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基辛格就美國如何與中國共處留下忠告

2023-12-11     中國新聞周刊

原標題:傅瑩:基辛格就美國如何與中國共處留下忠告

傅瑩:基辛格就美國如何與中國共處留下忠告

編者按: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去世後,中國各界人士有不少追憶和回顧的談話和文章。以下將傅瑩回憶和評價基辛格的談話和觀點匯總成文,以饗讀者。

北京時間2023年11月29日晚上,北大的王緝思老師告訴我,有美國媒體約他寫文章談基辛格博士,說老人家情況不太好了。我心中一沉,這樣一顆外交和國際政治的耀眼明星,真的要隕落了嗎?第二天一早,基辛格博士以百歲高齡離世的消息傳來。作為一位百年全球風雲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的離開令人惋惜。尤其當人類面對百年變局,物理和精神世界都在經歷巨大衝擊之際,多麼需要智者的真知灼見。

我與基辛格博士接觸不算多,每次都對他謙和的風格印象深刻。最早見到基辛格博士還是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當時他經常出現在北京的大小論壇上。有一次我為釣魚台的一場論壇做同聲傳譯,間隙遇到他,我拿出自己的小照相機,問能否與他合影,他笑著應允,與我們幾位年輕翻譯一個個拍照。然後說:你們這「同傳小箱」里的工作很重要。多年後我在工作中再次遇到他並且有些交往,他一直如此,沒有什麼架子,對任何人的要求都來者不拒,展現出一種把自己放得很低的風格。

2015年10月,傅瑩在「世界秩序與中國的角色——2015京城國際論壇」上與基辛格(左)對話。圖/受訪者提供

基辛格博士雖然早已遠離外交一線,但是一直保持對國際難題的興趣和關注。我與他的交談大多是在國際學術論壇上。他參加論壇非常專注,從一開始就坐在那裡聽,直到結束,從不見他翹會。我喜歡在間隙找他聊天,聽他對論壇上的話題發表評論。無論是當前熱點問題還是涉及某個事件,他都會把鏡頭拉遠,從更加宏觀的角度表達觀點和判斷。我觀察,基辛格對解決國際難題有著天然的興趣和意願,對國與國之間存在的問題非常敏感,願意聽任何一方講自己的主張和道理,然後談論可能的解決方案。我猜想,在他研究的世界上的所有問題中,或許並非都以他希望的方式解決,他的方案也未見得總能被採納抑或得到最佳結果。看到美國國內乃至國際社會對他褒貶不一,更能讓人理解為什麼說外交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但是這並不妨礙基辛格窮其一生去思考和探索國家間的紛爭問題,並且不斷試圖提出解決方案。我認為這是一位外交家的偉大品質。

「你不會太為難我吧?」

我第一次與基辛格博士同台,是2010年在歐洲的一個閉門論壇上。到了酒店我才看到議程上有一場討論的話題是「中國的發展和政策」,標明由基辛格博士主持,由我主講。對這樣一個宏大的話題,我一時想不好應該從哪裡切入。晚上參加歡迎餐敘時,我端著盤子找到基辛格博士坐到他旁邊,問他可否請教一下明天的論壇怎麼談比較好?他笑眯眯地看著我說:「你不會太為難我吧?」問得我有點蒙。在日後的歲月里,我不止一次與他同台,有時是我主持。每次他都要問同樣的話:「你不會太為難我吧?」 我發現,他這句話含義是雙向的,既有真的希望對方不要刁難自己的意思,也有讓對方鬆弛、不要太緊張的效果。

在歐洲那場論壇上,基辛格博士對我說,人們希望了解中國,任何信息都是新鮮的,讓我敞開了講。當我講到中國對世界和平發展大勢的判斷時,用「trend」表達中文的「勢」。基辛格打斷我說:「請讓我幫你解釋一下。」他告訴聽眾:「你們可能不太理解『勢』的含義,這是中國特有的一個政治概念,『trend』這個英文單詞不能完全表達它的意思。」他直接用了『s-h-i』(勢)」,說:「中國人說的『勢』,就像激流從高山上沖瀉而來,無可阻擋。政治家的責任就是要判斷『勢』在哪裡,然後帶領人民順勢而為,取得成功。」

2017年5月,傅瑩(左)與基辛格在美國華盛頓參加慕尼黑安全會議核心組會。

從個人角度來說,我欽佩基辛格博士對任何新事物、新想法的孩子般的敏銳和好奇,這可能是他不斷學習的動力之一。可能因為見過的多、讀過的多、說過的多、寫過的也多,他深知大千世界不可窮盡,也就對人對事總是滿懷虛心和好奇。後來我在紐約和北京多次見到他,每次談話他都鼓勵我和團隊其他人提出自己的觀點,對大家問到的每一個問題,他都讓我們先給出答案。當他聽我們講話時,可以看到他眼中閃爍的光芒,分手時他會說:你們應該告訴人們(美國人)中國人對這些重要問題的想法和其中的原因。他的好奇心似乎沒有止境,年事已高時還在繼續學新東西。他甚至深入了解了人工智慧這個高科技知識,不是為了學習技術,而是為了關心人類未來的安全。他在最後一本書《人工智慧時代和我們人類的未來》中,呼籲美國和中國共同努力,攜手面對技術發展帶來的不確定性,妥善應對可能的危險。

「從哲學的角度看問題」

晚年的基辛格博士越來越多地表現出對世界發展方向的關注和對中美兩國關係的擔憂,《世界秩序》(World Order)這本書最後一個小節的標題是「我們走向何方」,這也是他反覆提出的命題。在歐巴馬政府時期,他就表達了「美國必須與中國共存」的觀點。2012年3月他在「外交事務」網站上發表文章,比較系統地回應了美國是否會同中國進入對抗狀態的問題。文章認為這不是必要選項,同時也警示了可能出現的風險,並且提出處置路徑。他寫道,「雙方都需要以有說服力的方式向對方解釋自己的行為,並且將此作為國際生活的正常組成部分,而不要讓這些行為成為拉響警報的原因。雙方都難免會做出一些讓對方感到冒犯的事情,但是,彼此都應區分問題的性質,慎重判斷和矯正自己,避免被視為是有意的遏制或者壓制。或許美國和中國都很難讓自己超越傳統的大國競爭衝動,但是,兩國為了自己也為了世界,需要努力這樣去做。」 當時可能沒有很多人去認真琢磨他這番話的含義,事後看,他身處美國,已經預見到風暴的來臨。

2018年8月,傅瑩(左一)等一行訪問紐約時拜訪基辛格(右三)。圖/受訪者提供

2018 年基辛格博士訪問北京時,中美關係在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貿易戰衝擊下已經陷入緊張。我在晚餐上向他提問:「您怎麼看待對當前中美關係的兩種看法:一種認為,中美交往40 年,關係起起伏伏,折騰之後總能回到正常軌道,如同鐘擺效應,這次仍然會是這樣。另一種認為,中美關係在發生範式性的轉變。」 基辛格博士的回答,話講得委婉,結論卻是清楚的:「中美關係回不到從前了。」他講到40 年來中國的發展和兩國的交往,認為因為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美國與中國可能需要在一個新的層面探索新的交往範式(paradigm)。

2018年11月,基辛格(中)在北京訪問。圖/視覺中國

當然,如果認為基辛格博士不斷為美國與中國的關係提出建議完全是出於對中國的好感和支持,那就天真了,任何優秀的外交家,首先是愛國者。基辛格的基本立場是維護美國利益的,包括維繫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他作為地緣政治和戰略均勢大師,免不了要從大國競爭的角度看待中美關係。2019年11月,他在美中關係委員會的講話中談到,「毫無疑問,中國發展的許多方面都對美國構成挑戰」。基辛格的主要著眼點是如何避免美中競爭轉向大國對抗甚至引發戰爭,並且基於對國際關係歷史經驗和教訓的深刻認識和自身經歷,他能夠洞悉大國之間利益包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一年的11 月,基辛格在與北京大學的學生座談時說:「我們面臨的一個最大挑戰是,美中是否處在一種互為敵手的關係里(adversary relationship)」。他說:「如果互為敵手,兩國會在世界範圍內彼此爭鬥,其他國家也需要據此作決定,整個世界會被分裂。」 他還以自己的豐富經驗總結道:「很多國際事件都是由對彼此的誤解造成的。」此後幾年,他不斷呼籲改進中美關係,也不斷為兩國陷入對抗的風險提出警示。

2023年10月24日,基辛格博士出席了美中關係委員會在紐約舉辦的年度晚宴,視頻上可以看到他手上纏著繃帶,那應該是他最後一次公開講話。他說:「我確信中美關係取決於相互的理解,這兩個國家擁有獨特的能力為世界帶來和平與進步,同時也擁有獨特的能力毀滅世界。」他還表示,自己50年前的堅定信念至今沒有改變,並相信兩國能夠找到走出這些困難的路徑。

在此之前的2023年7月,基辛格博士在百歲生日兩個月之後再次來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他時強調,中美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榮,關鍵是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項原則。在此基礎上,中方願同美方探討兩國正確相處之道,推動中美關係穩步向前。基辛格表示,當前形勢下,應該遵守「上海公報」確定的原則,要理解一個中國原則對於中國的極端重要性,推動中美關係朝著積極方向發展。

這是基辛格博士最後一次訪華。他自1971年秘密訪問中國開啟中美建交之門以來,已經對中國訪問100多次。是什麼促使他一次又一次來到中國?我想是因為他了解中國,也願意不斷更新對中國的認知。中美建交以來他很少有一年不訪問中國,有時一年來幾次,在這裡交了許多朋友,有高層領導也有普通人。他會在與高層領導人會面之後,以同樣的謙虛和真誠同一些大學生交談,談論同樣宏大的想法,有些想法可能只有在多年後,當這些學生更加成熟時才能理解和欣賞。他喜歡把問題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從長遠的角度觀察和分析。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要「從哲學的角度看問題」。

基辛格博士一生著作等身,其中讓他傾注多年心血圍繞一個國家寫的專著是《論中國》(On China)。書中以獨特的視角解讀中國思想文化乃至哲學理念、探究中國處理重大外交事件的政策和背後的理念和邏輯,為世界認識和理解中國提供了一扇窗口。他可能是美國少數對中國的進步並沒有感到十分驚訝和恐懼的人之一,因為他親身感受到了中國向前發展的步伐,並一路跟隨和觀察中國,這也是他被中國人民視為老朋友的原因之一。

就在基辛格博士最後一次訪華後不久,當地時間2023年11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美國舊金山斐洛里莊園同拜登總統舉行會晤。兩國最高領導人通過這次會晤深入探討了中美兩個大國的正確相處之道,進一步明確了中美共同肩負的大國責任,形成了面向未來的「舊金山願景」。基辛格博士看到中美關係在歷經顛簸後終於企穩,應該感到寬慰。但是,中美之間的諸多問題仍然存在,構建起新的建設性關係尚需時日,基辛格博士留下的大量書籍、文章和忠告值得世人閱讀和思考。按照習近平主席在就基辛格博士去世致拜登總統唁電里所言,「將中美人民友好事業傳承下去,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造福兩國人民,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應有貢獻」,將是對基辛格博士的最好紀念。

發於2023.12.11總第1120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

雜誌標題:傅瑩:基辛格就美國如何與中國共處留下忠告

作者:傅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9552e2b29bb8d8c999e24857cfe0d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