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精彩,也有不同的責任。但是在傳統的觀念當中,人在成年以前,長輩不會讓他承擔過多的責任。好好學習快樂成長,就是未成年階段最大的責任。所以我們總是懷念童年,懷念在學校讀書的時候——無憂無慮快快樂樂,想想都很幸福。
長大以後,就必須扛起各種責任,生活上工作上的壓力也陡然劇增,從前的快樂慢慢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煩惱和焦慮。人嘛,其實都差不多,古人說「二十望婚,三十望子,四十望業,五十望人,六十望福」,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主題。
古人
通常,一個人在二十到四十歲,都處於努力奮鬥的階段,過了五十歲以後,就開始考慮人生下半場,正所謂「五十望人,六十望福」,年過半百之後,盼望的就是後繼有人,可以安享晚年,這就是中國人一輩子所追求的——「福」。
但是一個人想要享福,其實有很多要注意的原則,比如有句俗語叫:五十「3不讓」,六十「3不爭」!這是過來人的忠告之言,也就是說這個人到了五六十歲的時候,有些事不能讓,還有些事不能爭,特別是人過五十的人應該多聽聽!那咱們來看看三不讓和三不爭,具體是指哪些事。
五十歲,是人生重要的分水嶺,說老吧,不算老,說年輕吧,已經年過半百,曹操說過: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所以五十歲的時候,有些事情還是要當仁不讓。
古人
俗語說「五十三不讓」,第一:不要讓家庭地位。很多五十歲年紀的人,兒女剛好二十來歲,開始參加工作走向社會,這些年輕人往往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什麼事情都想要脫離父母自己做主。
其實這也是件好事,孩子,本來就應該讓他們獨立,不過,作為家長,父母在這個時候並不能真正放手,而且,家長對孩子的重大事項還是要有一定的參與和指導,如果你完全讓孩子獨立去面對和處理一些人生的重大問題不管不問,其實也是一種不負責任。
所以,五十歲的家長,還是不能輕易放棄自己主導家庭的這個地位,還是要保留家長的威嚴,你可以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但是也不可以聽之任之 隨他去,一家之主的地位和責任,恐怕暫時還不能完全讓出來。
古人
第二:不讓事業方面的進取心。很多過了五十歲的人,開始有點倚老賣老,在工作上開始鬆懈,覺得有什麼活都應該年輕人去干,其實,這是一種自暴自棄的行為,五十歲就把自己變成老油條,還是不應該的;
第三:不讓責任。無論是家庭責任還是工作責任,還是都得扛起來,畢竟,這個年紀還沒到卸下擔子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得替自己的下半輩子做準備,所以,責任不能讓,繼續加油,才是真好漢。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過去有六十年為一花甲的說法,所以六十歲又叫花甲之年,和五十歲還可以拼搏拼搏不同,這個時候就要注意修養自己的身體,少一些爭鬥慪氣之類的舉動。
古人
古人說:五十「三不讓」,六十「三不爭」,所以到了六十歲以後你要注意有三件事情不要爭。第一不要和人爭一時之氣,前幾天還有個新聞,說兩個老人在散步的時候不小心撞了一下,然後兩人脾氣都挺大,相互辱罵慪氣,結果其中一個老人氣得不行導致心臟病發作,好在得到了及時的救治,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你看,撞一下本來也沒什麼事兒,何必要爭一時之氣呢?
第二,不爭是非對錯,特別是和親人,和家裡人不要爭對錯。年輕人比較倔,對是對錯是錯非得分得清清楚楚,但是到了六十歲年紀的人,應該早就明白是非對錯有時候並不是黑白分明清清楚楚才好,很多是非對錯不一定要爭出個結果,難得糊塗,也是一種智慧;
第三,不要爭博弈的輸贏。人其實一輩子都活在各種競爭和博弈當中,但六十歲都退休了,你還爭什麼輸贏呢?
古人
人生的博弈,早在五十歲這個層次就已經結束,六十歲以後,輸贏已經不再重要,所以不要太認真。
說到博弈,其實不光是人生的博弈,我有次在公園看到兩位老人下棋,下棋也是博弈,純屬好玩,但兩個老人特別較真,為了誰不該悔棋發生爭論,最後把棋盤都給摔了不歡而散。
人生就和下棋一樣,到了六十歲就要有比較寬和的心態,下棋的目的是為了好玩,而不是為了爭輸贏,六十歲的老人也是一樣,活著就是為了享受生活,而不要在乎那些所謂的輸贏。「五十3不讓,六十3不爭」,這句過來人的忠告,真是一句充滿人生智慧的俗語!