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明確了新十年奮鬥的目標,就是大規模投入底層核心技術,致力成為全球新一代硬核科技引領者。」
10月26日的小米澎湃OS暨Xiaomi 14系列發布會上,雷軍在演講的開始,便開門見山地表達了小米的新十年宏願。
雷軍的底氣,來自於歷經13年的探索,並通過過去三年的大舉研發投入,小米的自研技術正式迎來了井噴期。
小米的前十年,可以說是驗證、發展自身商業模式,迅速形成規模的十年。從最初打破智慧型手機行業的不合理溢價,小米帶動的中國手機行業整體繁榮與創新,具有絕對劃時代的意義。
如今,小米麵臨著更為風高浪急的挑戰。「過去三年小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雷軍說。
在不斷深化的地緣摩擦中,中美科技較量、強化自主創新,已經成為了所有科技領軍企業的重大命題。
而作為所有手機廠商的「攔路虎」,蘋果的光環也正在黯淡。iPhone15系列引發的「擠牙膏」式創新困境,以及由此引發的爭議,都讓華為、小米等頭部玩家看到了「裂隙」中的突圍機會。
而這一次,小米在發布會上拿出的創新成果,也足夠讓人驚喜。
以最新發布的小米14標準版來說,這款手機在性能、影像、日常體驗等多個領域,都實現了跨越式升級,參數和綜合體驗已經完全可以越級對標iPhone 15 Pro。而其中小米龍晶玻璃、C8國產屏等自研成果,更讓人從中透視到了小米強大的研發實力。
此外,當雷軍正式發布小米耗費7年研發、先後投入了5000名工程師的全新自研作業系統「小米澎湃OS」時,台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作為國內的第二個自研手機作業系統,和鴻蒙OS一樣,小米澎湃OS兼容安卓架構,並將自研的Vela系統內核與深度修改的Linux系統內核進行融合,完成了史無前例的系統底層重構。
發布會上,雷軍還公布了一個令人咋舌的數字:去年小米研發投入162億,今年預計將超過200億。而2022年官方公布全國研發經費總投入3萬億。「我拿162億除了一下,小米一家公司的研發經費,便占了總研發成本的0.53%。」
小米的技術野心,還在走向更遠的曠野。
01 小米硬核技術井噴
這次發布會,應該算是近年來,小米新技術湧現最密集的一次發布會,從深度自研的小米澎湃OS,到越級對標iPhone15 Pro的小米14系列,小米帶來的多項硬核技術令人目不暇接。
對標和超越蘋果的目標,對小米來說其實並不算陌生。從三年前開始,小米便在高端化層面持續探索。從小米10系列開始,如今已經來到了第五代產品。
在持續的研發投入和產品細節打磨之下,小米的高端化到去年的小米13,開始取得階段性成果。
與此同時,在剛剛過去的第三季度,據Counterpoint數據顯示,蘋果在中國的銷量同比下跌了10%,而小米同比增長5%。
而今年以最新發布的小米14標準版為例,這款手機在性能、影像、日常體驗等多個領域都實現了跨越式升級,綜合體驗已經可以越級對標iPhone 15 Pro。
在性能方面,小米14通過全球首發的第三代驍龍8移動平台,相比上一代CPU性能提升32%,功耗降低34%,GPU性能提升34%,功耗降低38%。加上在小米13 Ultra上首次採用的環形冷泵散熱系統,小米14的散熱能力提升了三倍。
此外,通過小米澎湃 OS 帶來的深度軟硬體協同,小米14在應用安裝速度、連續啟動應用速度、信息流刷新流暢度、符合複雜場景發熱等多個指標均全面領先iPhone 15 Pro。
在影像方面,小米14首次應用了徠卡Summilux大光圈高速鏡頭,並搭配了小米首顆影像傳感器「光影獵人」900,進光量相較小米13提升180%,也是iPhone 15 Pro的1.2倍,實現了暗光等複雜環境下更精準和還原的光學影調。
在日常體驗方面,小米14採用了和TCL華星共同研發的C8螢幕,帶來了3000nit的行業最高峰值亮度,加上兩顆小米自研澎湃晶片加持的電池和充電系統,帶來了史上續航最長的小米旗艦手機,DOU續航測試結果可達到1.43天。
在標準版以外,在小米14Pro上,同樣體現了比iPhone 15 Pro Max更具創新的多個技術亮點,在擁有小米14標準版體驗的基礎上帶來了三大硬核創新。
首先是在螢幕上,小米14 Pro採用了自研的全等深微曲屏,可以實現四邊四角連續相同彎曲半徑,兼具直屏的實用和曲屏的手感,終結了市面上多年來的直屏曲屏之爭。據了解,這款螢幕由小米自主設計,提前兩年預研,相比傳統螢幕投入18倍研發費用,申請的專利便超過了130項。
其次在材料方面,小米14 Pro採用了全新推出的小米龍晶玻璃,強度遠超iPhone的超瓷晶面板,抗跌落性能相比進口配件獲得10倍提升。小米14 Pro同時還推出了鈦金屬特別版,和iPhone15 Pro Max鋁、鈦合金邊框不同的是,小米14 Pro邊框採用了99%純鈦材料打造,強度和硬度遠超普通鋁合金邊框。
最後在影像方面,小米14 Pro首次引入了無級可變光圈,可以在F/1.42 ~ F/4.0的範圍內自由調節光圈值,像瞳孔一樣自動適應光線。尤其在拍視頻的時候,可變光圈的超高曝光靈活度,能夠自適應光線的變化,帶來更為穩定的畫面表現。
可以說,從去年小米13系列對iPhone體驗的部分體驗領先;到今年小米14系列,通過多項創新技術的發布,小米旗艦機終於在綜合體驗上,實現了雷軍口中對於最新款iPhone的越級對標。
02 中國「硬科技」的跨越期
雷軍曾經說過,自己的理想便是「科技報國」。作為全球第三大手機廠商,也是目前中國品牌在全球出貨的第一大手機廠商,在這一輪「科技自立」的浪潮中,和華為一樣,小米同樣責無旁貸。
過去很長時間以來,中國科技行業的最大困境,被解讀為「缺芯少魂」,其中「芯」指的是晶片,「魂」指的是作業系統。
而小米澎湃OS的發布,可以說便是對「芯」與「魂」的雙重填補。
雷軍介紹,小米澎湃OS率先開啟了「人車家全生態」,將為萬物互聯時代構建公共底座。
小米澎湃OS的突圍,也是與鴻蒙OS一起,將共同構建起國產作業系統的「雙保險」,為手機、IOT、智能汽車產業保駕護航。
這款作業系統的研發,過程充滿艱辛。正如雷軍在發布會上提到的,從最初的兵分四路,到2022年推動底層融合,先後歷時7年時間,投入了5000名工程師,才得以造就小米澎湃OS的今天。
2017年,為了逐步統一旗下龐大的IOT設備生態,小米發布自研的Vela OS,目前已經裝機量已達2000萬台以上。
2016年,小米開始研發跨端應用框架,並在2019年並行研發純自研通用系統Mina OS,部分成果如今也融入了小米澎湃OS。
2021年,在開啟造車戰略之後,小米又開始研發車機OS。進入2022年之後,小米決心統一MIUI、Vela、Mina、車機OS四個系統的軟體架構,最終實現了作業系統底層的合併。
後續經過超過5000人研發團隊,並用兩年時間持續打磨,終於迎來了小米澎湃OS的落地。其得以成功融合200+品類,可連接8.2億設備,全球首創的「人車家全生態」也由此大幕開啟。
實際上,在10月26日的發布會之前,小米就已經對外公布了小米澎湃OS的技術架構圖。程式設計師出身的雷軍選擇將技術細節公之於眾,接受開發者們的共同審視,既不避諱對安卓框架的使用和兼容,也顯示出了極大的底氣和自信。
小米澎湃OS發布後,不少業內人士評價,由小米來做這個「人車家」生態互聯的超級系統,再合適不過。
畢竟過去十三個季度,小米手機的銷量一直穩居全球前三,並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級IoT生態。加上長期深耕AI領域,小米60億參數的自研大模型已經實現了端側部署運行。
未來當小米汽車上線後,小米澎湃OS融合小米智能汽車生態,勢必將形成極大的協同效應。
03 長期主義, 厚積薄發
此刻,不論是對華為或小米來說,無疑都是開始迎來豐收的「奇點」時刻。
特別是在過去三年,在華為被動淡出手機市場的日子裡,小米沒有讓中國手機企業海外市場拱手讓給蘋果、三星,而是穩住了全球手機市場前三的地位,更為中國科技企業如今的集體突圍打下了基礎。
這樣的轉折得以完成,最大原因除了小米一直以「技術」作為立身之本。也得益於小米一直將自己放在更高維度的,如何做好科技領軍企業,幫助國家整體科技實力、產業升級的視野上。
雷軍曾公開表示,科技企業要勇挑「鏈主」企業責任,著力強鏈補鏈、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用科技賦能帶動國產供應鏈高質量崛起,真正做到「一家興百家強」。
這樣的事情,小米在過去10年間做過的事情不勝枚舉。
以小米13 Ultra的螢幕為例,它是由小米與國內企業華星聯合研發的首款國產 2K LTPO 螢幕,全力打磨新一代C7發光材料,在發光效率、可視角度、最大亮度等多項指標上實現了對 E6 螢幕的實力超越。
小米還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清華大學等高校院所共同組建了3C智能製造創新聯合體,瞄準智能製造科技前沿,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
在產業投資層面,小米藉助長江產業投資基金、北京小米智造股權投資基金,積極布局、帶動國產供應鏈企業成長。小米手機與眾多被投國產供應鏈企業展開合作,包括上海南芯半導體、長鑫存儲、深圳雲英谷科技有限公司等也由此獲益,有些已成長為行業龍頭企業。
過去9年多來,小米主導探索的生態鏈模式日益壯大,全力賦能本土產業鏈的創新升級。2014年,小米正式開啟了生態鏈模式,把小米模式複製到100個行業中去。目前,小米生態鏈已經培養出400多家優秀的智能硬體企業,形成以小米為核心的「小米智能生態」。截至2022年底,小米生態鏈年營收過20億元的公司有5家,營收過10億元的公司有6家。
而在當下國家最為關注的高端製造層面,小米經過多年的醞釀,也在逐步完成趕超。
2020年初,小米在北京亦莊的第一座智能工廠正式投產。它是國內最高端、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手機工廠之一,除了上下料環節和部分質檢環節,其餘部分可以實現無人運轉,它生產線上絕大部分的設備都來自小米及小米投資企業的自研,已形成目前國內自主可控率較高的裝備產業鏈。
今年底,小米在北京的二期智能工廠也將建成投產,產能是亦莊工廠的10倍。瞄準的是中國智能製造的最高水準,小米自研的智能工廠數智系統、數字孿生系統,將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對製造過程中的各種數據進行採集、分析和應用,實現生產過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到今天,「米鏈」的生態也已經不可小覷。
小米的智能製造體系已經在向整個製造行業不斷輸出、持續賦能,包括藍思科技、龍旗科技等一些供應鏈合作企業已經啟用了由小米輸出的整套產線設備和智能工廠系統。在小米智能製造解決方案的賦能下,已孵化出橙子自動化、眼千里科技、思靈機器人、珞石機器人等一批科技領軍企業。
而面對新十年,小米等科技領軍企業除了抓緊投入研發,增強硬核技術實力之外,還需要發揮更多技術示範效應與引領作用。
未來,中國科技企業要從更高站位、更長時間的維度審視自身成長與國家發展間的關係,助力科技自立自強的實現。在複雜多變、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下,中國企業只有站在一起,才能攜手突圍。
( 文 | 曾廣 編輯 | 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