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知道,俄烏衝突已經持續了300多天的時間。在衝突即將到達1周年之際,戰場上又發生了很多微妙的變化。可以肯定的是,普京不可能讓俄軍止步於巴赫姆特,甚至是頓巴斯。在俄軍基本掌控頓巴斯局勢後,大機率會發動一場大規模進攻,以此實現俄羅斯對赫爾松、哈爾科夫等「公投」四地區的全域實權掌控。
那麼我們都知道,俄烏衝突是由美國一手挑起,其根本目標是為了在削弱俄羅斯軍事、經濟等實力的背景下收割歐洲財富,重獲歐洲「當家人」席位,所以美國不可能放任俄羅斯高歌猛進,隨之而來的便是援助武器的勝利和提速。當然,這裡面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美國因為大選引起的內部矛盾、歐洲國家的國防漏洞等等,在此作者就不過多分析了。
其實無論西方國家是獲利也好、失利也罷,但真正可憐的還是烏克蘭民眾,他們就在澤連斯基的帶領下徹底走向深淵。只不過隨著戰場時間的推移,民眾內心也發生了巨大轉變,去年大部分人不願意走上戰場,甚至希望向俄羅斯投降,因為他們認為是在為美國「賣命」。但是過去一年之後,這一切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現如今烏克蘭人並不想停戰,哪怕拼上自己的性命也要為親人報仇。
據德國媒體在近期報道,德國某機構對烏克蘭民眾進行了民調,最終發現當下烏克蘭民眾的意願已經發生改變。比如當詢問到是否支持現在與俄羅斯停火時,大部分人是反對的,反對停火人數占比超過了80%。再比如當詢問到如果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射了核武器,甚至使用更加慘烈的方式,那麼還支持繼續交戰嗎?令人意外的是,超過85%的受訪者都認為,如果是那樣必須一戰到底,直至收回克里米亞再結束。
很多朋友心裡或許有懷疑,認為這是德國故意做的假民調。但是作者認為這份民調反而可信度很高,如果烏克蘭人到現在心裡都沒有點憤怒,那有違人之常情。短短一年的時間,烏克蘭至少陣亡了26萬人,那麼按照戰場受傷和死亡的比例,戰損應該已經達到100萬人之多。100萬人是什麼概念?牽扯的是數百萬家庭,將近1000萬人口。試問什麼樣的談判能化解這樣的民族「大恨」?這就是戰爭的負面影響,為何大部分國家嚮往和平?其實並不是貪生怕死,因為一場戰爭影響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數百年的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