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之都的崛起:無錫的昨日、今日和明日

2023-10-30     財經無忌

原標題:物聯網之都的崛起:無錫的昨日、今日和明日

文 | 無銹缽

周星馳一輩子拍過很多部電影,但真正讓他開始大紅大紫,火遍全國的作品,則是上映於1990年的《賭聖》。

在那部電影里,他飾演一個身懷特異功能的大陸青年,去香港投靠三叔吳孟達,二人一起行走江湖,闖蕩人生。

得益於鏡頭和劇情的別出心裁,這部電影創下了破紀錄的4100萬票房,並為周星馳帶來了人生中第一個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提名。一水之隔的內地,億萬觀眾也都是憑藉這部電影,熟悉了熒幕前這張玉樹臨風的面孔,和熒幕後繁榮、富饒的香港。

那是香港經濟最璀璨的年代,維多利亞港吞吐貨物的巨輪,和遠處中環的閃耀燈火交相輝映,碼頭、公交、商廈更是鱗次櫛比。而這一切,對於周星馳所飾演的那個大陸青年來說,又是那樣的陌生,僅僅是路邊販賣飲料的自動售貨機,就讓他戰戰兢兢、不知所措。

對於當時的大陸人來說,投下硬幣就能獲得汽水的自動售貨機,和小汽車、大哥大一樣,象徵著一種「唾手可得」的現代化生活。正如法國科學家路易·波拉契所說的那樣:

「科技和智慧的存在,就是為了讓人們生活的更加便捷美好。」

不知道是不是源於電影鏡頭的推動,1990年,同樣也成為了自動售貨機邁入中國市場的元年,也正是從那一年開始,裝載著飲料、麵包的自動售貨機,從上海的港口出發,沿著曲折蜿蜒的鐵路,流向了全中國。

而無錫,正是這批沉重貨運的「第一站」。

1、昨日無錫:被重塑的物聯網

就在電影《賭聖》熱映的那一年,無錫開通了國際鐵路貨櫃運輸,正式成為了長三角區域的內陸口岸。

往來的貨運列車,和貨車上堆積的自動售貨機,見證著國人現代化生活帷幕的緩緩拉開,而在這些看得見的現代化背後,維持著這些「便捷」,卻不得不仰賴更多人力的維持。

由於缺乏信息化、數字化技術的支持,無論是鐵路上的貨櫃,還是街頭巷尾的自動售貨機,都只能依靠人來編號、檢查、核對、補貨。

在1990年的中國,這樣的場景並不讓人感到意外。那是市場經濟和現代化科技騰飛的前夜,儘管網際網路已經問世了22個年頭,許多已開發國家,人們依靠網際網路跨越千山萬水分享信息,但並沒有人想到,網絡不僅可以連接「人」,更可以連接數以億計的「貨」和「物」,並通過這些連接,為人們的生活創造巨大的便利。

直到一年後,幾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因為受不了反覆下樓查看煮咖啡進度,選擇在咖啡機邊上安裝了一台可以接入電腦實時監控的攝像頭,這一思路才得以被徹底打開。

這之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上,來自國際電信聯盟的科學家,為這一技術擬定了一個沿用至今名字——「物聯網」。

有趣的是,儘管這一技術有著和「網際網路」相似的讀音,但在21世紀初的中國,相較於網際網路的風靡,「物聯網」的認知,卻要遠遠落後。在當時的許多國人眼裡,所謂的物聯網,不過是「一台計算機,加兩個傳感器」。

轉折發生在2009年的8月,那一年,前來太湖邊視察無錫科研所的溫家寶總理,在十幾塊展板前駐足許久,仔仔細細地聽取傳感網發展和應用的彙報後,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這樣的科技產業的制高點,才真正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未來。」

當時在場的省市領導和科研骨幹們,清晰地記得,溫總理還「現場辦公」,叮囑道:「我們做一個大的決定,把中國的傳感網中心定下來,就定在無錫……美國人搞『智慧地球,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夠創造出『感知中國』,在物聯網世界中擁有中國人自己的一席之地。』

時間證明了前瞻者的遠見,往後的15年里,「物聯網」所代表的產業與機遇,將成為無錫這顆「太湖明珠」最閃亮的一張名片。

2、今日無錫:沉默的冠軍

過去的一周里,舉辦於此的2023年全球物聯網博覽會,就為全球再度揭開了這座「科技之城」的新面紗。

從物聯網概念的正式提出,到落地中國,無錫花了4年的時間,匯聚了來之不易的幾十家企業,孕育出中國物聯網產業示範區的雛形。

而在今天,這片昔日的小小花圃,已然成長為了一片廣袤的「熱帶雨林」。

2012年、2016年、2022年,無錫物聯網集群規模先後突破千億、兩千億、四千億大關。今天,這片物聯網「熱帶雨林」里,匯聚著物聯網各領域企業超3000家,包括上市企業8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0家,相關產業年收入突破4000億,幾乎占據了整個江蘇物聯網產業的「半壁江山」。

十四年間,物聯網技術已經滲透到無錫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行業,示範區建設也逐步實現了由小到大、從大到強的歷史跨越。

而在這些物聯網建設的成果中,最為突出的,便是傳感器領域的領跑。

如果用「感知層—網絡層—平台層—應用層」的分級標準,來解讀萬物互聯的世界,那麼傳感器所代表的「感知層」,無疑是全球物聯網的「基礎設施」和「眼耳口鼻」。

數據顯示,2022年,無錫市擁有傳感器相關企業200餘家,營收超200億元,已形成涵蓋傳感器研究、設計、製造、封測、晶片模組等全產業鏈條。依託無錫物聯網企業承接的物聯網工程,從國產大飛機C919到上海、深圳等地的地鐵,從智慧城市到智慧港口,智能傳感器已被應用於工業、農業、環保、金融、物流、健康、體育、交通、安防等各領域。

無外乎有媒體這樣稱讚無錫的物聯網產業地位:

「因為有了無錫,世界物聯網產業發展史上,才被烙下了深深的『太湖印記』。」

有趣的是,同這裡飛速發展的物聯網產業相比,無錫在中國科技產業中的知名度,卻常年如同安謐的太湖一樣,靜水流深、鮮見波瀾。

某種意義上,這並不是無錫一城的困境,而是「湖區」在全球工業史中的普遍困境。不同於江河流域和海岸城市的波濤咆哮,「湖」的誕生,往往離不開廣袤的窪地平原和豐沛的水網,相較於繁忙的商貿業、金融業,湖區生來便是沉重的工業、科技產業的「應許之地」。

德國學者赫爾曼·西蒙用《隱形冠軍》來形容這些商業、產業領域「沉默的英雄」。

猶如藍天白雲的瓦爾興湖畔,轟鳴著德國寶馬汽車的發動機工廠;風景秀麗的五大湖區,冶煉著美國60%的鋼鐵產能;婉約雅致的太湖,同樣也承載著中國,乃至全球「萬物互聯」的底座。

這也是為什麼,相較於坐擁繁多物聯網生態企業的北上廣深,「世界物聯網博覽會」這樣的行業盛會,總是在這裡舉辦。

某種意義上,早在全球藉助物聯網博覽會看向無錫之前,來自無錫的感知層科技,就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深刻觀察和閱讀著我們眼前的世界。

3、明日無錫:先驅之城

在這基礎上,與「物聯網」這一標籤所對應的,除了沉重的基礎設施,還有智慧城市建設的提速。

在已開發國家林立的歐洲,曾經的巴塞隆納正是通過舉城之力,投身物聯網建設,才得以從一座蕭條的紡織重鎮轉型為一座更具包容性、生產力、創新力的創新之都。

「無錫和巴塞隆納一樣,都是物聯網先驅之城。」作為世界物聯網解決方案大會主席,馬克·塔拉戈在2023世界物聯網博覽會的現場,這樣盛讚眼前的這座中國城市。

某種程度上,無錫與巴塞隆納雙城之間的碰撞,來自海外友人的讚美,映射出了無錫更為具體的明日之未來——一座世界領先的物聯網之都。

另一個關鍵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明日之無錫,究竟有何期待?又有何確定性的發展紅利?

這個問題的第一個答案,就在前文中所提到的「基礎感知層」建設中。

作為「賣水人」的無錫,從獲批建設國家傳感網創新示範區到躋身國家先進位造業集群,無錫物聯網產業14年的發展中,搭建了「雲、網、端」的數字基建,因此,無論物聯網未來向哪裡走,無錫都享受底層的發展紅利。

以物聯網產業鏈中的關鍵產業——智能傳感器為例。作為物聯網的「中樞神經」,無錫在傳感器產業領域已創下多個「首次」「第一」。其中,在MEMS(微機電系統)晶片設計、傳感網絡節點研發等領域,無錫已牽頭或參與制定傳感器領域國際標準8項、國家標準14項。

在這之上,另一個答案,也在不斷沿著感知層向上延展。

今天的無錫,正在不斷超越物聯網基礎設施範疇,由「賣水人」的身份不斷向上攀登,進而發力汽車物聯網、工業物聯網,連點成面。

在中國南山·無錫車聯網小鎮,一輛輛科技感十足的自動駕駛小巴士正往返於居民區與地鐵站之間,無人掃地車正在替代人類,更高效地完成作業任務......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所在地,無錫打造了全球規模最大的車聯網城市級C-V2X網絡,在應用場景上,無錫已累計完成信號燈在線導航、危險預警、路口協同起步等100項車聯網應用場景的部署。

以數據與信息為核心資源的物聯網時代,掌握基礎層與感知層,就是一切價值的始源,從這個角度來說,無錫的未來勢必值得中國,乃至全球目光的期待。

昔日,面對全球政治、經濟的風雲巨變,總設計師用「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概括了東方文化下的性格和處事方針,某種意義上,理解這八個字,或許同樣可以為我們解讀這座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提供一個合適的註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c3cf6e3c17972f81ea8b8e948270a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