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速度破局的獵豹,為何有「三次狩獵不成必殞命」的說法?

2022-07-25     動物速遞

原標題:靠速度破局的獵豹,為何有「三次狩獵不成必殞命」的說法?

獵豹是陸地上跑得最快的動物,一些學者在2012年的時候對一隻叫「薩拉」的11歲大母獵豹進行過速度測試,發現它跑完100米僅需5.59秒,創造了世界紀錄,因此這隻母獵豹也被譽為是地球上跑得最快的獵豹。

在強者如林、猛獸眾多的非洲稀樹草原裡面,獅子、斑鬣狗都稱霸一方,花豹憑藉爬樹的本領也占有一席之地。

面對群雄割據的局面,獵豹既沒有獅子般的體格,也沒有鬣狗般的團結,還不具備花豹的攀爬本領,唯有以速度見長,靠速度破局

速度,讓獵豹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享受了許多便利,絕大多數的有蹄類動物,都跑不過獵豹。

2012年,一項基於塞倫蓋蒂大草原的獵豹捕食行為調查,記錄下了獵豹的192次獵殺時刻,其中114次成功了,計算得出它的狩獵成功率為58%,僅比黑足貓少兩個百分點,排在貓科動物里的第二位。

這是什麼概念呢?橫向對比看下,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東北虎,在狩獵鹿類的時候,成功率也僅有38%

速度是怎樣煉成的?

在貓科動物裡面,獵豹跟美洲獅的關係更近,研究發現,它們分家的時間並不長,只有6百多萬年而已,在中新世期間,它們還有著共同的祖先,之後便沿著不同方向演化,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

我們觀察獵豹的整個身體結構,會發現整一個就是專為速度而生的。獵豹身材高挑、體型纖細,卻有著結實的肌肉;脊椎又長又靈活,非常適合短跑

獵豹是貓科動物里,爪子最像犬科的,它的爪子無法縮進腳掌裡面,這使得在奔跑的時候,能提供較強的抓地力。而且獵豹有著巨大的鼻腔,這使得它們在高速運動的狀態下,能夠吸入足夠的氧氣。

眾所周知,當你跑得速度越快,視線也就越模糊,同時大腦平衡感也變差。但這種情況在獵豹的身上,似乎沒有發生,它們在高速奔跑的狀態下,不僅能夠時時刻刻盯著獵物,而且頭腦依舊保持平衡,這是為啥呢?原因就出在獵豹的內耳中

《科學報告》雜誌有一篇研究論文,專門講了這個事情。科學家們研究了21隻貓科動物的頭骨,發現獵豹的前庭系統在內耳中的占比非常大,達到了38%-43.7%,而其他多數貓科動物的平均值只有32.4%

大致意思就是獵豹內耳中有一個獨特的構造,在這個構造的作用下,才使得它們在高速奔跑狀態下,依然不影響視物,以及保持大腦平衡。

三次狩獵不成,獵豹岌岌可危

關於獵豹,坊間有「三次狩獵不成必殞命」一說,雖然這種說法絕對了點,但現實情況也確實好不到哪去,因為速度給獵豹帶來了絕對優勢的同時,也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隱患。

獵豹全力衝刺的速度能夠達到112km/h,但大多數時候,它們在狩獵時所用的速度,通常在64km/h左右,儘管如此,獵豹也無法長時間奔跑。

獵豹雖然速度快,但耐力極差,運動會在它體內積累大量的熱量,一旦無法及時排出,它們就有生命危險。所以獵豹往往在一陣追逐之後,就要停下來休息。

在一些紀錄片裡面,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鬣狗們將獵豹的辛辛苦苦捕獲到的獵物給搶了,獵豹也絲毫沒有反抗的跡象,這背後的原因,就是因為獵豹要休息。

獵豹在完成一次捕獵之後,即便抓住了獵物,它也不會馬上進食,而是選擇先休息一陣,這是因為彼時的獵豹,已經累到沒有力氣進食了

同一生境內的鬣狗,往往會瞅准這個時機,一把將獵豹的獵物奪過去,而獵豹也只能幹瞪眼,看著獵物被搶走。

研究發現,如果獵豹連續三次狩獵都不成功,那麼它可能就再也沒有力氣去完成下一次狩獵了,生命變得岌岌可危。

不過獵豹的狩獵成功率為58%,理論上它只需要狩獵兩次,便能成功一次。但現實卻很骨感,因為它必須面對其他競爭對手的壓力,草原上的獅子、花豹、斑鬣狗、棕鬣狗等等,可都盯著它呢!

獵豹食物被搶的機率是10%,也就是說十次獲獵之後,就會有一次被搶,獵豹的小體格在草原上並不占優勢。

合作狩獵,獵豹的明智之舉

在以前,普遍認為貓科動物裡面只有獅子是群居的,其他的都是獨居動物。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動物的群居與獨居之間,界限是非常模糊的,而且在特定的情況下,還會發生轉換。

比如美洲獅,人們不止一次發現完全陌生的幾隻美洲獅,坐下來一起進食的場景。

高度合群的雌獅,也有獨居的時光,在雌獅即將臨盆的最後階段,它會離開獅群,來到安全的場所,將小獅子生下,然後獨自照料到小獅子能夠外出活動時,才帶著幼崽回到獅群。

在非洲大草原上,想要掙得一席之地,要麼自身足夠強大,要麼團結合作,漫長的生活中,獵豹也逐漸產生了合作狩獵的明智之舉。

獵豹是營獨居生活的貓科動物,幼崽在性成熟之後便會離開母親。但是人們觀察發現,獵豹也有團隊合作的時候,當它們外出尋找獵物的時候,如果幾隻獵豹相遇了,會短暫結盟,合作狩獵,待捕獲獵物進食完畢之後,又迅速分開獨自生活,下次有機會還一起合作。

這種情況叫「短暫集群」現象,在很多動物身上都有發現。合作狩獵,毫無疑問是一個明智之舉,既節省了精力去捕獲獵物,還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獵物被其他競爭者搶走。

獵豹為了追求極致的速度,其實犧牲的還是蠻多的。比如在高速追逐下撲咬獵物,對牙齒的損傷是巨大的,為了彌補這個缺陷,獵豹將自己的犬齒演化得又小又短,根本無法與其他同級的貓科動物相比。

獵豹在狩獵體型較大的獵物時,往往是咬住喉嚨令其窒息,不像獅虎那般直接咬斷。這種殺死獵物的方式,是很容易出錯的,有時候往往不夠徹底,獵物暈倒或假死之後,待獵豹一鬆口,它們就恢復跑掉了,而彼時的獵豹,卻沒有力氣再去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a321ead3d83d595e05c0f04f05bf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