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劇的「快手經驗」

2024-07-17     雷科技

2024年,Sora橫空出世,視頻大模型一夜之間成為AI大模型的塔尖之間。在Sora「高冷隱身」時,中國科技公司正在吭哧吭哧推動視頻大模型落地。

說到國產視頻大模型玩家,不得不提率先面向公眾開放的可靈AI。在前段時間的WAIC上,快手團隊播放了AIGC星芒短劇《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的預告片,該劇由可靈AI提供深度技術支持。在日前舉辦的《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線下看片會上,主創團隊首次對外分享了AI短劇的一些實踐。

《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出手即王炸

由於對AIGC特別是視頻AI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當《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在預熱時我就在關注。當《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 的預告片發布後,我第一時間在手機端進行了觀看,一些畫面細節栩栩如生,體現出人類世界的逼真感;還有一些鏡頭如夢如幻,充滿了與《山海經》原作契合的奇幻感。

在該劇正式上線前,快手短劇為其舉行了線下看片會,據線下看片會觀眾透露,在大銀幕上,雖然一些畫面略有瑕疵,但是一些精彩鏡頭反而更具視覺衝擊力,比如由AI生成的神獸威風凜凜,面部毛髮纖毫可見,火焰特效高度逼真;再比如人物動作高度自然,不同場景轉場十分流暢,專業配音與調色則讓視聽效果俱佳。

作為首部AIGC原創奇幻短劇,《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的完成度很超預期。雖然內容整體存在一些「AI感」,但已達到PGC專業水準,故事線完整,劇情緊湊,已可被當成正常短劇觀看。如果不是技術出身或者行業觀眾,可能也不知道其是否有AI大模型提供深度技術支持——畢竟影視製作工具與技術,本就應該對觀眾透明。

《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導演陳坤(@閒人一坤)是AIGC影視圈「先吃螃蟹的人」,在AIGC專業影視創作上實踐經驗豐富,頗具發言權。在陳坤看來,《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百分之七八十的鏡頭扛住了這塊電影銀幕,要達到專業大屏電影水準還有百分之二三十的鏡頭不足,還需要技術的進步。

不論當前能得多少分,《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都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在大多數視頻大模型可望不可及,停留在DEMO展示階段時,快手可靈AI已經「可用」,且可被用在專業創作場景,在其深度支持下,《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出道即王炸,成為AI短劇的天花板。

背靠快手這一擁有近4億DAU的平台,《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是第一個被大眾觀看的AIGC原創奇幻短劇——這意義,不亞於第一部有聲電影走向大眾的時刻。電影面世初期是沒有聲音的,被稱為「默片」,卓別林等大師均屬於這一時代,一直到1927年,《爵士歌王》上映,電影才進入有聲時代。

(圖源:快手App)

通過《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可靈AI秀出了技術實力的肌肉,更重要的是,開啟了AI短劇創作的全新可能。

AI短劇創作的「快手經驗」

作為第一部AIGC原創奇幻短劇,快手《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採取了一種新型的創作模式:頭部內容廠牌與平台技術能力聯手,一起探索內容x技術的創作。

星芒短劇作為快手頭部精品短劇廠牌,《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是一個陳坤和星芒短劇早就開始打磨的故事,但作品第一版東西出來的時候,陳坤對畫面的呈現效果並不滿意。直到今年六月初,他看到了可靈 AI 文生視頻的效果後通過快手短劇牽線聯繫到了可靈 AI 團隊,可靈 AI 團隊迅速提供了技術支持,並且提供了專門的團隊,雙方算是一拍即合。

首先,在創作中,《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採取了典型的「人機協同」創作模式。

《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由可靈AI提供深度技術支持,按照製作團隊要求生成大量創意鏡頭,再由製作團隊篩選、加工、精簡、合成。

大模型「智能湧現」下,可靈AI甚至會生成一些讓人驚嘆的創意鏡頭,人工創作團隊甚至會配合去做相關內容的修改。陳坤介紹,可靈AI生成的共工(山海經人物,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炎帝的後裔,祝融的兒子。)從山裡面「穿山而出」時,身體的轉體動作、頭髮的質感飄逸、環境的山石奔移都十分驚艷,看到這個鏡頭後,陳坤的團隊將相關所有鏡頭全部進行重製,最終有了作品中的驚艷呈現。

在《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的AI創作實踐中,人類藝術家將扮演類似於「Prompt工程師」的角色,提示、指導和調教AI創作內容,再與人類創作內容融合。AI很難實現端到端的影視創作,《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探索的「人機協同」將會是AI短劇創作的主流模式。

(圖源:快手App《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畫面截圖)

其次,AI創作徹底釋放了人的創作潛力與才華,拓寬了人的邊界。

在網際網路出現前,只是極少數人才有機會參與影視創作;網際網路流媒體出現後,網劇、網大、短劇等內容的創作門檻快速降低。AI創作,將進一步降低創作門檻,讓更多人甚至每個人都有機會將自己想講述的故事轉變為影視作品。

往年,影視作品想要強化一組鏡頭,往往需要耗費巨大的資金,自製內容大製作離不開大投入,做特效還需要請專門的製作團隊。因此,創作者往往被預算束縛,要麼不能將靈感創意變為內容,要麼就得接受出品內容的粗糙馬虎。

(《權游》片場照)

類似於可靈AI這樣的工具,則可讓每個人都能輕鬆成為創作者。就像《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的創作過程一樣,以前製作一部奇幻ACG(動畫、漫畫與遊戲結合)大片,時間與資金成本都高不可攀。有了AIGC的支持,創作者可低成本地擁有震撼視覺的鏡頭、畫面或片段,「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成為可能,專業創作者則可擺脫預算的束縛,更加隨心所欲地揮灑創意。

快手文娛業務負責人陳弋弋在線下看片會現場直言,「技術發展帶來了產業拓寬和希望」,但任何的技術都是依賴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進行二次生產創作的,比如《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中每一幀圖長什麼樣,共工是紅色的頭髮還是藍色的,這是創作者個人的想像力和創作空間,這個是技術無法取代的。」

最後,大幅降低影視內容製作成本,觀眾將得到更豐富的內容供給。

根據陳坤介紹,在可靈AI深度技術支持下,《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的製作成本相較於傳統製作手段降低了N分之一,「N我覺得應該大於等於4」。具體來說,成本降低體現在兩個維度:

一個是資金成本。「過去我們做傳統影視,外拍需要100多人的製作團隊,包括演員、攝影、燈光、音響、劇務、服化道等等。現在製作流程因AI的存在而完全升級了,全片沒有一個畫面是真人拍攝,服化道可通過AI來進行生成,極大地提升了創作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製作成本。」

另一個是時間成本,以前製作《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這種體量與質量的短劇,無論是以實拍還是動畫製作的形式,製作周期最少也需要3-6個月,但在可靈AI的深度技術支持下,《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製作只花費了2個月的時間。

在已展現出巨大威力的畫面、鏡頭、特效環節外,未來,快手可靈AI以及快手AI,還可在影視創作的更多環節中提效降本,比如剪輯、配音、字幕。

結果就是,影視內容的供給會被極大豐富——這正是快手做AI短劇的初心。快手有強勁的短劇消費,陳弋弋介紹,在快手每天約有超2.7億用戶在觀看短劇,播放量過億的短劇有300多部,有超10萬創作者在進行短劇相關的內容創作,然而供給依然嚴重不足。如何解決?「第一條路增加更多創作者,第二條路在現有創作者幫助他們提升現有效率。」AI短劇,既可降低門檻讓更多人加入短劇創作大軍,同時可以大幅提高創作效率。

快手視覺生成與互動中心負責人萬鵬飛表示,快手之所以做AI短劇,首先要解決的是優質的內容生產創作的問題,從這個問題出發再選擇用一些技術。

目前,快手星芒短劇已成為首屈一指的頭部精品短劇廠牌,已形成業內頂尖的短劇創作生態,利用AI技術來提高創作效率、擴大內容供給,是星芒短劇的一次全新實踐。星芒短劇《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讓微短劇正式進入AIGC時代,AI+短劇的「快手經驗」,也將有望在行業全面複製開來。

AI時代影視工業化的「快萊塢」模式

除了魔幻外,星芒短劇既有優勢內容題材還有古風、戀愛、家庭、校園、都市、搞笑、懸疑等品類,在「短劇+AI」的戰略推動下,不同品類的內容都將被豐富。

早在幾個月前,快手就官宣戰略布局AI短劇,並率先選取奇幻短劇切入。快手選取天然適合AIGC的內容題材「奇幻」短劇無疑是明智的,從《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的呈現來看,事半功倍。

據陳弋弋還介紹,快手已推出「星芒短劇×可靈大模型」創作者孵化計劃,將為創作者提供前期資金支持和激勵,幫助短劇創作者創作更加優質的內容,未來還將對孵化計劃疊代,帶來更大的空間和更大的激勵。

在陳弋弋看來,快手是一個跟隨用戶和創作者需求發展的平台,未來隨著用戶消費內容、創作者反饋的變化,快手的技術會不斷升級,讓快手平台擁有更多精彩內容可以呈現給用戶。

看得更遠一些,快手要做的,不只是AI短劇,而是要做AI時代影視工業化的實踐與引領。

現代影視工業化的「好萊塢」模式大行其道,在許多國家的電影市場都出現了類似的跟隨者,如印度「寶萊塢」;網際網路影視工業化的「奈飛」模式也曾風靡一時,愛優騰芒實現了網劇網大網綜的流水線規模化生產。AI時代影視創作走向何方?快手星芒開啟的其實不只是AI短劇時代,而是一種影視AI工業化大生產模式,內容廠牌團隊+平台技術能力結合的人機深度協同創作模式。

基於星芒模式與可靈AI的加持,快手平台上的專業級內容將會得到更大的突破與豐富,科幻、奇幻將不再是大型電影公司才敢玩的燒錢遊戲,優質短劇、微電影內容有望在平台井噴。快手星芒短劇將有望成為AIGC影視創新創作的熱土「快萊塢」。

一場浩浩蕩蕩的影視AI工業化大生產實踐,已在快手平台拉開帷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b2604f98c23442254e4e2d038cb75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