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1年2月中旬打響的第四次戰役期間,志願軍由於糧草彈藥供應不足,通訊不暢等原因,在砥平里遭遇慘敗。
面對當時的困境,志願軍總司令不得不返回北京請援。
中央軍委決定向朝鮮調集兵力,從2月中旬至4月初,從國內各地抽調的12萬補充兵員陸續抵達朝鮮,並全部補充進了各參戰部隊。
從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長達50多天的時間裡,數十萬中國人民志願軍經過拚死血戰,殲滅聯合國軍及南韓軍隊8.2萬餘人,而我軍也付出了7.5萬人的巨大犧牲。
這場戰鬥最終以美軍退至三八線以南作為終結,但是我軍的重大傷亡卻讓這場勝利顯得極為慘烈,是一場「慘」勝。
這次戰役由於發起時間提前,準備比較倉促,戰役殲敵目標企圖過大,進攻縱深過遠,志願軍傷亡較大,因而取得的勝利不夠圓滿。
拿下橫城、激戰砥平里
1951年1月25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與中朝人民軍隊第三次較量剛剛結束只有17天,朝鮮戰場上硝煙又起。
美軍傾巢出動,集結了5個軍、16個師、3個旅、1個空降團及全部的炮兵、坦克兵、航空兵,共計23萬兵力,向志願軍陣地展開瘋狂進攻。
來勢洶洶的美軍動作很快,規模更是前所未有,這遠遠出乎了志願軍指揮部的預料,此時的我軍剛剛占領漢城不過20天。美軍的快速反擊讓中國人民志願軍有些措手不及。
根據當時的戰場形勢,總司令彭德懷制定了「西頂東反」的作戰方針,抽調一部兵力在西線組織有利防禦,以牽制聯合國軍主力部隊,而志願軍主力則陳兵東線予以堅決反擊。
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負責指揮第39軍、40軍、42軍、66軍,在東線準備向橫城、原州方向實施反擊。
就在東線反擊一觸即發之時,東線指揮鄧華卻與西線指揮韓先楚在攻擊目標上產生了巨大分歧。
韓先楚認為應該先打砥平里,理由是砥平里位於整個朝鮮半島的中間位置,牽一髮而動全身。
而鄧華則主張先進攻橫城,因為打橫城把握更大,可以大量殲敵,如果冒然進攻砥平里,東西線的敵人一旦收縮,志願軍便無力追趕,最終便成了擊潰戰,不能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大敵當前,身為統帥的彭德懷格外慎重,多次致電鄧華和韓先楚徵求他們的意見,然而二位主將堅持己見,讓彭德懷十分為難。最終在鄧華的堅持下,彭德懷決定先打橫城。
2月11日,志願軍向橫城發起了全面進攻,開戰僅僅幾個小時,聯合國軍的正面防禦便被撕開了,在我軍的包抄穿插之下,敵軍陣地很快被打散,橫城被我軍拿下,志願軍將目光盯向砥平里。
此時負責駐守砥平里的是弗里曼率領的美軍第二師23團,當橫城失陷的消息傳來,他驚慌地向美軍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提出撤軍請求。
然而,就在23團倉皇收拾行李準備撤退時,弗里曼卻收到了上級的命令,要求他率部堅守砥平里,下達這一命令的是剛剛接替麥克阿瑟出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李奇微。
砥平里雖然只是位於橫城與漢城之間的一個小村莊,但是戰略位置卻十分重要,是整個朝鮮戰場的肚臍眼。李奇微之所以決定死守此地,是因為砥平里是美軍反攻的支撐點原州的屏障,一旦原州陷落,那聯合國軍必敗無疑。
雖然李奇微對23團能否守住砥平里並沒有足夠的信心,但是他還是決定賭一把。
在接到李奇微的命令後,弗里曼立即召集下屬開會,在會上他堅定地對下屬說:「我們將要在這裡待下去,戰鬥到底!」
當時志願軍得到的情報是駐守砥平里的聯合國軍只有兩個營的兵力,並且已經準備開始向南撤退了,所以他們已經將這裡當成是囊中之物了。
奉命追擊的志願軍迅速向南挺進,為了能夠追殲砥平里的敵軍,重新集結部隊已經來不及了,於是鄧華在漢江北岸召集未參加橫城之戰的5個預備團,決定由他們進攻砥平里。
此次戰役的指揮官是志願軍119師師長徐國夫,由於種種原因5個團只有其中3個團按時抵達了參戰地點,而另外兩個團還在突進路上。
因為通訊不暢等原因,正式發起進攻的時間一拖再拖,直到2月13日晚上22時,戰鬥才打響,而且各參戰部隊也是各自為戰,配合相當混亂。
然而,直到戰鬥開始徐國夫都不知道駐守砥平里的是美軍一個加強團和法軍一個營,另外還有一個炮兵營和一個坦克中隊,共計6000餘人。
當天晚上,志願軍119師356團、357團及120師359團,約2300餘人,在沒有炮火支援的情況下向砥平里發起進攻,戰鬥極為慘烈,由於相互之間沒有配合,導致激戰一夜志願軍依舊沒能拿下砥平里。
天亮之後,美軍戰機出動,為了保存實力,志願軍只好暫時停止攻擊,靜靜等待夜幕降臨。
彭德懷回京請援
2月14日晚,志願軍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拿下砥平里,又是一個極其慘烈的夜晚。志願軍經過一夜的血腥廝殺,在付出巨大的傷亡後終於撕開了敵軍的防禦。
然而由於兵力不足,志願軍並沒有能夠在天亮之前拿下砥平里。就這樣,砥平里之戰在雙方的僵持之下進入了第三天。
經過兩晝夜的激戰,2月15日砥平里外圍高地已悉數被我軍占領,美軍全部退縮至不到兩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帶。
但是在經過連續三次大規模進攻後,志願軍各參戰部隊均減員嚴重,每個團只有六七百人。
然而即使這樣,徐國夫依舊認為只要有足夠的炮兵火力支援,那麼憑藉現有兵力仍有可能全殲守敵。
可是之前隸屬於40軍的第42炮兵團,因馬匹受驚暴露了目標,遭到敵機的瘋狂轟炸,根本無法投入戰鬥。
戰士們在進攻時發現,堅守砥平里的美軍作戰意志極其頑強,幾乎是寸土必爭。
砥平里戰鬥打響後,李奇微調集美軍第1 騎兵師第5團緊急馳援砥平里。
2月15日下午,在距離砥平里兩公里的地方,由美軍第1騎兵師第5團團長柯羅姆貝茨率領的援軍,在一個隘口遭遇了我軍的頑強阻擊,坦克無法前進。
在此情形之下,柯羅姆貝茨命令騎兵連在沒有任何掩護的情況下,向砥平里進發。
聽到援軍到來,龜縮於狹小地帶的美軍士氣大振,坦克部隊迅速向援軍靠攏,兩支部隊一會合,便向中國軍隊發動了新一波的猛烈攻勢。
與此同時,密密麻麻的美軍戰機也開始向砥平里四周的高地投放汽油燃燒彈,我軍陣地頓時陷入一片火海。
只有輕武器的志願軍被迫放棄艱難攻下的陣地,下達撤退命令的是東線總指揮鄧華。
鄧華之所以下令撤退,此時聯合國軍在原州組織起了十分堅固的縱深防禦,即使我軍拿下了砥平里,由於傷亡慘重也無法繼續向南面的原州發起進攻了。
此時距離李奇微抵達朝鮮戰場僅有50天,他似乎找到了應對志願軍的辦法,開始慢慢撬動戰場的天平。
砥平里一戰,志願軍傷亡慘重,糧彈消耗殆盡,只好退回三八線,兩軍重新回到對峙的局面。
此時,彭德懷正在為志願軍糧彈供應不足而倍感焦慮,於是他匆匆返回北京,當面向毛澤東彙報朝鮮戰場局勢。
彭德懷詳細闡述了不能速勝的原因,毛澤東聽後很受觸動,他囑咐彭德懷:「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
三天之後,周恩來在中南海居仁堂組織召開了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彭德懷首先描述了朝鮮戰場的困難,並希望得到全力支援。
隨後,全國各地幹部群眾晝夜為志願軍趕製炒麵,就連周恩來總理也親自與機關的同志一起動手炒炒麵,這些炒麵源源不斷地被運往朝鮮戰場前線。
戰士們明白這將是一場艱苦而持久的戰鬥。
當時,由於戰事較多,三八線南北幾十公里內已經沒有居民了,自然就沒有糧食,戰士們只能肩扛彈藥去打仗,而這些糧食最多只能維持7天。
鑒於第四次戰役期間志願軍戰士青黃不接,兵力嚴重不足,中央軍委決定向朝鮮調集兵力。從2月中旬至4月初,從國內各地抽調的12萬補充兵員陸續抵達朝鮮,並全部補充進了各參戰部隊。
補充兵員的到來讓愁容滿面的彭德懷舒了一口氣。
此時集結在朝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已達95萬人,而經過整訓的朝鮮人民軍也達到了34萬,投入一線作戰的部隊達到了70多萬。
就在此時,李奇微正在三八線附近以「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戰略把戰線向北平推。
針對志願軍「月夜攻勢」和「禮拜攻勢」的弱點,美軍制定了相應的磁性戰術,即碰到進攻就退,但一直緊咬不放,以消耗我軍,等到志願軍彈盡糧絕的時候再發起大規模反攻。
鑒於剛剛入朝的志願軍準備倉促,彭德懷曾向中央軍委建議將第五次戰役的時間推遲至5月上旬,但是面對美軍新進在日本組建的第16軍有在北韓登陸的可能,為了避免同時兩線作戰,彭德懷經過反覆斟酌之後,決定儘快展開反擊。
最終中央軍委決定,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五次戰役的發起時間確定為1951年4月22日。
第五次較量的「慘」勝
當天夜裡,中朝聯合司令部指揮14個軍的兵力,在長達200多公里的戰線上同時發起了進攻。
戰前的炮火戰備,無論是火炮的數量還是炮擊的時間都是空前的。根據預先確定的正面突擊和戰術分割包圍的相結合的作戰原則,第五次戰役打響後,志願軍部隊採取多鉗合擊的方式向前穿插。
戰士們每個人身上都背著四五十公斤重的糧食彈藥,不斷突破敵人設置的重重封鎖,在風雪中急速行軍。
此時面對志願軍的強勢反擊,擔任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的范弗利特採用了逐步撤退、保持接觸、大量殺傷中國有生力量的戰術,組織部隊撤退。
4月23日黎明前,志願軍第63軍主力勢如破竹,在渡過臨津江後,又向磨叉山、神岩里地區發起了攻擊。作為主力部隊的187師把目標鎖定在了駐守雪馬里的英軍第29旅一個營,打響了雪馬里圍殲戰。
天亮時分,志願軍占領了敵軍陣地兩側的高地,切斷了英軍的後路。
雪馬里一戰的勝利振奮了志願軍全體官兵。
然而就在第63軍的展開激烈反擊時,擔任穿插任務的第64軍卻進展緩慢。第64軍在渡江之後,面對美軍坦克和飛機的強勢阻擊,始終無法向前推進。
此時,擔任十九兵團司令的楊得志接到了彭德懷的命令,要求他率領部隊勇猛地向南北線挺進,否則敵軍就會一邊抵抗一邊向漢江以南撤退,介時志願軍必須渡江作戰,勢必會增加作戰的難度。
面對彭德懷的命令,楊得志不敢有絲毫怠慢,他立即組織進攻,首要任務就是指揮19兵團突破臨津江。
隨後,楊得志多次致電第64軍,要求該部迅速突破敵軍的阻擊防線,並派出65軍前去增援。
由於此時炮兵部隊還沒有渡江,第64軍主力在反覆攻擊之後仍然不能前進,而前來支援的65軍只能被擋在64軍後面無法前進,至此志願軍兩個軍5個師六萬多人被堵在臨津江南岸狹窄的江邊。
白天,美軍出動大量戰機對中國士兵進行瘋狂轟炸和掃射,密密麻麻的我軍將士屍體倒在臨津江南岸,兩天兩夜的堅守使得志願軍損失一萬多人。
5月下旬,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戰鬥打響了,由於第一階段的殲敵任務未能完成,彭德懷等人決定將主力部隊移到東線,爭取先消滅東線的南韓軍以孤立美軍。
在西線,第19兵團佯裝進攻漢城,吸引美軍注意,中線的志願軍第3兵團,實行中央突破後切斷了聯合國軍東西戰線間的聯絡。擔任主攻的志願軍第9兵團和人民軍3個兵團,經過5晝夜的激戰終於擊潰的南韓軍四個師。
得知南韓軍被擊潰的消息,李奇微大發雷霆。
而志願軍第9兵團則乘勝向南挺進,經過五天的連續奮戰,宋時輪部在東線向前推進了五六十公里,部分主力已抵達三七線附近,美軍防線已是千瘡百孔。
此時志願軍由於補給不足,已經幾乎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了。美軍2個機械化師僅僅用了十幾個小時就前進了100多公里,將前進的志願軍給堵住了。
這時候,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微根據對中國軍隊彈藥補給的推算,志願軍已經進攻五天了,糧食彈藥必定枯竭了,士氣肯定低落,所以決定趁此之際展開反擊。
其實,早在我軍在東線展開大規模進攻的時候,李奇微就命令西線和中線的美軍做好準備,決定在我軍彈盡糧絕的時候,利用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組成特遣隊,依靠強大是空中支援,沿公路向志願軍後方穿插前進,對志願軍形成包圍。
5月22日,志願軍剛剛停止進攻,美軍就發動了猛烈的反攻,美重裝甲部隊兇猛地向正在撤退的志願軍後方進擊,後面還緊跟著一直養精蓄銳的13個師。
到了24日,我27軍主力和60軍180師被美軍截斷在三八線以南地區,經過血戰之後才有部分主力突出美軍包圍圈。
陷入重圍的180師始終沒有任何消息,這讓彭德懷急得團團轉,毛澤東也多次致電詢問。
實際上,180師在5月26日下午時分就開始展開突圍,由於敵人用火力封鎖了所有道路,經過拚死血戰,志願軍一萬多人只有4000人突圍成功。
27日,彭德懷以8個軍進行阻擊,美軍進攻的勢頭才逐漸減弱。次日,美軍開始向鐵原、平康、金華等地前進,彭德懷要求志願軍在鐵原堅決阻擊聯合國軍的進攻。
缺乏補給的志願軍士兵只好餓著肚子硬抗,鐵原阻擊戰打得極為慘烈,最終63軍將炊事員都派上了前線,就這樣傅崇碧部抵禦了強大的美軍長達10天的猛烈進攻。
6月10日,美軍再也無法承受越來越多的傷亡,李奇微認為志願軍即將展開大規模反攻,於是下令部隊轉入全線防禦,第五次戰役結束。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