寒冬。(數據來源:上海市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處)

但結合上海作為國際化教育高地的背景,問題僅僅只有出生率下降這麼簡單嗎?

只是因為生育率低?

孩子就讀於上海某頭部公立幼兒園多元部的家長B女士能明顯感覺到,這兩年幼兒園裡的插班生變多了,因為不少孩子「讀著讀著就出國了」。然而,這家幼兒園不僅沒有縮小規模,甚至還新開了托班。

除了公立園外,還有一類不愁招生的幼兒園,即家長們俗稱的頭部「字母園」——外籍孩子在其中占相當比例,不受搖號影響,畢業直接上國際學校。尤其是被諸如上中國際等高性價比、升學成績優異的公立學校國際部錄取較多的園,自然成為了家長們的熱捧對象。

字母園熱帖

那麼為什麼雙語園,哪怕是頭部的雙語園,招生都在走下坡路?

就自己和周圍家長打交道的經歷來看,A女士將家長總結為三大類:

A女士認為,第三類家長是如今最為糾結的人群,他們親歷過中西方教育的對比,卻又因搖號政策、國際局勢等因素而猶疑。如果說國際局勢可以走一步看一步,那麼搖號政策卻由不得家長反覆橫跳。

孩子曾就讀於雙語園,如今回歸公立小學的家長C女士就提到:「因為要搖號了,怕以後搖不上好的學校,所以(外籍孩子)趕快回K12國際學校幼兒部占位了。我們班也有兩個這樣的孩子。」

搖號的情形下,外籍家庭因不願承擔搖號風險而更堅定純國際化道路;中國籍家庭同樣不願承擔搖號風險,加之經濟下行,若是對口好的公立小學,在既便宜又有升學保障的情況下,大機率會選擇後者。

既然民辦園不能直升,決定小學讀公辦,公立園學費又比民辦園香太多,家長在考慮一番性價比後,難免捫心自問:「這個雙語園我就非讀不可嗎?」

雙語園的價值體現在哪?

雙語園究竟有多貴?我們今年統計了76家幼兒園,其中58家為能招收中外籍孩子的雙語園,18家為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幼兒部和外籍人員子女幼兒園。我們將學費區間做了一個簡單的統計,以每月5000元為起點,每增長5000元為一檔,列出了學費區間與學校數量的對比圖。結果如下:

可以發現,雙語園的學費區間集中於每月1萬至2萬,國際學校幼兒部集中在1.5萬到2.5萬,相較於市示範園每月700塊的價格,確實沒有優勢。

那麼如今,還在堅持選擇國際化幼兒園的家長到底是看中它什麼?

A女士夫妻二人均是按部就班地接受傳統教育,直到研究生才獲得留學機會。也是在那時,A女士打開了眼界。因此,她更希望孩子能夠提早利用有限的時間學習更多乾貨,習得更多技能。

也曾有朋友與她提起過「香港優才計劃」——先拿到香港身份,而後參加聯考,最終輕而易舉拿下985文憑。A女士卻直言這並不在她考慮範圍之內。以結果為導向,她看重的不是文憑,而是才能,因此早早定下了體制外路線。

在孩子讀雙語園期間,她也與小區里讀公辦園的家長聊過不少,在明確公辦園不能教學科知識的當下,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內心是不能接受孩子真正「零基礎入學」的。

僅以語言學習為例,畢竟幼兒從兩三歲開始就能迎來語言敏感期,為什麼要錯過這一黃金髮展階段?

於是她看到一些媽媽費心費力地備課,試圖在家自己教;也看到放學後和周末,媽媽們帶著孩子輾轉於機構和機構之間。A女士對這樣的效果存疑,畢竟孩子還是在把英語當作一門學科來學,幾乎不會在課堂外運用。

反觀孩子所在的幼兒園,外教全天跟班,不論是教學還是生活,孩子都能在自然場景中使用英語。

對於市面上的機構,不進行一番深入調查也難免對其專業能力產生質疑,對他們來說,雙語園很好地解決了一站式教育需求。

超出A女士預期的是,弟弟只上了不到一學期托班,在這次長途旅行的航班上,她給了弟弟一本控筆訓練冊,弟弟不僅非常安靜地度過了全程,甚至還不時給自己加油打氣,嘴裡嘀咕著「Good Job!」。「這也證明了幼兒園的老師經常鼓勵孩子。」A女士說道。

還有一大亮點是幼兒園的課後課。其實不少雙語園都推出了這一項服務,精選市面上較優質的機構,不僅學費更便宜,還免去了家長東奔西走的煩惱。

足球、音樂劇、西洋棋……A女士的女兒在課後課里進行著藝術、運動等多維度的探索,這無疑是孩子尋找熱愛所在的一條捷徑。姐姐在中班嘗試了音樂劇後便愛上了舞台,如今還在課外報了音樂劇課程。

但要像A女士這樣遇到一家理念相合、性價比不錯、師資優質的民辦園,究竟有多大的機率呢?

轉回公立的C女士就沒遇上,據她所言,孩子所在的民辦園就讀體驗「不比公立園好」。

她本是衝著 「尊重孩子、欣賞孩子、愛孩子」的教育理念而選擇雙語園,卻看到孩子用餐時鴉雀無聲的壓抑氛圍,也從同班家長那兒聽說過有老師體罰孩子的現象存在。最令C女士不滿的,是在一次與外教的對話中,她提及孩子似乎不願意上英語課,也不愛開口說,外教卻輕描淡寫道:「這是孩子性格的問題。」

「這怎麼是性格問題?這是幼兒園沒有給孩子營造安全快樂的氛圍和不怕犯錯的環境!」C女士說。

無法看見孩子身上閃光點、無法從專業角度分析孩子行為並幫助孩子、對孩子粗暴地貼標籤都有違家長送孩子讀雙語園的初衷,因此選擇雙語園也十分考驗家長火眼金睛的能力。探園且和老師們深入交流一番,以此推斷育兒理念是否相合是極其有必要的。

當然,家長們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對幼兒園的期待也不相同。即便是令A女士十分滿意的徐匯園,也有家長因認為教學太淺而轉去其他園的。搖號開始後,面對參差不齊的生源,民辦小學也在輔優補差方面加大了力度。

A女士的大女兒在今年五月搖中了某大熱K12雙語學校,得知在開學前會進行自然拼讀的摸底測試,入學之後會根據測試結果進行分層教學。但學校承諾道:無需在外學,請相信學校會爭取在2年級期末讓所有孩子達到同一水平。

A女士提到,她朋友的孩子有搖中閔行某「神校」的,畢業於公辦園的孩子確實讀得很吃力,但老師十分負責,哪怕是在暑假也會為進度落後的學生補課。

說到這兒,A女士想起三年前自己還曾帶著女兒去對口的頭部公立幼兒園面試過,結果被拒了。「如果它當時願意錄取我們,我可能會在它和徐匯雙語園裡糾結。但糾結的原因不是覺得它更好,只是因為離家近。」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c928e4dc1aa00fcc2003c74a4c34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