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初中畢業後普職分流?假的!

2022-04-25     現代與經典

原標題:取消初中畢業後普職分流?假的!

今晨,#取消初中畢業後普職分流#衝上熱搜,引起網友熱議。

起因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明確規定: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並且新修訂的職教法對普職分流的描述從 「分流」轉變為「協調發展」,這幾個字的變化十分微妙,引得眾多網友浮想聯翩。

有網友認為,取消初中畢業後普職分流,這讓更多人可以升入普通高中,減輕義務教育「內卷」,明確本科職業教育,高考後填報志願會有更多選擇。

也有人表示:持觀望態度,不知真假不予置評,希望有關方面出面澄清。

據悉,《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將於今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該法自1996年頒布施行以來的首次大修。其中對於普職分流的表述經歷了幾次變換。

1996年頒布實施的職業教育法規定,國家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 實施以初中後為重點的不同階段的教育分流。

此後,《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4年高中階段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曾明確提到「要將應屆初中畢業生有序分流到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 原則上要按50%的比例引導應屆初中畢業生向中等職業學校分流。」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21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也提到 「職普比例較低的地區要重點擴大中等職業教育資源,要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比例。」

在2021年的《職教法》修訂草案中,對「普職分流」給出了明確的規劃:國家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 實施以初中後為重點的不同階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並舉,並與其他教育相互溝通、協調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

而最終版本中,修改為「國家優化教育結構,科學配置教育資源, 在義務教育後的不同階段因地制宜、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

對普職分流的描述從 「分流」「協調發展」,幾字之改格外有深意。取消初中畢業後普職分流,事實真的如此嗎?

中國教育在線注意到,在今年2月23日教育部召開的新春系列第三場發布會上,職成司相關負責人對「取消中考後普職分流」的說法做出明確回應。

會上有記者提問,「兩會」上有一些代表和委員 建議取消中考後的「普職分流」,引發了很多關注。現階段要如何理解總體保持中等職業和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規模大體相當?

對此,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高中階段教育多樣化發展,應該說是世界各國的基本做法和共同趨勢,也是我國「十四五」時期高中階段教育的發展目標。中等職業教育是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推動高中階段教育多樣化發展的重任。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既可以滿足不同稟賦和潛能學生的學習需要,又能夠提供多樣化的成長成才空間和通道。同時,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在擴大就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所以堅持普職分流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高質量、普及化的高中階段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所以我們將積極推動各地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本地產業發展需要、健全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等因素,一方面,根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應用型人才發展多樣化需求,合理規劃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規模。另一方面,最根本的還是要把中職教育自身辦好,提升自身的質量,在普職融通上下功夫。

一是要提升中職辦學條件,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加快補齊辦學條件短板,啟動實施中等職業教育「雙優計劃」,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優質中等職業學校和優質專業。

二是要暢通升學渠道。高質量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完善職教高考制度,擴大職業本科、應用型本科在職教高考中的招生計劃,滿足中職學生接受高層次教育的需求。

三是要優化辦學定位,中等職業教育要按照升學與就業並重的辦學定位為學生提供升學、就業、職普、融通等多種發展路徑。

總的來講,就是要通過推動中等職業教育多樣化發展,形成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讓每一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對此,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認為: 新職教法「取消普職分流」的說法,應該是錯誤的,是對職教法的誤讀、誤解。

2021年,中央召開了全國職業教育大會。這次會議 對於普職分流原則仍然是堅持的,只是表述有改變,不再強調過去幾十年曾堅持的5:5,表述為大體平衡。

同時,對中職的定位有改變,也 從就業調整為就業與升學兼顧,換句話說, 升學也是中職主要發展方向。中職不能考大學本就是誤解,不存在的事實。

北京大學去年調查顯示,65%中職學生升學了,上大學了,而不是就業。

在今年年初新春系列第三場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再次 明確否定了取消普職分流的建議。

最後請大家注意,法是法,政策是政策。兩者話語體系不同,不能用政策錯位解讀法律規定。

我們理解公眾對於普職分流的期待,但是大家還是要保持理智,不要以訛傳訛,靜待相關方面澄清。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綜合整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89a14e4bb4be6d1de877c2450ee2b28.html











推倒思維的牆

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