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後,日本滑稽的焦土外交:求錘得錘,最後真把本國變成焦土

2022-09-18     浩然文史

原標題:九一八後,日本滑稽的焦土外交:求錘得錘,最後真把本國變成焦土

九一八後,日本滑稽的焦土外交:求錘得錘,最後真把本國變成焦土

#頭條創作挑戰賽#

勿忘國恥

「焦土外交」由日本著名軍國主義外交家內田康哉提出,意思是即便把日本變成焦土也要促成偽滿洲國的成立。焦土外交是世界外交史上最滑稽的言論,外交人員的責任就是防止國家變成焦土,現在本末倒置,以焦土來威脅世界,以達成目的,這彰顯了日本對中國東北強烈的覬覦和野心。最後日本的願望實現了,1945年日本真的舉國成了焦土。

一、關於九一八事變的李頓報告書

九一八事變時的日本外相幣原喜重郎曾評價中國政府的對日行為是:軍事不抵抗,外交強硬抵抗。當時中國政府的行為的確是「軍事上不抵抗、外交上不屈服」,中國在國聯告狀,隨即國聯在1932年1月14日派出了李頓調查團,調查九一八事變真相。日本則搶在國聯達到東北前的1932年3月1日成立了偽滿洲國,以標榜九一八事變的合法性。

3月14日,調查團來到東北,隨即他們走訪現場、和偽滿高官商談;同時中國政府官員也以外交照會和答記者問的形式揭露日本暴行。面對諸多證據,李頓調查團不得不對中國表示「同情」。10月2日,李頓的《報告書》在日內瓦公布。英法怕得罪日本,所以給調查團施壓,調查團出台了一個極度曖昧的處置辦法,即東北維持現狀,在中國主權下實行高度自治。但調查報告公開承認九一八事變「日軍的行動是有預謀之計劃,不能視為合法自衛」。

李頓調查團從歐洲出發來華

二、日本外交人員的責任

日本外交元老井上馨曾說,外交人員的責任是消防員。意思是外交使節的主要責任是緩和兩國矛盾、給敏感問題滅火的,而不是來放火的。

內田康哉,1865年出生,1887年東大法學系畢業後考入外務省,1892年就跟隨外交元老之一的陸奧宗光赴美駐紮。1892年,內田康哉在駐華公使館工作。這個時間正好是日俄戰爭之前,內田作為駐華公使,組建了在華對俄情報網,在日俄戰爭中,這些間諜大放異彩,他們一度勾結了袁世凱,鼓動袁世凱秘密出兵幫日抗俄。1911年,內田升為日本外相。1925年,內田被授予伯爵稱號,並被任命為顧問官。所謂顧問官,這是明治政體的特點,天皇授予一些有特別貢獻但年齡過大、或不適合拋頭露面、或已經當過內閣大臣但還想為國家服務的元老重臣顧問官頭銜,讓他們組成太上內閣,負責給內閣提供建議。日本很重資歷,所以這些人的建議會對現內閣的決策施加巨大影響。內田康哉就在1925年退任外相後擔任顧問官,專門給現內閣的外交政策挑刺。到了1931年7月,國聯調查團來華調查時,他又出任了日本外相,專門負責應對國聯和九一八問題。可以說內田是外交場上的老油條、是個資歷豐富的外交人員,他不可能不知道外交人員的基本職責。但就是這麼匹老馬,在九一八問題上翻車了。

內田康哉

三、焦土外交

就在國聯來華調查的時候,1932年5月15日,日本發生了五一五事變,日本右翼分子連同軍隊少壯派暴走,在15日夜裡發動兵變,打死了首相犬養毅。因為犬養毅曾反對組建偽滿,所以被殺。犬養毅之死給所有日本人敲響了警鐘,不支持組建偽滿的就是「國賊」,即便是首相也得死。這是此後日本舉國發瘋支持偽滿的原因,也是焦土外交出台的背景。

日本的兵變

五一五事變後,海軍大將齋藤實上台,7月6日在軍部簇擁下,老外交家內田康哉被送上了外相職位,內田一上台就趕緊向日本國內表明了支持偽滿的決心。8月8日,內田正式向偽滿派遣了駐「滿洲國」大使,但日「滿」雙方還沒有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這時候,李頓調查團正在北平撰寫《報告書》,當時已經流傳出國聯要否認偽滿的消息,所以日本內部右翼又蠢蠢欲動,打算再來一波兵變,刺激政府以直接行動支持偽滿。內田這種老油條敏銳地捕捉到了日本國內的政治空氣,為了防止自己重蹈犬養毅的覆轍,所以內田也要展現和右翼們一同抗爭國聯的決心,終於在8月25日,內田向世界發布了「焦土演說」,該演說可以說是世界外交史上最大的滑稽行為。該演說表示對九一八事變和善後,如果不能妥善解決(按日本的心意解決),「即使日本國家化為焦土,在貫徹這一主張方面也不後退一步」。內田支持偽滿的態度空前強硬,戰後日本的歷史學家服部龍二都評價內田的行為是失了智:外交行為就是為了防止國家變為焦土,現在居然本末倒置,以國家變為焦土為代價貫徹外交行為。

接著,內田以實際行動貫徹了自己的宣言。9月6日,日本外務省代表日本政府正式承認了「滿洲國」,9月15日駐「滿」大使武藤信義和偽滿政府簽署了出賣中國東北一切權利的《日「滿」議定書》,日本國內輿論對內田表示了滿意。

長春偽滿皇宮

四、焦土外交的後續

1932年11月《李頓報告書》在日內瓦的國聯總部進行討論,中國派顧維鈞為赴日內瓦代表,日本則派松岡洋右。如前所述,《報告書》對九一八的善後極度曖昧,它希望東北維持現狀、中日共管,其綏靖程度甚至超過「二十一條」中的滿洲條款(二十一條中日本曾要求在滿洲享有諸多特權,比如占地、開礦、自由經商、鋪設鐵路),如果成真,那麼中國在東北就空有主權之名,毫無實權。但《報告書》卻公開表示,「偽滿是日本軍隊的結果,並非滿洲人民的意願」,實際拒絕了偽滿的合法性。日本就在國聯能否承認偽滿這個問題上陷入僵局。

顧維鈞和李頓

外相內田康哉堅決要求國際社會承認偽滿合法性,所以指令日內瓦代表松岡洋右堅決反對《李頓報告書》。日本畢竟是五強之一,而中國實力太弱,英法等列強又不願為弱國中國得罪強國日本,所以國聯的討論就馬拉松式地進行著。1933年1月,英國外相曾私下致電日本外相內田康哉,希望內田放鬆條件,主動放棄偽滿以換取實際利益,但內田的答覆是「必須以國際承認滿洲國為前提」。

1933年2月24日,國聯出台了《最終報告書》,基本繼承了《李頓報告書》的觀點,承認了中國的東北主權、否認了九一八事變是日本的自衛戰爭、否認了偽滿合法性。這一天在國聯投票大會上,只有日本投了反對票,隨後日本外務省宣布退出國聯。

國聯會議

文史君說

日本退出國聯後,外相內田康哉制定了《滿洲國指導方針》,強調偽滿必須在關東軍司令兼駐「滿」大使的指導下運行,實際意味著日本人是偽滿的太上皇、是東北的最高統治者。到了1933年9月14日,雖然國際社會都不承認偽滿,但偽滿的運行已經步入正軌,飽受國際指責的內田終於功成身退,宣布徹底下野。內田因為「焦土外交」而留名歷史,日本頑固組建偽滿的原因絕不是為了幫助愛新覺羅復辟,內田是一個資深的外交家,也是一名老政客,但更是一個軍國主義分子,他敢出台「焦土外交」絕不全是右翼的壓力,更是因為他深信皇軍不敗的神話。在日俄戰爭時,他親眼見到日本以弱勝強,所以依舊幻想30年代的日本可以無敵於世界。他大談「焦土外交」,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的確舉國焦土,也算是求錘得錘了。但可惜他早在1936年就死了,沒親眼見到自己願望的實現。

參考文獻

羅家倫:《革命文獻》,中央文物供應社1978年。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顧維鈞回憶錄》,中華書局1985年。

服部龍二:《東アジア國際環境の変動と日本外交1918-1931》,有斐閣2001。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60da08ebd194bd3f6ee6269eaaf4a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