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正在熱映中。
哪個短片最好?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但要問哪個短片最特別,毫無疑問是這部——《 天上掉下個UFO》。
光看名字就很吸引人。
至於劇情,可用 詭異又浪漫來形容。
講的是貴州偏僻的鄉村上空出現UFO。
無名小村瞬間成了網紅景點,引來無數遊客,也招來媒體的質疑。
UFO當真存在?
背後有什麼陰謀?
不劇透,大家自己去看。
想重點聊下短片導演——陳思誠。
當今中國導演里,誰的「類型混搭」玩得最好?
非他莫屬。
短片中,他再次運用沿襲自唐探系列的「推理+搞笑」的類型模式,並在之上扣了個「科幻」的帽子,使得整部短片有了更豐富的觀感。
不得不承認, 陳思誠一直在進步。
《唐1》上映後的影迷們開始各種解讀、猜測,是否有暗線故事?是否有隱藏結局。陳思誠曾在採訪中坦言,觀眾比他更聰明,他也能從中吸收很多養分。所以第二部,他繼續改變。
從演員,到新人導演,再到成功的一線導演……三級跳,步步穩健。
至於成功原因,別人寫過很多。
但我覺得,一切都要歸功於他獨到的創作理念。
是什麼?
四個字概括: 產品思維。
01
陳思誠,生於1978年,中戲畢業,演員出身。
曾憑藉《士兵突擊》里的「成才」一角紅極一時,也曾在婁燁的《春風沉醉的夜晚》里擔綱主演……
這是他表演事業的高光時刻。
隨後轉型導演,2014年,拍攝長片處女作《 北京愛情故事》。
2014年,不算什麼特殊年份。
但對於熟悉中國電影產業化進程的人來說,會馬上意識到這一年的坐標,它剛好處於產業轉型的第十個年頭。
整個電影市場經過十年錘鍊,已經初具規模。
此時拍片的陳思誠,條件可謂得天獨厚。
至少, 比起前輩導演們,他有著更為積極的心態。
他不像第五代導演那樣,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
也不像第六代導演,由地下電影殺出一條血路後,便扛起了「反叛」的旗幟。
相比之下,陳思誠要單純得多。
面對中國商業電影的新時代,陳思誠是 土生土長的「原住民」。
他一門心思,心無旁騖,只想把商業片拍好。
幾年下來,他收穫了不俗的成績。
2014年,《北京愛情故事》,總票房4.05億元。
2015年,《唐人街探案》,總票房8.23億元。
2018年,《唐人街探案2》,總票房高達33.97億元,排名全年第二。
對於一個只有3部作品的新導演來說,這樣的表現實屬驚艷。
他是如何做到的?
運氣?聰明?努力?時勢造就?
或許都有。
但與這些相比,更重要的是 陳思誠的「自我定位」。
從一開始,他就不止把自己當一個導演,而是自視為一個盡職的產品經理。
比起導演只對藝術負責,身為產品經理,他要考慮更多。
比如:受眾是誰?他們到底愛看什麼?
02
背對觀眾創作?
絕不。
陳思誠在採訪中曾說:「有人說導演就不該考慮市場,那不是胡扯嗎?那叫閉門造車。你拍電影給誰看?就是要給觀眾看啊。」
話糙理不糙。
陳思誠好像想得很清楚, 要想做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就要滿足受眾需求,提供體驗良好的產品。
如何摸准受眾?
並不容易。
尤其在娛樂方式日趨多元的當下。
對此,陳思誠有一個直覺式的判斷。
就是單一類型電影已經不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了, 未來的電影市場將是「復合類型片」的天下。
其實,縱觀整個好萊塢,這種趨勢已經非常明顯。
就拿時下最流行的漫威電影來說,幾乎每一部都融合了至少三種類型,包括:奇幻、愛情、喜劇、動作、冒險、犯罪、懸疑、驚悚……
單一類型做得再好,終歸是小眾。
只有運用復合類型,打組合牌,才能網羅大眾。
從這個角度看陳思誠的創作,你會發現,他從處女作《北京愛情故事》開始,就已經有這個意識了。
《北京愛情故事》不就是個愛情片嗎?
不對。
在這部電影里, 陳思誠實際布了5條線。
分別是:高中男女生的初戀,北漂屌絲追女神,兩對中年夫妻的恩怨,老年夫妻的最後告別……
儘管這5條線可以籠統地歸於「愛情」這一大類型下,但實際它們又指向了不同的亞類型,包括:青春片、愛情喜劇、中年危機電影、家庭片等等……
對觀眾而言, 可謂一場「全年齡段的愛情大觀」。
這就是陳思誠的聰明之處。
他老早就摸准了時代的脈。
等到《唐人街探案》系列,他更進一步。
這次他徹底突破了單一大類型下的亞類型擴展,把它做成了真正的復合類型片。
模式我們已非常熟悉: 推理+搞笑+動作+驚悚。
其中又以推理和搞笑為主。
王寶強和劉昊然兩人亦莊亦諧的搭檔,剛好各自擔負起推理和搞笑的職責。
要知道,上述幾種類型,全都是最賣座、最暢銷的類型。
而這兩個類型是完全相悖的,喜劇需要的節奏和懸疑推理完全不一樣,所以這是一個很大膽的嘗試。
事實上,從《唐人街探案》前兩部看,我們也能明顯感覺到他在進步。
相信,「復合類型」將作為陳思誠的招牌動作,繼續出現在他後續的作品中。
03
除了拿捏受眾,玩轉復合類型,陳思誠還有妙招。
當初在拍《北京愛情故事》時,他就意識到「這部電影並不具備工業化裂變的基因」。
於是他一邊拍,一邊構思下個劇本。
這就是後來的《唐人街探案》。
如今的「唐探」系列,已經成為華語電影炙手可熱的原創IP。
而 回溯它的發展史,就像看一個產品快速疊代的全過程。
這一過程,分為前後三個版本。
V1.0版:續作模式
起初的「唐人街探案」,並沒有後來這麼複雜。
陳思誠最初的想法很簡單,要把「唐人街探案」做成一個可持續的IP。
其本質上與007系列電影相似。
具備三個條件即可:
討人喜歡的主角:唐仁與秦風;
可複製的故事模式:推理破案;
風光片特質:一部電影換一座城市,拍出每座城市獨特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質。
只要三點具足,就可持續做下去。
所以我們看《唐人街探案》第一部,實際為這種「續作模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陳思誠還設計了很多小細節。
比如在視覺上,偵探穿的軍綠色風衣;聽覺上,反覆出現的歌曲《往事只能回味》;再有影片首尾,前兩部都是由秦風下飛機開始,以接到下個案子為結束……
這些同一元素的反覆出現,共同構成了唐探IP的「品牌符號」。
V2.0版:宇宙模式
有了第一部的成功,拍《唐人街探案2》時,陳思誠突然意識到,如果到了第3部還是只有唐仁和秦風的話,會很無趣。
於是,他突發奇想,在第二部中引入了「 偵探排行榜」的概念。
不得不說,他的危機意識有些超前。
通常做法,都是靠IP躺贏,很少有在第二部時就做出改變的。
正因有了「偵探排行版」,唐探系列才得以跳脫出續作模式,宣告進入「宇宙模式」。
什麼是宇宙模式?
其實本質上是一種「組團」思維。
是將針對不同受眾的角色聚在一起,形成合力,從而實現粉絲效應的最大化。
最現成的範本,當屬漫威。
而「唐探IP」也完全有機會做成類似的宇宙。
試想,將來排行榜的每個偵探,都可以做成單體電影,並邀請各國的明星出演(如已經參演的日本影星妻夫木聰)。
而且更重要的是, 每部單體電影在類型上還可以各有側重。
秦風與唐仁已經占據了搞笑+推理的模式,那麼其他類型呢?
比如青春校園類、嚴肅現實類、靈異驚悚類,甚至二次元動畫,是不是都可以去擴展?
總之, 宇宙模式將全面打開唐探IP的想像空間,使之成為真正的大IP。
V3.0版:全產業模式
實際上,唐探IP已經開始這樣的嘗試了。
就在今年,陳思誠監製推出了 網劇《唐人街探案》,並引出了偵探排行榜上排名第四的偵探陳默,以及野田昊的弟弟野田昊二等,這些人物都將出現在《唐人街探案3》的正片中。
而且,該劇集以「驚悚」作為賣點,並削弱了搞笑成分,也是在類型上的試水。
此外,在網劇《唐人街探案》中,他啟用了四位年輕導演,分別拍攝不同單元。
其中第一個單元《曼陀羅之舞》的導演,正是去年執導《誤殺》,並以13.32億累計綜合票房,成為賀歲檔最大黑馬的 柯汶利。
陳思誠表示,《唐人街探案3》將是他執導的最後一部唐探電影,此後,他將更多承擔監製的角色。
而未來,勢必會有更多創作者加入唐探宇宙,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
採訪中,陳思誠還談及了一些未來規劃。
包括以「唐探IP」為主題的動漫、遊戲、玩具、服裝、樂園等等。
這當然並不是件容易事。
但就陳思誠已經做到的事情看,又有哪件事是容易的呢?
陳思誠在做很多探索和嘗試,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市場一定程度上的肯定。
對此,我樂見其成,並誠摯地給予祝福。
畢竟,對於一個IP來說,你有一千種一萬種方法去剝削它、消費它,耗干它最後一點油水,但更好的方式是,不斷積累、添磚加瓦,最終成就它。
我相信,《唐探》正走在這條對的路上。
下一步如何?
明年的《唐人街探案3》,會為我們揭曉答案。
回到《天上掉下個 UFO》這個短片,其實這裡頭藏著陳思誠的下一個布局——
最近萬達影業發布的片單里,我們看到,還有一部低調面世的《外太空的莫扎特》。
主演正是《天上掉下個 UFO》里已經跟大家打過招呼的黃渤,還有因《隱秘的角落》「朱朝陽」一角大火的榮梓杉。
作為陳思誠首部科幻題材作品, 《外太空的莫扎特》是否還會給中國科幻電影帶來新的思路和啟發呢?
拭目以待。
你怎麼看待《唐探》系列?
wangxiaowo92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