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活」又「火」 傳統非遺煥發時代新風采

2024-10-21     山西新聞網

21日,第八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落下帷幕。本屆博覽會以「保護傳承 守正創新」為主題,邀請211項非遺代表性項目、100餘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全面展現我國批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年來非遺保護成果。

近年來,隨著各地積極踐行文化「兩創」,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更好的保護與傳承。在不少城市,過去鮮有人知曉的非遺實現了「見人、見物、見生活」,還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實現了既「活」起來,又「火」起來。

百餘名傳承人亮「絕活」

穿針引線、合包、上結、縫製……在第八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美在鄉村好光景」的展廳內,86歲的徐州老人王秀英嫻熟地縫製著手裡的香包。「這麼大年齡了,還能做針線活,真了不起!」前來觀看展會的市民紛紛向這位非遺傳承人豎起大拇指。

記者在博覽會現場看到,各地非遺技藝精彩上演,吸引了大批觀眾前來過眼癮,現場十分熱鬧。濟南市民徐光美說:「以前接觸較多的都是山東本地的非遺,這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省份的手藝人,感覺很興奮。不少非遺技藝讓我大開眼界,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鬍雁說,本屆博覽會聚焦非遺在現代社會展現的生態美、匠心美、創業美、互鑒美的特點,設立「美在生態更生動」「美在匠心更創新」「美在鄉村好光景」「美在交流與互鑒」「美在創意與共享」展區,展示我國非遺系統保護、傳承有序、成果豐碩的生動局面。

博覽會現場,不少此前火出圈的非遺項目受到觀眾關注。例如「閩南簪花」、遊戲《黑神話:悟空》中的「陝北說書」、漢服馬面裙等。據泉州豐澤區蟳埔女習俗非遺傳承人黃麗泳介紹,蟳埔女簪花文化起源於福建泉州的蟳埔村,已有數百年歷史。為了滿足觀眾不同的妝造、拍照打卡需求,此次非博會,她不僅帶來了傳統發簪、手工編花,還帶來了假髮、串花等,可以讓現場觀眾直接戴上進行體驗。

此外,本屆博覽會還舉辦「非遺融入現代生活」交流分享、非遺品牌發布等活動,促進傳承人、企業、行業協會等不同主體的交流合作。同時,組織近百家專業採購商參會,促進供需對接,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博覽會現場也成為不少傳統手工藝產品展示自身形象、開拓商機的好機會。

在博覽會的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展區,參展人闞興惠向觀眾介紹點銀壺、琉璃等山東本地手造產品。她說,此次帶來的不少展品受到歡迎,尤其是產自山東博山的五色琉璃、雞油黃手串、五彩葫蘆等。其中,各類琉璃製品現場已經收穫意向訂單,主要是來自景區、文化機構、博物館的預訂。

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波介紹,本屆博覽會及相關活動共有497個非遺項目參與,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達175項,全部參展人員達700餘名。

數位技術「潮酷」賦能

戴上AR眼鏡,飽覽河南馬街書會盛況;置身VR空間,漫遊故宮三大殿;面朝體感設備,跟著虛擬人學打太極拳……在第八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現場,傳統非遺與「數智」技術碰撞融合,成為在場觀眾關注的焦點。

走進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布設的展區,多名觀眾頭戴VR眼鏡,或抬首,或低頭。「他們正在參觀故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殿內鋪設的是蘇州御窯金磚。其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600餘年傳承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錢軍介紹說,在VR技術助力下,觀眾置身故宮三大殿,可以更直觀立體地一睹金磚風采。

「『一日能看千台戲,三天能聽萬卷書』。我們通過3D建模、空間定位等技術,將馬街書會每年最盛大的場景裝入AR虛擬環境中,為觀眾帶來曲藝欣賞等沉浸式交互體驗。」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和智能設計實驗室成員程偉說,他們正努力打造「永不落幕的馬街書會」。

胡雁說,此次博覽會充分展現了非遺與新技術結合之美,讓非遺「潮」起來。觀眾戴上AR眼鏡,感受馬街書會盛況;置身皮影體感互動空間,觀看皮影角色演繹世間百態;進入紙鳶漫遊空間,感受天高地闊的放飛樂趣。此外,博覽會上的抖音「百YOUNG」非遺體驗、百度百科AI非遺館、微博非遺煥新計劃、京東方藝雲非遺作品數字化展示、泡泡瑪特非遺潮玩等,都為非遺保護提供新視角、新創意和新思路。

近年來,藉助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走向大眾。在山東青州博物館新館,通過博物館數字化工程,遊客可以穿越回北宋,與趙明誠、李清照「對話」;還可以在中國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趙秉忠殿試卷旁一覽中國歷史上科舉制度的演變過程。青州博物館副館長楊華勝說,青州博物館新館開館一年多來,已吸引了近40萬遊客前來參觀,數字化技術突破了時空限制,讓文物和非遺變得更加生動,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數字化技術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上的角色,由最初助力保存、記錄、展示的輔助性工具,正逐漸進化為助力創新和發展的支撐手段與科學動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表示。

守正創新「圈粉」年輕人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近日對1000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5.8%的受訪青年感覺近些年非遺更火、更「出圈」了。年輕人為何會愛上非遺?調查報告顯示,55.6%的受訪青年認為是非遺的影響力擴大,54.9%的受訪青年覺得是非遺與時俱進,更貼近現代生活,54.3%的受訪青年認為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由於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非遺,本屆非遺博覽會除了主會場活動外,還舉辦了「趕個新國潮」青年非遺創意市集。在市集上,今年20歲的大學生桑陽正在和幾位同齡人就非遺工藝的創新設計進行了交流。他說:「從大街上身著漢服的少年,到熱衷購買國潮的年輕人,以非遺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正在『圈粉』Z世代。」

投身非遺產業的年輕人也在增多。「去年10月,我參加了漢服體驗活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雅與絢爛讓我印象深刻,我便決定利用學到的服裝設計知識支持家鄉的產業發展。」畢業剛一年的張子晨,在擇業時選擇了「漢服設計師」這一職業,從設計、打版再到採購與樣衣製作,張子晨已能獨立完成漢服設計。

他說:「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承載了中國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不少像我這樣的年輕人正選擇進入這一行業。設計的衣服受到消費者喜愛,就是對我們這些『00後』漢服從業者的最好肯定。」曹縣文旅局局長孔繁星認為,年輕人才的創造力將為漢服及傳統文化再次賦能,形成良性循環。

非遺的魅力,還在影響著更年輕的一代。淄博市博山區是著名的琉璃工藝品產地,被譽為「中國琉璃之鄉」。博山陶瓷琉璃藝術中心是山東省中小學生研學基地,每到假期,來這裡的學生絡繹不絕。博山陶瓷琉璃藝術中心研學負責人穆雲霞說,今年暑期,他們接待了來自省內外30多個夏令營團隊,孩子們對傳統非遺很感興趣。

在如今的網際網路平台上,熱衷非遺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今年6月,抖音發布的《2024非遺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抖音上國家級非遺相關視頻累計分享量同比增長36%。在抖音,越來越多人傳承和傳播非遺,95後、00後成為生力軍,30歲以下傳承人年增長72%。

「觀察非遺如何被當代人運用和傳播,對非遺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很重要。」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所長楊利慧說,非遺傳播領域表達方式不斷更新,如同大江大河中不斷激起的一朵朵浪花,對年輕群體的影響正越來越大。

記者 邵魯文

(責編:王丹、李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c79a4b022f4112bf27fa4cf909588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