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放棄L3自動駕駛,智能化怪圈還有多少「偽」需求?

2020-03-18     汽車頭條



生活不易,且活且打擊。

奧迪就迎來了一個十億歐元的教訓。日前,有媒體曝出,奧迪取消L3級自動駕駛項目,將團隊數百名員工轉向L2和L4級自動駕駛技術研發的消息。

隨後,有媒體向奧迪中國求證,其回復也著實耐人尋味。「正在跟德國總部溝通」,目前公司「確實」加強了L4級及以上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但尚未收到關於取消L3級自動駕駛項目的消息。

被「越級」的L3

眾所周知,在各家車企宣傳自己所研發的自動駕駛時,都會有個極高頻的詞彙出現,「解放雙手」。那麼,誰才是邁入「解放」大門的鑰匙?

此次被拋棄的主角,「限定條件下自動化」的L3。如果非要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各家車企對L3級別自動駕駛的愛恨情仇的話,「如鯁在喉」似乎最為適合,既吞不下去,也吐不出來。

要說這「吞不下」的根源,首先就要說說自動駕駛的分級。L1-L5代表著駕駛過程中自動化程度的等級,也意味著操控車輛接管時人類的參與程度,即人參與度越低自動駕駛程度越高。

此處劃重點,「接管」與「參與」。L3的定義是這樣詮釋的:駕駛員大部分時間可以將駕駛權完全交由自動駕駛車輛,但需要在必要時,隨時能夠接管車輛。

何為必要時?何為必要的隨時?「L3涉及到一個人機切換的問題,這是一個尷尬點。」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姚丹亞在接受汽車頭條APP的採訪時表示,在駕駛過程中,何時需要系統駕駛,何時需要人接管,中間留給人的反應時間又是多少,「一切是很難定義的」。

換句話說,無論L3的「解放」有多美好,在無法適用於每個人的情況下,其危險性都是不可預料且真實存在的。難以一刀切的駕駛權判定和事故責任劃分,到底要誰擔責任,擔幾分責任,都是纏繞在各家車企頭上的一團亂麻。

相比之下,L2級駕駛輔助和L4級自動駕駛的界定就顯得清晰的多。

從L2的定義來看,部分自動化,提供駕駛的自動化輔助功能,車輛對方向盤和加減速中的多項操作提供駕駛,人類駕駛員負責其餘的駕駛動作。換句話說,駕駛權在於駕駛員手中,並不能解放雙手,出現事故責任在人。

「L4是在特定情境下實現的,其核心要和L5對比。」姚丹亞表示,只要能在一定的場景下,例如從車庫裡把車移出來,產品如果具備能力,擁有駕駛權的系統完全可以自己搞定,就可以叫L4級自動駕駛。此時出現事故,責任在系統。

在汽車行業里,競爭是常態,任何一個頭部公司的微小變動,都會在「不經意間」醞釀出一場業內大地震,被越級的L3能否改變如今這一片看似欣欣向榮的研發風口?

「偽」需求的怪圈

都說誰跑得快,誰把故事講好,誰就是主角。

然而,大多數人似乎只看到了第一句「跑得快」。先發制人,占領制高點,人云亦云,跟風而行,目的只為瘋狂「蠶食」市場。餅畫的都挺好,可實際上誰又能做到真正的量產?

從表上各家量產時間來看,不得不說,2020年果真是國內L3級別自動駕駛元年。

然而,這似乎也是令國外車企們躊躇不易的一年。2017年,奧迪宣布在新一代A8車型中實現L3級別自動駕駛,如今,花10個億歐元換來一聲「太難了」;2020年2月,據外媒報道,長期追求汽車實現完全自動自動駕駛功能的沃爾沃,如今正放棄這一激進的目標,重新澄清對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看法;同年3月,外媒報道稱,梅賽德斯-奔馳決定推遲自動駕駛乘用車的研發工作,轉而將重心放在了發展電動車和自動駕駛卡車上。

國外巨頭不約而同的放棄,是認清現實還是虛晃一槍?完全截然相反的國內車企們,「沖沖沖」到底是真材實料還是噱頭?在尚未能真正量產交付之前,一切尚不得知。

不過,就以目前中國的政策法規來說,還未開放L3級自動駕駛車型上路行駛,鬆開方向盤甚至脫眼都是違法行為。面對於此,各家L3級自動駕駛的「解放」,該以何種方式實現?又能給生活帶來多少「解放」?一如長安所言,在國內法規開放後,其L3級自動駕駛版本的UNI-T預計很快量產上市。可是,國內究竟要等到何時才能開放?

不可跨越的現實因素,是行業至今無法突破的天花板。

或許國內部分車企也遇到了同奧迪類似的問題,但是耐不過多年經費投入,只能抓耳撓腮地想要劍走偏鋒,至今還在想要「鑽空子」的怪圈裡不停打轉。

只要有了「劍走偏鋒」的小心思,就難免會滋生誘導消費者僅看「解放」的畸形行為。很多「半級」的概念也相繼出現,L2.5,L2.75,甚至L2.99等等,畢竟產品自身「內容量」不多,只能靠看不懂的信息、花哨且空洞的功能以及天花亂墜的噱頭補充。

「關鍵在產業化上。」面對汽車頭條APP的採訪,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諮詢委員、中國汽車工業諮詢發展總公司原總經理陳光祖先生直言,老的要改造,新的要發展,智能化要加強,單一的高質量發展並不定於全部,距離交互還有很長時間。他強調,這是一個「共進」的年代,要保證安全。

縱觀整個車市,很長一段時間裡,各家車企的研發策略宛如複製粘貼,不論是自動駕駛,還是車機系統,亦或是智能座艙,在風口之下,毫無章法的一擁而上,揮金如土成為常態。

在消費者大量地吐槽「不實用」「價格高」「垃圾功能」的背後,其罪魁禍首是作為靶子存在的智能化本身嗎?

歸根結底,不以實用為前提的研發,都是「解放」車企自己的錢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DOB7HABnkjnB-0zRy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